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网站!

【盟员风采】朱燕涛:缱倦故里武夷情——朱子的“乡愁诗”赏析
日期:2022-03-10 09:02 来源:朱燕涛
  缱倦故里武夷情
  ——朱子的“乡愁诗”赏析
  朱燕涛
  朱子是孔子之后中国古文化的集大成者,“东南三贤”之一。他大贤多能,既是南宋最伟大的理学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还是卓越的诗人。明著名诗论家胡应麟称:“南宋古体(诗)当首推朱元晦”;清《四库全书》总编纪晓岚也评价道:“宋五子中,惟文公诗学功候为深。”据统计,他创作并传诵至今的诗词达1400多首,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体裁多样,风格鲜明,视野开阔,寓意深刻,语言凝炼,韵律谐美。其中以《观书有感》为代表的系列“哲理诗”最为经典,妇孺皆诵。事实上,朱子的以《忆潭溪故居》为代表“乡愁诗”也十分出色,许多堪称千古绝唱。只是由于朱子哲理诗光芒夺目,如同他的理学成就过于卓著淹没了他的其它成就,使他的乡愁诗也相对不那么被世人所关注和传唱。如果说柳永是武夷山走出的史上最出色的“婉约词”宗师,那么朱子则是武夷山成长的史上最卓著的“乡愁诗”巨擘。
  

  朱子的乡愁诗题材广泛,情感丰富。这缘于他的游子命运及受教宏儒、饱读诗书而情思敏锐并勤于辑录、工于锤炼。朱子父子生于两宋交替的动荡年代,历尽宦海沉浮,游学无定,生计漂荡,因颠沛流离而感慨万千,常以“游子”自况并入诗,因此对“家乡”“故土”特别钟情眷恋。这种眷恋之情通过最能表达感情的诗词这一文学体裁,或如大潮奔涌,或如泉流涓涓,长年累月抒发出来,便成为他大量的感情丰沛、风格鲜明的“乡愁诗”。他的乡愁诗不似传统文人的离愁别绪、幽怨悲戚的无病呻吟,而是多数充满家国忧患、感恩戴德的阳光情怀。从地理指向归纳,他所“愁”之“乡”,最多的是滥觞了他血脉基因的祖籍之地的徽州,以及成就了他身心出类拔萃的再生父母之地的武夷山。
  朱子一生71岁,除14岁前随父亲在福建多地及浙江颠沛流离,63岁后迁居建阳考亭并寿终正寝外,有48年在崇安县(今武夷山市辖区)定居。朱子之所以在武夷山生活近50年之长,一是在14岁时父亲便因知不久人世而将他托孤五夫刘氏养教,二是娶五夫老师刘勉之女儿而在五夫成家生子,三是多次辞官而提举武夷山冲佑观及创办武夷精舍教书育人并致力《四书集注》等著述而驻足武夷山中。乡愁作为一种离开家乡而对家乡亲人及美好事物的思念情绪,朱子对武夷山的乡愁,主要萌生在外地为官的9年及迁居考亭终老的8年之中。这17年期间,是他人生起伏最剧烈,生命感悟最透彻,对故里亲人最思恋的时期。因此他的乡愁诗主要创作于这些年月,诗词所怀恋的故乡绝大部分即武夷山。
  

