福州养老机构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和对策建议
日期:2017-01-05 08:27
来源:民盟福州市老龄工作委员会课题组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使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习总书记在主持2016年5月27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刻持久的,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口基数最大,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老龄化任务最重。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行动相结合,努力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来应对。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中,如果10%的人达到或超过60岁,或者7%的人达到或超过65岁,国际上一般将这一国家或地区称为老龄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据调查,截至2015年12月,福州市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98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4.75%,(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字比12.09%高出2.66个百分点),说明我市老龄化进程加快。因此,必须加强养老服务业队伍的建设,才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不断满足老年人口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为此,民盟福州市委会老龄工作委员会组织调研组,就福州市养老服务业的现状和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分别走访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和晋安区民政部门和部分民办养老机构和企业(福建省海都公众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福州金太阳总部、福州鼓楼老年公寓、台江区老人公寓、台江夕阳红公寓、仓山区金浦老人公寓、晋安区鼓山老年公寓等),并深入部分养老机构直接与养老人员、管理员、护理员交谈。还深入到一些社区,了解居家养老服务情况;同时,为了了解更多情况,又到厦门、泉州、德化三个不同类型城市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形式,开展对当地部分养老机构情况的调研。养老服务业,当前主要有两种形式:养老机构和非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主要指民政部门和社会民营企业办的福利院、养老院和老年公寓等;非养老机构指的是目前大力提倡并推广的社区居家养老。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96.2%的老人希望居家养老,只有近4%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
我们这次调研仅就福州市养老机构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我市养老机构运营和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正处在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养老问题已成为摆在社会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福州老年人口基数较大大,增幅快,高龄人口多,65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9.8%。空巢化、少子化、失独化和失能化相继出现,这类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渴望迫切,选择养老机构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调研中,我们感到,我市养老服务机构在运营和可持续发展上,确实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问题是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最大瓶颈。
据了解,截至2016年底,我市注册的养老机构有150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85家,民办养老机构65家),共有各类养老床位27999张,按现户籍老年人口计,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为28.57张,仍难满足日益增多的老年人需求。要实现《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民办养老机构有序发展,到2020年底,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5张以上”的要求,还有一段差距。
公办养老机构是政府主办,在基础设施、用地方面也存在不少困难,但比民办(含企业和个体)养老机构好多了。民办养老机构主要是靠租场地经营,稳定性差,经营艰难,入住率不高,收益受限,导致发展举步维艰。《福建日报》曾以《榕洪山老年护理院关门,百名失能老人盼“新家”》为题作了报道,引起众多媒体关注。据报道,近年来,我市已有近10家养老院因租赁期到,被迫搬家或解散。由于稳定性差,许多民办养老机构不愿再投资修缮、安装新设备,导致难上规模。因此,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用地问题仍然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2、养老机构的功能定位标准低,又缺乏统一规范管理模版,缺少专业管理人员,护理人员匮乏,服务质量低,是我市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市目前养老机构(除个别几所星级服务机构外),大多只能将功能定位到“照顾好入住者的日常生活起居”,安排好一些简单的老年人娱乐活动(如打牌、看电视),仅此而已。
我市养老机构普遍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养老机构负责人和中层管理者大多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未持证就上岗,管理水平较低,应对能力不强。
从事养老服务的护理员,一般都是年纪偏大的人员(41—50岁占65%,51—60岁占35%),其中女性居多。大多是小学文化程度(不少还是文盲),素质参差不齐,只能提供简单的照顾服务,缺乏专业的养老护理知识。薪酬待遇偏低又无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造成养老服务人才匮乏、人员偏少、招聘困难,难以满足养老人员的需求。护理老人,工作时间长,平均每天要工作12小时左右(在岗一天休息一天),一个护理员一般要负责照顾7至8个失能或半失能老人,苦且累,其月薪普遍在3000—3500元左右。倘若与护理婴儿的月嫂月薪每月8000—10000元以上的行情相比,天差地别。甚至也无法与医院的陪护工相比,陪护工只是一对一陪护,工作量不大,但日收入不菲。这也导致部分护理员(助老员)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以致养老机构人员招聘难,流失现象严重。
