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网站!

乡情 · 匠心 · 文韵——走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春辉
日期:2022-12-10 10:49 来源:李永清

郑春辉,民盟盟员,1968年出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莆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盟莆田市委会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其创作的六十多件作品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工艺美术馆、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福建省非遗保护中心、香港《大公报》社等单位收藏。

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型木雕《清明上河图》创造者,第四届“艺鼎杯”全国木雕现场创作比赛团体金奖获得者。

201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2015年,被莆田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莆田市文化名家荣誉称号。2017年,入选莆田市壶兰英才;2018年评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20年,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颁发的2019大国工匠年度人物20223月,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一个偶然的机遇参观了“郑春辉木雕艺术馆”,认识了一位莆田木雕界的文化名人:郑春辉。进入展馆,会客室四周的茂林修竹,室内岫兰雅玩、茗茶香氲,能让你倏然向往,更不必说他的名头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见面后,他侃侃而谈,谦恭儒雅,让我们如沐春风,一次偶然访谈成了一场文化盛宴。

我们是心怀好奇的,常用世俗的眼光来审视许多问题,也急于从他身上找到答案。艺术长青的原动力是什么?这么大的艺术馆,资金如何维持?划算吗?“技与道”“守正与创新”“传承与当担” 如何协调?已过天命之年,为何还孜孜以求?等等。

乡情:一缕乡愁 家国情深

郑春辉一边为我们斟茶,一边慢条斯理地说他是农民的儿子,也是家中长子,所以从小就帮母亲务农,寒暑假,农忙时,都是和母亲一起在田间劳作。可从小喜欢绘画,靠自学,一点一点积攒着美术、雕刻的知识。除了此之外,他还喜欢文学,喜欢古典诗词,喜欢音乐,喜欢朗诵,这些都为他的木雕艺术人生奠定的基础。

“那只是两片绿叶,把它放在嘴唇上,于是从肺腑里,从心的深处,吹出了对于乡土的深沉眷恋,吹出了对于故乡景色的激越的赞美。”故乡诗人郭风的散文诗《叶笛》,郑春辉随时都能脱口而出,在我们面前更像是一位诗人。美丽的木兰溪浇灌了兴化的水乡平原,也浇灌了艺术家的灵魂,清澈的木兰溪流成了艺术家的心灵原乡。他说他是泡在木兰溪里长大的,游泳、打水战、摸鱼虾、偷荔枝等等,至今回想起来,情愫温暖如春,溢于言表。正是挥之不去的故土乡音,使他决定一生要把故乡的山水田园题材作为创作母体,用手中的刻刀和木头来颂扬它。才有了后来的《山村月夜》《木兰谣》《故溪梦中流》《桃花溪》《过故人庄》《桃花源》等炊烟袅袅,乡情恣意的作品。这些作品里石桥兰溪、荔林掩映、水田脉脉、红砖红瓦、农人荷锄、牧童骑牛,甚至还有他的情牵梦萦的老屋,作品透着一份宁静淳朴。浓浓的乡恋,也恣意地挥洒在《祖国颂》《乡情悠悠》《闽乡多锦绣》《争来春色满神州》等现实题材的作品中,用纪实的手法反映出兰溪巨变和家园理想的建构。

可以说,他的“故园”系列作品,无不在注释着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虽已是天命之年,他反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艺术家不能只沉浸在个体生命的体验中,而是要把自己的艺术创造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文化之盛要利于民族之兴,那么家国理想就不再只是乌托邦中鸟语花香的愿景了。这似乎使我们感动了,只有凝聚着人民的智慧和感情,勾画和书写时代人民生活理想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形成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

匠心:进乎技矣 木以载道

我们的交流绕不开划时代的大型香樟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由郑春辉历时4年多创作而成的,他将这海峡两岸两幅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分别呈现在一棵长12.286米、高3.075米、宽2.401米千年香樟木的两面。国内外主流媒体给予了高度报道,认为这是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木雕的艺术魅力与文化的精致。

