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员李玮:以“无我”之心,回报祖国和人民
日期:2020-05-08 10:45
来源:杨巍
“湖北地区的医护人员长时间奋战在一线,急需援助。本人作为重症医学科主任,具有丰富的重症救治经验及扎实的重症医学知识,现郑重向组织提出申请,自愿加入福建省驰援湖北医疗队,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福建人民医院副院长李玮《请战书》

刚刚结束隔离返岗的李玮,疲惫还未全消,又在ICU病区忙开了。作为第9批援鄂医疗队队长,他带领100多名最美的逆行者,驰援武汉,奋战在抗疫第一线。
在鄂战“疫”的3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们出色完成了“清舱”任务,并成功实现了住院病人“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治愈出仓病人“零返回”、安全管理“零事故”的工作目标,在这场大考中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对于李玮来说,救死扶伤,永远是是医生的天职,更是一种责任:“以‘无我’之心,回报祖国和人民。” 他深知,他肩负的是国家和人民的重托。
主动请缨,尽显英雄本色
2月15日凌晨,正在睡梦中的李玮被一通电话惊醒。医院党委书记赵红佳在电话里说,“接国家卫健委通知,我省要组建一支医疗队驰援湖北,由我院领导领队,上午11点准时集结出发。”当书记向他征求意见时,他很平静地说:“我没问题,早就做好准备了!”
放下电话,李玮睡意全无: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其实,早在1月中旬疫情开始渐渐“抬头”时,他就萌生了去武汉支援的念头。1月26日,当福建向武汉派出首批医疗队时,他主动请缨,第一时间报了名。“作为医务部主任,我必须首当其冲,带头做表率,而且重症医学又是离死亡线最近的,这是职业的本能。”考虑到家人会担心,报名这件事,李玮从未向家人提起过。
由于早期要承担院内疫情防控的一系列部署,李玮便一直无缘援鄂,而家人也都松了一口气。然而,耳闻目睹日益加剧的疫情,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令李玮坐立不安。有天,在吃饭时,他不经意说:“我要是能去武汉就好了。”孰料,敏感的妻子脸色立变,放下碗筷,到厨房里抹眼泪。他有点莫名其妙,思来想去,是不是哪句话说错了。后来,他才知道,原来妻子并不是真生气,而是非常担心他。
愿望成真后,妻子默默地帮他收拾好行李,仿佛千言万语都化作了无声的沉默。送行时,现场有记者采访,妻子坚定的回答让他很感动:“他应该去!能救一个是一个!”那一刻,他瞬间明白,原来妻子内心经历过艰难的取舍和激烈的斗争!为了减轻妻子的担忧,李玮每天只要一有空就给她打电话,报平安。
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李玮赶赴的还是战疫最前线。得知他即将赴汉驰援,父母都表现地很镇定,只是叮嘱他要保重身体,平安归来。他们心里很清楚,治病救人,李玮责无旁贷。
2月15日,由省人民医院院长陈捷亲自领队、由省内6家医院106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福建第9批援鄂医疗队正式出征,李玮被任命为队长。
主将“挂帅”,战斗力爆表
2月16日,医疗队抵汉,入驻光谷方舱医院,负责其中5个舱位,共233张床位。2月17日,正式收治患者。“我们(医疗队)接收的多数是轻症、普通患者。另外,还和中日友好医院一同负责(光谷)方舱医院唯一的重症舱。”医疗队的任务是:化“患”为零。
尽管“专业对口”,但眼前的一切,对于李玮来说,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一切都要从头做起。”摆在李玮面前的难题,不止是操作规程的制定和细化,还有人心的安抚。“不论是队员,还是患者,在传染性很强的新冠病毒面前,恐惧与焦虑,不可避免。只有尽可能地消除他们的恐惧,才能拧成一股绳。”李玮坦言,若说自己完全没有恐惧是不可能的,但他始终保持从容淡定:“队员都是医护专业精英,他们完全有能力保护好自己。更重要的是,有党和国家强有力的部署,还有全国人民的积极配合。这场战役,我们必胜。”他充满自信。