3、养老机构医疗供需矛盾突出,护理型、康复型养老机构偏少,离福州市《实施意见》:“大力发展医养型养老机构,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要求相差很远。
入住养老机构的人群大部分属于高龄、空巢、子女不在身边、单身、失能或半失能老人,90%以上患上各种老年疾病。他们期盼温暖,需求帮助,渴望康复,希望健康。由于养老机构医疗设施不够,医疗条件欠缺,护理型和康复型的养老机构偏少,无法满足入住老人精神和物质的需求。
4、我市在推动养老服务业和科技创新相融合发展方面,起步较晚,力度不大。
近年来,外省一些城市在这方面早已迈开大步,在推动养老服务业和科技创新相融合发展方面方面取得不少成绩,积累不少经验。如四川攀枝花市通过科技创新手段来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该市部分养老机构已采用智能助浴系统帮助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完成沐浴,大大减少劳力,降低劳动成本。有的地区已经研发出辅助老人日常生活的智能系统,老人外出活动辅助型智能看护人系统等智能机器人新产品。我市在这方面略显得落后。
二、加快推进我市养老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养老惠民政策,让老龄事业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和关心。
认真贯彻习总书记5月27日讲话精神,把“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推动老龄事业全民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
在“未富先老”的特定条件下,养老问题还必须遵循法律与道德教育“双管齐下”的原则,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倡导敬老助老社会风气与切实落实老年法律法规,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维护老年人的尊严和权利相辅相成。
加大各种媒体和学校的宣传力度,在全市开展人口老龄化的国情教育,教育子女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弘扬爱老敬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树立助老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加强引导,统筹规划,严格管理,确保养老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统筹规划。在科学分析我市老年人口发展趋势基础上,将养老服务纳入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科学布局,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养老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用地问题,政府应给予切实的政策支持,提出明确的规划目标,实现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
严格管理。针对养老机构缺乏规范管理的现状,尽快出台规范性政策措施。根据国家民政部2013年7月1日颁布的《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和《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法》,尽快出台福州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细则》、《养老机构管理、人员配置和服务基本标准》等具体实施方案。
成立以民政、劳动部门牵头的“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养老服务指导中心” 具体负责制定规划,对全市养老服务业(含社区居家养老和养老机构及其他)进行业务指导和行业管理,负责协调、监管和评估,组织开展对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和护理员的业务培训等,以确保养老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3、加快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大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力度。
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议一些高等院校、大、中专学校和职业高中,应开设老年病及护理的相关专业课程,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康复、照护和老年心理学、老年管理学等方面人才。
市劳动部门应协同有关部门制定计划,加大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力度,首先是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层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培训,其次是护理员、助老员的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拓宽职称晋升渠道,引进激励机制,通过绩效考核,实
行梯次工资制度。
加速养老服务志愿者、社工队伍建设,拓宽渠道,使那些有服务意愿的人,能参与到养老志愿服务中来。鼓励社会上更多人员加入志愿者和社工队伍。
4、大力发展医养型养老机构,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以满足入住老人精神和物质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改善,选择机构养老的人会越来越多。他们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和期望值,也会越来越高。他们不仅需要日常生活照顾,更需要老年疾病的护理、康复和心理慰藉,以确保他们能较幸福、健康活着。
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在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定的前提下,经审批后,内设简便的医疗机构,实现“医养结合”或“医养合一”。对目前尚不具备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也应设立一个医务室,至少配备1名全职医生和1名心理咨询师。
市人事部门应鼓励、支持养老机构的医生、护士参加省市统一的“资格评审”和职称评定工作,留住人才。
应允许入住的老人使用“医保卡”或“新农合卡”在医务室小额结账。同时,鼓励这些养老机构与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签订长期对口医疗服务合作协议,实现所有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直接的顺利对接,以满足入住老人对卫生健康服务的需求。
5、充分发挥电子技术和科技创新对养老事业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业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
继续健全并完善已经形成的互联网养老信息服务平台,使信息采集更完整,联网沟通更便捷,服务功能更有效。
充分运用智能科技助力养老服务,构建和谐社会养老体系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通过科技创新手段来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催生出新的养老产业和商业模式。推动科技养老,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要大力发展老年福祉科技和智慧养老技术,充分发挥电子技术和科技创新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起到的基础性作用。


