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家乡的文化繁荣 他退而不休——盟员郑瑞勇小记
日期:2018-04-19 11:51
来源:厦门民盟网站系统
翔安本土画家郑瑞勇传承弘扬闽南文化不遗余力,他的家挂着书院、盟员之家、美术馆、家长学校等一大摞牌子
一块“屿宿”的牌子自矗立在翔安区大嶝街道田墘社区路口的醒目位置之后,这里多年来曾隐匿深闺的红砖聚落似乎一下子热闹起来。在连片成势的燕尾脊屋檐下,越来越多拖着行李箱的“外乡人”慕名前来了。
在他们相机的取景框里,常会锁定紧挨着古厝群的一座五层楼房。原因,除了这座建筑散发出的特有文化气质之外,便是大门外挂着的“希元书院”“郑瑞勇美术馆”“田墘社区家长学校”“厦门社区书院”“盟员之家”等一大摞牌子。
“这是郑瑞勇的家。”村民们常常自豪地向外人介绍。这位在外颇有名气的翔安本土画家,对家乡人来说,俨然成了一张名片。
郑瑞勇这次总算推辞不掉了。记者与他的对话,被安排在这座五层楼房的顶楼,一个可以看到海,看到金门,看到密密匝匝的古厝群和屋檐下人们笑靥的地方。这些年,由于热心公益,郑瑞勇在媒体上亮相的次数不少,但记者发现,他的“个人专访”却还是空白。直至昨天,郑瑞勇依旧这么说:“不要宣传我,为家乡文化繁荣添砖加瓦的,是我们这里许许多多不知名的父老乡亲。”
而在一旁的书桌上,一幅墨迹未干的画作特别引人注目。“每天都要练练笔,但退休后,除了画画,还有好多事情要做。”郑瑞勇抬起手,瞥了一眼手表。
他在忙什么?这是记者采访本上打上的最大的问号。
牵线搭桥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不遗余力
在外人眼里的“希元书院”“郑瑞勇美术馆”,对郑瑞勇自己来说,就是“家”,据说,虽然在厦门岛内也有住所,但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这里。
昨天上楼梯时,记者偶然发现了一个还未来得及整理的行李箱。显然,郑瑞勇刚刚外出回来。
“去的是金门,昨晚才回来。”谈起此次金门之行,郑瑞勇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在过去的这3天里,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希元书院与位于南安石井镇古山村的鼓山书苑,一同“漂洋过海”去探望了金门的燕南书院,这离此前三家书院互签合作共建协议的日子,刚好一个月。
三家书院共建,不仅将推动书院自身的发展,更为海峡两岸的闽南文化交流搭建起一个坚实的平台。郑瑞勇说,这次去金门,三方达成了一个强烈的共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而作为“同根同源”的社区书院,它们在弘扬闽南文化方面有不尽的“共同语言”。
“两岸书院一家亲”,郑瑞勇回到家,刚刚放下行李,便在画纸上将这几个字一气呵成,“如果有人问我退休后的最大愿景是什么?这就是其一。”
在旁人的观察中,2016年退休的郑瑞勇,两年来似乎就没有“休”下来的时刻。家乡很多看似与他无关的事情,他都要一一过问。
老乡们说,这两年,常常可以看到老郑在田墘的古厝旁一边徘徊,一边思索,而在之前,社区并不像现在这般热闹,游客也很少。“破房子,就是聚宝盆,只要注入文化的因子,就能成为推动村民们致富增收的大引擎。”郑瑞勇的设想和努力,在当地政府的催化下,换成如今不断蜂拥而入的客流。
郑瑞勇的理念是,只有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乡村文化事业才能有发展的根基,而没有大家的“获得感”,闽南文化传承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大伙信任 ?投身公益“忙并快乐着”
大约一周前的一个清晨,郑瑞勇正要摊开画纸作画,突然楼下传来了一阵轻轻的敲门声。在他打开房门时,一碗热气腾腾、撒上葱花的“嵌粉”,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这是郑瑞勇小时候最爱吃的食物,而给他送餐的人,老郑自己也承认:名字一时没想起来。
更加有意思的是,一段时间来,当郑瑞勇打开房门,常常可以发现家门口放置了不少新鲜蔬菜,全都是心怀感激的不愿留名的村民送来的。
每当说起这些“花絮”,郑瑞勇总是笑得合不拢嘴。而趁着这个间隙,他也回答了记者抛给他的一个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之前就有不少人好奇过。
“退休了,单凭卖几幅画就能丰衣足食,可您还是东奔西走、废寝忘食,这么为难自己,究竟为的是什么?”——郑瑞勇指了指摆放在屋角的一摞菜说:“这就是答案。”确实,所有这些,都折射出村民们在生活方式变更中的幸福感,其背后,恰恰是郑瑞勇退休后的人生追求。