  朱子的乡愁诗许多为为官履职的宦游时期所作。例如,仅他任泉州同安主簿的四年中,就创作了诗词140多首。其中许多是因初仕异乡,感情丰富,特别是思乡心切、感怀纷呈而文思泉涌所创作的“乡愁诗”。如《闻蝉》“悄悄山廓暗,故园应掩扉。蝉声深树起,林外夕阳稀。”写在同安任中的一个黄昏,听到最撩人乡愁的蝉噪声,便联想关切到远在五夫的家人,这时候是否关闭宅门休息了。后两句似纯粹写景,事实上它是引入了“天凉好个秋”隐喻“愁滋味”的诗意手法,表达“欲说还休”的乡愁。又如《对月思故山夜景》写道:“沉沉新秋夜,凉月满荆扉。露泫凝余彩,川明澄素晖。中林竹树映,疏星河汉稀。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日归。”这是他任同安主簿期满,新的主簿却未到任而留任时的一个秋夜望月相思盼归所作的怀乡诗,等等。类似的为官宦游期间的乡愁诗,他在履职浙江、江西、湖南、漳州等地期间,均有许多感人之作。
  朱子一生离乡较多较远的除了宦游外,则是游学会讲。这些在外游学会讲时期也是他“乡愁诗”的高产期。他最热衷的事业是穷究学问与教书育人,例如自创书院四所,修复书院两所,讲授论辩过的书院60多所。这些书院除武夷山及闽北境内的数所外,绝大多数在异地外省。朱子每赴这些地方或归途中,便生恋乡之情。著名的“鹅湖论辩”“朱张会讲”都让朱子收获满满,喜不自禁,在归途将入闽时,近乡情怯,都有赋诗抒怀。其中“朱张会讲”后从长沙回武夷山来到分水关下的铅山县时,与好友唱酬时作《次韵择之铅山道中二首》 “几月高堂阙问安,归涂不管上天难。诵君两叠思亲句,也信从来取友端。”、“行尽江湘万叠山,家山犹在有无间。明朝渐喜登闽岭,涧水分流响佩环”后一首大意:“我走完了湖南、江西的万水千山,而住着我妻儿的家和家周边的群山还在飘渺的远处。可喜的是明天一早,我就可以登上家乡福建的山岭(今天武夷山脉),感受分水关上东西分流的泉流奏响玉环轻撞般的迎接我的美妙乐曲。”字里行间荡漾着充满乐观主义的乡愁乡恋情感。
  

  朱子与许多诗友感情甚笃,常远游赴会和唱乡愁。如,朱子提举两浙东路常平盐茶公事赈灾并奏劾贪官而得罪当朝宰相,随后被朝廷降级贬官。许多好友为此愤为不平,以多种形式表达同情抚慰,包括相约远游访友。淳熙十年(1183)冬,朱子偕友到福州看望老上司赵汝愚,随后下泉州会见首仕同安时结交的老朋友陈休斋,相互赠诗唱和。写了《次韵寄题万顷寒光奉呈休斋先生》“闲将岁月老烟汀,更遣诗情到杳冥。游子故应悲旧国,壮怀那肯泣新亭。一官避世今头白,万卷收功久汗青。但见潮生与潮落,不知沉醉又还醒。”;《用林择之韵别陈休斋》“别离不觉岁时侵,两地相望共此心。今日还成一尊酒,它年应记百篇吟。伤情后会无期定,握手交情有旧深。多谢晚风知此意,不催寒日下疏林。”这是另一种的知己知音之间如茗似酽的乡愁况味。
  朱子的乡愁诗,写得最悲切情深的当属迁居建阳考亭后落泊失意的晚年。例如他的《忆潭溪故居》便抒发了他对五夫的无限眷恋:
  忆住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
  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暖夏冷天。
  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
  谁教失计东迁谬,惫卧西窗泪满川。
  这是一首经典的“乡愁诗”,情感真挚,催人泪下,是“感恩情怀”与“记得住乡愁”的千古绝唱。
  

  孟子认为,凡大有作为的人,上天都要让他经历许多痛苦困厄。孔子之后最伟大的一代圣贤朱子,恰如所谶。朱子一生颠沛流离,命途多舛。但上天也格外垂青,让他在五夫驻留了人生最长与美好的一段岁月,成就了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与使命。而最令世人感慨并敬仰的是,胸怀如此大志并修成如此大业的一代大儒,也有着一颗柔软细腻的感恩心愫,有缠绵悱恻的乡愁情怀。朱子中晚年,因先后遭遇了丧妻之悲、丧子之痛、疾病折磨和政治失望。在这厄难之时,发现了父亲遗稿中有落籍建阳的夙愿,作为大孝子的他于是谨遵迁徙,并试图藉此能够幻化命运。定居考亭后,“伪学党禁”风起,命运更恶,因此对五夫更加怀念,绻恋日益炽烈,难以释怀。于是他抱病写下了上述《忆潭溪故居》,宣泄他对五夫甜美的记忆与难眠的乡愁。
  