习总书记在主持2016年5月27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刻持久的,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口基数最大,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老龄化任务最重。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行动相结合,努力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来应对。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中,如果10%的人达到或超过60岁,或者7%的人达到或超过65岁,国际上一般将这一国家或地区称为老龄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据调查,截至2015年12月,福州市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98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4.75%,(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字比12.09%高出2.66个百分点),说明我市老龄化进程加快。因此,必须加强养老服务业队伍的建设,才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不断满足老年人口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为此,民盟福州市委会老龄工作委员会组织调研组,就福州市养老服务业的现状和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分别走访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和晋安区民政部门和部分民办养老机构和企业(福建省海都公众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福州金太阳总部、福州鼓楼老年公寓、台江区老人公寓、台江夕阳红公寓、仓山区金浦老人公寓、晋安区鼓山老年公寓等),并深入部分养老机构直接与养老人员、管理员、护理员交谈。还深入到一些社区,了解居家养老服务情况;同时,为了了解更多情况,又到厦门、泉州、德化三个不同类型城市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形式,开展对当地部分养老机构情况的调研。养老服务业,当前主要有两种形式:养老机构和非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主要指民政部门和社会民营企业办的福利院、养老院和老年公寓等;非养老机构指的是目前大力提倡并推广的社区居家养老。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96.2%的老人希望居家养老,只有近4%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
我们这次调研仅就福州市养老机构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我市养老机构运营和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正处在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养老问题已成为摆在社会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福州老年人口基数较大大,增幅快,高龄人口多,65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9.8%。空巢化、少子化、失独化和失能化相继出现,这类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渴望迫切,选择养老机构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调研中,我们感到,我市养老服务机构在运营和可持续发展上,确实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问题是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最大瓶颈。
据了解,截至2016年底,我市注册的养老机构有150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85家,民办养老机构65家),共有各类养老床位27999张,按现户籍老年人口计,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为28.57张,仍难满足日益增多的老年人需求。要实现《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民办养老机构有序发展,到2020年底,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5张以上”的要求,还有一段差距。
公办养老机构是政府主办,在基础设施、用地方面也存在不少困难,但比民办(含企业和个体)养老机构好多了。民办养老机构主要是靠租场地经营,稳定性差,经营艰难,入住率不高,收益受限,导致发展举步维艰。《福建日报》曾以《榕洪山老年护理院关门,百名失能老人盼“新家”》为题作了报道,引起众多媒体关注。据报道,近年来,我市已有近10家养老院因租赁期到,被迫搬家或解散。由于稳定性差,许多民办养老机构不愿再投资修缮、安装新设备,导致难上规模。因此,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用地问题仍然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2、养老机构的功能定位标准低,又缺乏统一规范管理模版,缺少专业管理人员,护理人员匮乏,服务质量低,是我市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市目前养老机构(除个别几所星级服务机构外),大多只能将功能定位到“照顾好入住者的日常生活起居”,安排好一些简单的老年人娱乐活动(如打牌、看电视),仅此而已。
我市养老机构普遍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养老机构负责人和中层管理者大多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未持证就上岗,管理水平较低,应对能力不强。
从事养老服务的护理员,一般都是年纪偏大的人员(41—50岁占65%,51—60岁占35%),其中女性居多。大多是小学文化程度(不少还是文盲),素质参差不齐,只能提供简单的照顾服务,缺乏专业的养老护理知识。薪酬待遇偏低又无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造成养老服务人才匮乏、人员偏少、招聘困难,难以满足养老人员的需求。护理老人,工作时间长,平均每天要工作12小时左右(在岗一天休息一天),一个护理员一般要负责照顾7至8个失能或半失能老人,苦且累,其月薪普遍在3000—3500元左右。倘若与护理婴儿的月嫂月薪每月8000—10000元以上的行情相比,天差地别。甚至也无法与医院的陪护工相比,陪护工只是一对一陪护,工作量不大,但日收入不菲。这也导致部分护理员(助老员)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以致养老机构人员招聘难,流失现象严重。
3、养老机构医疗供需矛盾突出,护理型、康复型养老机构偏少,离福州市《实施意见》:“大力发展医养型养老机构,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要求相差很远。