从海上吹来的风,掠过古厝,轻轻地把陈设在屋子3楼展厅的画扬了起来。让郑瑞勇欣慰的,是他的家,总有送不完的客人——不仅有来交流创作经验的,还有青创会会员,甚至被征地和退养农渔民。“我这里有图书阅览室、文化讲堂、美术展览馆等,每天都有许多人聚过来。”郑瑞勇说,有时一个讲座,就挤进了数十个人。
一个小小的书院,带动的,却是社区乃至整个大嶝文化氛围的提升。不过,郑瑞勇却常说,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读书会的志愿者们,都在默默奉献,许多从中受益的村民也把书院当作自己的家,自发为社区文化发展出资发力。”
心系乡亲 ?构筑百姓文化自信
这是去年底第三届纪念林希元文化节的一幕,尽管离第四届的日期还远,但郑瑞勇的案头挂在枝头的一轮明月,把皎洁的亮光洒在林希元纪念公园的一池碧水上,著名歌星阿吉仔专门从海峡对岸赶来,就像是田墘众多乡亲的一员,用人们随时可以跟着哼唱的旋律唱响了家乡的好声音。
这是去年底第三届纪念林希元文化节的一幕,尽管离第四届的日期还远,但郑瑞勇的案头上,总是摆放着这一大嶝人共同节日的不断调整的策划方案。
记者在今年的新方案中,不经意间留意到了“庙会”这个关键词。郑瑞勇的思路不言而喻:把庙会与文化节结合,直接呼应的就是村民们的“钱袋子”。
对田墘社区及周边数以万计的普通老百姓来说,这无疑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郑瑞勇的眼里,一个乡村的文化振兴是否成功,与村民们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密切相关。这,也许也是他这些年把传承希元文化和弘扬希元精神看得这么重的原因。
这时,郑瑞勇的手机响了——来电者,谈的是种植“一片林”的事情。放下电话的郑瑞勇,像孩子一样高兴,继完成“一首歌”和“一座雕像”之后,“田墘社区文化建设三个一工程”的“一片林”有着落了:在热心人士的资助下,两百棵名贵树种“台湾牛樟树”即将落户林希元雕像旁的希元林。
其实,如今说起翔安的希元文化,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郑瑞勇。他说,这是构筑田墘乃至整个大嶝老百姓文化自觉、自信的大工程,马虎不得。
郑瑞勇就是这样一个人,看准了前行的路,就咬定青山不放松。而昨天大嶝街道党工委委员曾文雄则评价,一个人做一天公益不难,难的是数十年如一日不求回报地做公益,郑瑞勇做到了。
寥寥数笔,把狼和鹰惟妙惟肖的神态淋漓尽致地勾勒出来——希元书院的3楼展厅,“狼鹰系列”的画作就达到200幅。郑瑞勇说,他诠释的,是奋斗者的姿态。
画的深处,无疑是他自己的影子。
(翔安基层委 王元晖)

。
一块“屿宿”的牌子自矗立在翔安区大嶝街道田墘社区路口的醒目位置之后,这里多年来曾隐匿深闺的红砖聚落似乎一下子热闹起来。在连片成势的燕尾脊屋檐下,越来越多拖着行李箱的“外乡人”慕名前来了。
在他们相机的取景框里,常会锁定紧挨着古厝群的一座五层楼房。原因,除了这座建筑散发出的特有文化气质之外,便是大门外挂着的“希元书院”“郑瑞勇美术馆”“田墘社区家长学校”“厦门社区书院”“盟员之家”等一大摞牌子。
“这是郑瑞勇的家。”村民们常常自豪地向外人介绍。这位在外颇有名气的翔安本土画家,对家乡人来说,俨然成了一张名片。
郑瑞勇这次总算推辞不掉了。记者与他的对话,被安排在这座五层楼房的顶楼,一个可以看到海,看到金门,看到密密匝匝的古厝群和屋檐下人们笑靥的地方。这些年,由于热心公益,郑瑞勇在媒体上亮相的次数不少,但记者发现,他的“个人专访”却还是空白。直至昨天,郑瑞勇依旧这么说:“不要宣传我,为家乡文化繁荣添砖加瓦的,是我们这里许许多多不知名的父老乡亲。”
而在一旁的书桌上,一幅墨迹未干的画作特别引人注目。“每天都要练练笔,但退休后,除了画画,还有好多事情要做。”郑瑞勇抬起手,瞥了一眼手表。
他在忙什么?这是记者采访本上打上的最大的问号。
牵线搭桥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不遗余力
在外人眼里的“希元书院”“郑瑞勇美术馆”,对郑瑞勇自己来说,就是“家”,据说,虽然在厦门岛内也有住所,但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这里。
昨天上楼梯时,记者偶然发现了一个还未来得及整理的行李箱。显然,郑瑞勇刚刚外出回来。
“去的是金门,昨晚才回来。”谈起此次金门之行,郑瑞勇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在过去的这3天里,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希元书院与位于南安石井镇古山村的鼓山书苑,一同“漂洋过海”去探望了金门的燕南书院,这离此前三家书院互签合作共建协议的日子,刚好一个月。
三家书院共建,不仅将推动书院自身的发展,更为海峡两岸的闽南文化交流搭建起一个坚实的平台。郑瑞勇说,这次去金门,三方达成了一个强烈的共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而作为“同根同源”的社区书院,它们在弘扬闽南文化方面有不尽的“共同语言”。