我们也有幸现场参观了这件巨作,“震撼”似乎不够形容对它的赞誉,我们只能抱怨对艺术的如此“目不暇接”。郑春辉现场介绍说,他在高度尊重原作、力求把握原画精髓的基础上,融汇镂空雕、透雕、浮雕和莆田精微透雕等多种技法,将传统的手艺做到极致,整件作品都是从原木上雕刻出来,包括船只上细长的船绳等细节部分,无一处拼接、沾粘,以完整的立体的形式再现了名画风采,整幅作品繁而不杂,层次分明,人物的喧闹声、行船声和流水声都仿佛在耳畔,让人产生一种仿如身在其境之感,真实展现了宋朝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和社会场景。

他开创性地运用木雕的艺术语言来表达气势恢宏的市井生活和盛世荣耀,打通雕刻、绘画与诗词的艺术界限,多元融合,自成一派,业界赞其为 “文人木雕”“郑春辉现象”。

技艺的复杂已经超出了我们对木雕艺术的认识,我们开始关心它的价值,郑大师说,他拒绝了许多博物馆的收藏,希望这件作品在两岸统一的那一天,能于与台湾故宫珍藏的《清明上河图》完成心灵团聚。

这又使我们感动了,面对作品的如此“价值”,郑春辉淡定自若,谈笑风趣,正是这样格局,使得他的作品已经超越了“木匠手艺”的展示,而是与传统文人所追求的天地大道相契合,用自己手中的“刀”和“木”践行着“匠人匠心”的使命,真正是“进乎技艺”,达到“道”的境界。

此外,另一鸿篇巨制《京杭大运河》正在构思中,准备率领团队,用五年时间再次打造“惊人之作”。听他的介绍,我们又是期待,期待又一个辉煌。

确实是,从艺者不仅要练就精湛的技艺,还要有家园情怀,时代当担。一个人的能力,只有用在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情上,他的创造才是有价值的,才是光荣的。

 

文韵:坚守传承 文化担当

当下的艺术问题都离不开守正与创新的问题,似乎也是不好回答的问题。郑大师笑了笑说,不可避免的问题还是早说的好。

他说传统手工艺是文化瑰宝,是历史财富,是民族灵魂的一部分,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没有创新就死路一条,不能吃老本。需要将老一辈留存下来的技艺优势运用于新时代,创造出适合新时代、新形势,符合市场审美潮流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提高人们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认知度,培育市场。

他说莆田的木雕工艺能有今天的辉煌,是一代又一代自强不息的莆田木雕艺人智慧的结晶,崇文重教,精工善艺,莆田木雕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如此辉煌的文化瑰宝,我们有责任守护好、传承好。

这是大师的愿景,也是大师的追求。

寂寞中坚守,坚守中创新,应该是郑大师的品格。在世事繁华中,始终与浮华保持距离,用自己的诚意和作品去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是这些行走在工美行业金字塔尖上的人最让人钦佩之处。“一座城最终要靠文化来浸润和延续,文化有魅力,城市才有吸引力”这是大师一直强调的。于是他毅然决然投资建起公益性的“郑春辉木雕艺术馆”,让自己的心血作品,成为了守望这个城市木雕艺术的心灵月亮。

近年来,郑大师以“郑春辉木雕博物馆”“劳模工作室”为平台,坚持“师带徒”的形式,为莆田木雕培养了一大批后备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多数人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又先后与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创建了实践教学基地、实训基地,甚至免费的食宿和雕刻材料等,为行业后继人才的培养工作和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郑春辉说,中国木雕艺术,源远流长,莆田传统木雕历久弥新,魅力迷人。他将继续行走在这条艺术修心的路上,爱乡爱民,担起“匠人”的时代使命,以为魂,德艺双馨,不遗余力,续写莆田木雕艺术的崭新答卷。

访谈行将结束,意犹未尽,大师的话仍然振聋发聩,案台上茶香袅袅,余韵如缕。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
  • 没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