入住养老机构的人群大部分属于高龄、空巢、子女不在身边、单身、失能或半失能老人,90%以上患上各种老年疾病。他们期盼温暖,需求帮助,渴望康复,希望健康。由于养老机构医疗设施不够,医疗条件欠缺,护理型和康复型的养老机构偏少,无法满足入住老人精神和物质的需求。
4、我市在推动养老服务业和科技创新相融合发展方面,起步较晚,力度不大。
近年来,外省一些城市在这方面早已迈开大步,在推动养老服务业和科技创新相融合发展方面方面取得不少成绩,积累不少经验。如四川攀枝花市通过科技创新手段来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该市部分养老机构已采用智能助浴系统帮助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完成沐浴,大大减少劳力,降低劳动成本。有的地区已经研发出辅助老人日常生活的智能系统,老人外出活动辅助型智能看护人系统等智能机器人新产品。我市在这方面略显得落后。
二、加快推进我市养老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养老惠民政策,让老龄事业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和关心。
认真贯彻习总书记5月27日讲话精神,把“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推动老龄事业全民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
在“未富先老”的特定条件下,养老问题还必须遵循法律与道德教育“双管齐下”的原则,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倡导敬老助老社会风气与切实落实老年法律法规,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维护老年人的尊严和权利相辅相成。
加大各种媒体和学校的宣传力度,在全市开展人口老龄化的国情教育,教育子女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弘扬爱老敬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树立助老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加强引导,统筹规划,严格管理,确保养老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统筹规划。在科学分析我市老年人口发展趋势基础上,将养老服务纳入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科学布局,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养老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用地问题,政府应给予切实的政策支持,提出明确的规划目标,实现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
严格管理。针对养老机构缺乏规范管理的现状,尽快出台规范性政策措施。根据国家民政部2013年7月1日颁布的《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和《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法》,尽快出台福州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细则》、《养老机构管理、人员配置和服务基本标准》等具体实施方案。
成立以民政、劳动部门牵头的“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养老服务指导中心” 具体负责制定规划,对全市养老服务业(含社区居家养老和养老机构及其他)进行业务指导和行业管理,负责协调、监管和评估,组织开展对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和护理员的业务培训等,以确保养老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3、加快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大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力度。
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议一些高等院校、大、中专学校和职业高中,应开设老年病及护理的相关专业课程,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康复、照护和老年心理学、老年管理学等方面人才。
市劳动部门应协同有关部门制定计划,加大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力度,首先是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层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培训,其次是护理员、助老员的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拓宽职称晋升渠道,引进激励机制,通过绩效考核,实
行梯次工资制度。
加速养老服务志愿者、社工队伍建设,拓宽渠道,使那些有服务意愿的人,能参与到养老志愿服务中来。鼓励社会上更多人员加入志愿者和社工队伍。
4、大力发展医养型养老机构,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以满足入住老人精神和物质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改善,选择机构养老的人会越来越多。他们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和期望值,也会越来越高。他们不仅需要日常生活照顾,更需要老年疾病的护理、康复和心理慰藉,以确保他们能较幸福、健康活着。
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在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定的前提下,经审批后,内设简便的医疗机构,实现“医养结合”或“医养合一”。对目前尚不具备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也应设立一个医务室,至少配备1名全职医生和1名心理咨询师。
市人事部门应鼓励、支持养老机构的医生、护士参加省市统一的“资格评审”和职称评定工作,留住人才。
应允许入住的老人使用“医保卡”或“新农合卡”在医务室小额结账。同时,鼓励这些养老机构与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签订长期对口医疗服务合作协议,实现所有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直接的顺利对接,以满足入住老人对卫生健康服务的需求。
5、充分发挥电子技术和科技创新对养老事业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业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
继续健全并完善已经形成的互联网养老信息服务平台,使信息采集更完整,联网沟通更便捷,服务功能更有效。
充分运用智能科技助力养老服务,构建和谐社会养老体系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通过科技创新手段来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催生出新的养老产业和商业模式。推动科技养老,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要大力发展老年福祉科技和智慧养老技术,充分发挥电子技术和科技创新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起到的基础性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