“两岸书院一家亲”,郑瑞勇回到家,刚刚放下行李,便在画纸上将这几个字一气呵成,“如果有人问我退休后的最大愿景是什么?这就是其一。”
在旁人的观察中,2016年退休的郑瑞勇,两年来似乎就没有“休”下来的时刻。家乡很多看似与他无关的事情,他都要一一过问。
老乡们说,这两年,常常可以看到老郑在田墘的古厝旁一边徘徊,一边思索,而在之前,社区并不像现在这般热闹,游客也很少。“破房子,就是聚宝盆,只要注入文化的因子,就能成为推动村民们致富增收的大引擎。”郑瑞勇的设想和努力,在当地政府的催化下,换成如今不断蜂拥而入的客流。
郑瑞勇的理念是,只有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乡村文化事业才能有发展的根基,而没有大家的“获得感”,闽南文化传承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大伙信任 ?投身公益“忙并快乐着”
大约一周前的一个清晨,郑瑞勇正要摊开画纸作画,突然楼下传来了一阵轻轻的敲门声。在他打开房门时,一碗热气腾腾、撒上葱花的“嵌粉”,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这是郑瑞勇小时候最爱吃的食物,而给他送餐的人,老郑自己也承认:名字一时没想起来。
更加有意思的是,一段时间来,当郑瑞勇打开房门,常常可以发现家门口放置了不少新鲜蔬菜,全都是心怀感激的不愿留名的村民送来的。
每当说起这些“花絮”,郑瑞勇总是笑得合不拢嘴。而趁着这个间隙,他也回答了记者抛给他的一个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之前就有不少人好奇过。
“退休了,单凭卖几幅画就能丰衣足食,可您还是东奔西走、废寝忘食,这么为难自己,究竟为的是什么?”——郑瑞勇指了指摆放在屋角的一摞菜说:“这就是答案。”确实,所有这些,都折射出村民们在生活方式变更中的幸福感,其背后,恰恰是郑瑞勇退休后的人生追求。
从海上吹来的风,掠过古厝,轻轻地把陈设在屋子3楼展厅的画扬了起来。让郑瑞勇欣慰的,是他的家,总有送不完的客人——不仅有来交流创作经验的,还有青创会会员,甚至被征地和退养农渔民。“我这里有图书阅览室、文化讲堂、美术展览馆等,每天都有许多人聚过来。”郑瑞勇说,有时一个讲座,就挤进了数十个人。
一个小小的书院,带动的,却是社区乃至整个大嶝文化氛围的提升。不过,郑瑞勇却常说,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读书会的志愿者们,都在默默奉献,许多从中受益的村民也把书院当作自己的家,自发为社区文化发展出资发力。”
心系乡亲 ?构筑百姓文化自信
这是去年底第三届纪念林希元文化节的一幕,尽管离第四届的日期还远,但郑瑞勇的案头挂在枝头的一轮明月,把皎洁的亮光洒在林希元纪念公园的一池碧水上,著名歌星阿吉仔专门从海峡对岸赶来,就像是田墘众多乡亲的一员,用人们随时可以跟着哼唱的旋律唱响了家乡的好声音。
这是去年底第三届纪念林希元文化节的一幕,尽管离第四届的日期还远,但郑瑞勇的案头上,总是摆放着这一大嶝人共同节日的不断调整的策划方案。
记者在今年的新方案中,不经意间留意到了“庙会”这个关键词。郑瑞勇的思路不言而喻:把庙会与文化节结合,直接呼应的就是村民们的“钱袋子”。
对田墘社区及周边数以万计的普通老百姓来说,这无疑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郑瑞勇的眼里,一个乡村的文化振兴是否成功,与村民们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密切相关。这,也许也是他这些年把传承希元文化和弘扬希元精神看得这么重的原因。
这时,郑瑞勇的手机响了——来电者,谈的是种植“一片林”的事情。放下电话的郑瑞勇,像孩子一样高兴,继完成“一首歌”和“一座雕像”之后,“田墘社区文化建设三个一工程”的“一片林”有着落了:在热心人士的资助下,两百棵名贵树种“台湾牛樟树”即将落户林希元雕像旁的希元林。
其实,如今说起翔安的希元文化,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郑瑞勇。他说,这是构筑田墘乃至整个大嶝老百姓文化自觉、自信的大工程,马虎不得。
郑瑞勇就是这样一个人,看准了前行的路,就咬定青山不放松。而昨天大嶝街道党工委委员曾文雄则评价,一个人做一天公益不难,难的是数十年如一日不求回报地做公益,郑瑞勇做到了。
寥寥数笔,把狼和鹰惟妙惟肖的神态淋漓尽致地勾勒出来——希元书院的3楼展厅,“狼鹰系列”的画作就达到200幅。郑瑞勇说,他诠释的,是奋斗者的姿态。
画的深处,无疑是他自己的影子。
(翔安基层委 王元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