  该诗首句,以无限神往的感情介绍居住了40多年故居的位置和环境。“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朱子仁智兼修,诗的起笔便显山露水,仿佛将一幅山水画卷在读者眼前豁然展开。潭溪是五夫屏山前的一条清亮溪流,溪畔一带是刘氏聚居与开办屏山书院的地方。刘氏接收少年朱熹为子为徒的当年,即在潭溪畔修屋置园供养其母子。朱子就是喝着潭溪的水承恩刘家抚养和教育而成长的。刘氏三兄弟义薄云天,无微不至地忠友所托,先后成为“朱子三父”(义父、师父、岳父),并最终将朱子培育成了惊天动地的一代圣人。“刘氏育朱”成为千古绝唱的历史传奇,比“桃园结义”“刘备托孤”更为经典感人,更值讴歌景仰。五夫及其刘氏也因其而光耀中华,荣耀史册。因此,朱子对潭溪如同对待母亲,充满感恩情怀,诗中也直接以“潭溪”指代五夫。朱子对五夫的山也是如此,是五夫的刘氏、胡氏等众多前辈和乡亲像大山一样仁厚地接纳养育了他们母子。所以他特别以一个“好”字表达了对罗列在五夫盆地周边山岭的欣喜与崇敬。没有这里智水仁山的潜移默化与浸润滋养,就没有后来成为千古一人的思想大家与仁义师表的朱子。
  

  诗的第二句,由远及近地将风景拉回到对故居物候环境的陈述。朱子故居紫阳楼前的潭溪与屏山,不似风水学中青山环护、曲水抱流的形式上最佳的地理,但这里却非常藏风聚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十分宜居。作为背井离乡被托孤的游子,对“冷”“暖”两字最为敏感、关情。此句以转折复句的形式切入到他对故居寒暑“冬暖”“夏冷”的感受,画龙点睛地表述了刘氏对他们母子关爱的无微不至,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句,进一步以一个对偶句深化了对故居优雅环境的状写。它点明刘氏与朱子对竹的喜爱与景仰,如同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让故居竹子“绕舍扶疏”。竹子象征坚韧不拔、奋发向上、高风亮节、谦虚清雅、奉献担当的君子品格与儒家风范。朱子长年沉浸其中,养就了竹子的风骨才气,因此怎能不对故居的竹子也心存感恩而浓墨重彩地写入诗中?同样令他感戴的“傍崖寒冽一泓泉”,指的是触发了他写就《观书有感》千古流芳诗句的那眼清泉。是它启发了朱子的智慧与文采如泉而涌,并照见天心明月、天风海涛,朱子岂能相忘?这口清泉便是如今从紫阳楼到屏山书院遗址途中、从断崖下石缝中涌出的“灵泉”。它流淌了八百多年,至今清冽如旧,淙淙不绝,并让它下面的一“半亩方塘”清水盈盈,云影徘徊。如今无数游客来到五夫,特别是带着孩子的,都要朝圣般涌到这里,争饮一管(筒制水瓢)甘泉,以穿越南宋,品味朱子当年的陶醉,祈愿灵泉同赐一份朱子的敏而好学。
  

  末句,朱子将诗境一转,戛然中断了对美景回忆的铺陈,以一句自责式设问句,使情绪断崖似地跌落谷底,同时以“泪满川”句将“乡愁”情感升华到了巅峰。“谁让我做出从东边五夫迁离的错误决定啊?”当然不是真的责怪父亲立下的那道遗愿;“心力憔悴地躺在西窗下的病榻上,凝望东边故居的天空,禁不住泪如决堤,河流都因此涨满。”也当然是修辞的夸张。他天衣无缝地通过这种艺术手法,更加真实并高潮迭起地表达了他对五夫日久弥深的浓浓情感。
  静心品读朱子《忆潭溪故居》,如同品饮武夷茗茶,甘苦馨涩,尽融杯中,滋味隽永;又如同品听《二泉印月》,悲欢愁怨,跌宕起伏,宛转撩人。朱子以其娴熟的诗句锤炼,动人的真情实感,如泣如诉地表达了他对五夫的缱绻乡愁,令人身临其境,催人潸然泪下。如今,刘朱情义的故事,朱子感恩的情怀,伴随朱子的这首哀惋恋歌,成为乡愁的千古绝唱,余音弥远,四海回荡。
  

  作者朱燕涛,民盟盟员,南平市作协会员,武夷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武夷山市政协第七届委员、第八(届中)至十届常委兼提案委副主任,民盟南平市第三、四届委员会委员。撰写政协提案、调研报告和社情民意信息200多篇,其中被选为重点提案10多篇,被全国人大、政协、中央统战部及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采用60多篇(次)。在金融时报、福建日报、福建乡土、闽北日报等刊报发表散文、随笔等100多篇。
  来源:南平市作家协会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
  • 没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