“如果真要说怕,就怕做不好。”李玮介绍说,整个方舱医院收治了900个病人(满舱),“人员各异,就等同于一个小社会”。除了给他们治病,还要协调医患关系,维持好秩序。
凭借30年的从医经验,李玮在彻底摸清了实际情况后,进行统筹安排,周密部署,设计出一套科学完善的操作与管理流程,实现了方舱医院高效、有序地运转。
“要救治病人,得先保护好自己。”这是李玮对全体队员下达的第一道命令。“如果有医护人员感染了,不仅是医疗资源的严重损失,还会让方舱(医院)瞬间成为一个大‘毒舱’,后果可想而知。”于是,在个人防护上,都要严格做到全副武装。“先穿一件隔离衣,再套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一只医用外科口罩,再戴上N95口罩,还有防冲击眼罩、防护面罩、手套等等。这套装备一旦在身,换班前,就不能吃、不能喝、不能拉,坚持6个小时。”条件之艰巨,可见一斑。“换班后,每个队员脱下装备时,都是满脸满手的勒痕压痕,有的还会出现皮肤红肿过敏。”
尽管如此,队员全都毫无怨言,更没人出现过情绪的巨大波动。在主将李玮的带领下,队员们士气大振,个个精神抖擞,战斗力爆表,全力以赴,投身战疫。
后来居上,硬核清舱
在流程的管理上,李玮也尽展过人的“将才”。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医疗队‘承包’了5个舱位的233张病床,每天查房,每个病人都要花至少2分钟时间,个别病人还会多花些时间。这样算下来,每天就要花费七八个小时,工作量非常大。”
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和提升疗效,他带领的医疗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并借助5G技术,在光谷方舱医院首创方舱内外三方远程会诊。通过建立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教授、省人民医院的资深中医专家和方舱医院内医生的三方连线,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为患者诊治并开具处方,收效显著。
同时,医疗队还充分发挥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团队和省人民医院的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患者量身定制了“健肺养心操”,帮助患者调畅全身气机,促进他们的全面恢复。
更难能可贵的是,医疗队不止医病,还医“心”。队员还把每个病人都当成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李玮介绍说,在那段日子里,只要碰到病人生日,医护人员和其它病友都会一起为他们庆祝生日,其乐融融。方舱医院,在爱与信任中,成为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方舱内,欢声笑语。方舱外,春意正浓。暖暖的春意,穿透厚重的防护服,弥漫充盈在偌大的方舱中。
“疫情,让医患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和谐融洽。彼此心无芥蒂,充满信任与感激。从某种意义上说,疫情净化了人的心灵。”他说。
医患同心,其利断金。在医疗队的精心医治与呵护下,病毒节节败退。经过20天的奋战,3月6日,光谷方舱医院宣布休舱。休舱的当日,医疗队员给出院的病人每人送了一盒巧克力,是纪念,也是祝福。出院时,许多病人还依依不舍,直到回闽后,有些患者还与李玮保持联系。
“光谷方舱(医院)是武汉最晚收治患者的医院,但后来者居上,仅仅投入战斗20天就大获全胜,成为武汉第二家休舱的方舱医院。”至今李玮还难掩兴奋之情。事实上,早在2天前,医疗队承包的5个舱位患者就已基本治愈出院或转院。但是,院长陈捷主动提出归拢其它兄弟省份舱位的剩余病人,进行彻底地“清舱”。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来了,就是来清舱的!”
据统计,自医疗队入驻光谷方舱医院以来,共收治了新冠肺炎轻症患者247人,截至休舱,共有210人治愈出院,37人转院,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无疑,这份战报,战功赫赫。
不忘初心,“披甲”再出发
自1991年起,李玮从医已整整30年。
他原是一名心胸外科医生。2003年,因福建省人民医院刚组建重症医学科,他就被调来参与建设与完善,一干就是就是17年。
不同于其它专科,ICU不只是全科,还是复杂的全科。在李玮及其所有重症医学科的医务工作者眼里,ICU病房很特殊,堪称是一道“生死关”:“前门是人间,后门是太平间,我们干的活就是跟阎王抢人。所以,要牢牢把好这一‘关’,对病人负责到底,竭尽全力,挽救每一个濒危的生命。”
因此,在ICU创建早期,他几乎24小时都呆在病房,时刻不容松懈。即便后来成为医务部主任,他也依然没有懈怠。只要有病人,不管多晚他都会赶到病房,与死神展开激烈搏斗。医者仁心,这是他对生命的敬畏。
在李玮看来,虽然这项工作极具挑战性,但是,每次从“鬼门关”前救回一个人,那种精神满足感与幸福感,是无法言喻的,更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一种职业的自豪与骄傲。”
也正是这种源自内心强烈的使命感,蕴藏着坚定的力量,激励着他义无反顾地逆行援鄂。最美逆行,英雄载誉归来。3月4日,李玮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荣誉面前,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所做的,都是分内之事,也都是很平常的事。”此次援鄂的经历,是李玮职业生涯的里程碑,也是他人生画卷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站在新起点,李玮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希望在我和全院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医院的综合实力能再提升一个新层次,为人民为社会尽到更多的责任。”
不忘初心,李玮将“披甲”再出发。
——福建人民医院副院长李玮《请战书》

刚刚结束隔离返岗的李玮,疲惫还未全消,又在ICU病区忙开了。作为第9批援鄂医疗队队长,他带领100多名最美的逆行者,驰援武汉,奋战在抗疫第一线。
在鄂战“疫”的3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们出色完成了“清舱”任务,并成功实现了住院病人“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治愈出仓病人“零返回”、安全管理“零事故”的工作目标,在这场大考中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对于李玮来说,救死扶伤,永远是是医生的天职,更是一种责任:“以‘无我’之心,回报祖国和人民。” 他深知,他肩负的是国家和人民的重托。
主动请缨,尽显英雄本色
2月15日凌晨,正在睡梦中的李玮被一通电话惊醒。医院党委书记赵红佳在电话里说,“接国家卫健委通知,我省要组建一支医疗队驰援湖北,由我院领导领队,上午11点准时集结出发。”当书记向他征求意见时,他很平静地说:“我没问题,早就做好准备了!”
放下电话,李玮睡意全无: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其实,早在1月中旬疫情开始渐渐“抬头”时,他就萌生了去武汉支援的念头。1月26日,当福建向武汉派出首批医疗队时,他主动请缨,第一时间报了名。“作为医务部主任,我必须首当其冲,带头做表率,而且重症医学又是离死亡线最近的,这是职业的本能。”考虑到家人会担心,报名这件事,李玮从未向家人提起过。
由于早期要承担院内疫情防控的一系列部署,李玮便一直无缘援鄂,而家人也都松了一口气。然而,耳闻目睹日益加剧的疫情,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令李玮坐立不安。有天,在吃饭时,他不经意说:“我要是能去武汉就好了。”孰料,敏感的妻子脸色立变,放下碗筷,到厨房里抹眼泪。他有点莫名其妙,思来想去,是不是哪句话说错了。后来,他才知道,原来妻子并不是真生气,而是非常担心他。

(李玮(右)与妻子接受记者采访)
愿望成真后,妻子默默地帮他收拾好行李,仿佛千言万语都化作了无声的沉默。送行时,现场有记者采访,妻子坚定的回答让他很感动:“他应该去!能救一个是一个!”那一刻,他瞬间明白,原来妻子内心经历过艰难的取舍和激烈的斗争!为了减轻妻子的担忧,李玮每天只要一有空就给她打电话,报平安。
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李玮赶赴的还是战疫最前线。得知他即将赴汉驰援,父母都表现地很镇定,只是叮嘱他要保重身体,平安归来。他们心里很清楚,治病救人,李玮责无旁贷。
2月15日,由省人民医院院长陈捷亲自领队、由省内6家医院106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福建第9批援鄂医疗队正式出征,李玮被任命为队长。
主将“挂帅”,战斗力爆表
2月16日,医疗队抵汉,入驻光谷方舱医院,负责其中5个舱位,共233张床位。2月17日,正式收治患者。“我们(医疗队)接收的多数是轻症、普通患者。另外,还和中日友好医院一同负责(光谷)方舱医院唯一的重症舱。”医疗队的任务是:化“患”为零。
尽管“专业对口”,但眼前的一切,对于李玮来说,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一切都要从头做起。”摆在李玮面前的难题,不止是操作规程的制定和细化,还有人心的安抚。“不论是队员,还是患者,在传染性很强的新冠病毒面前,恐惧与焦虑,不可避免。只有尽可能地消除他们的恐惧,才能拧成一股绳。”李玮坦言,若说自己完全没有恐惧是不可能的,但他始终保持从容淡定:“队员都是医护专业精英,他们完全有能力保护好自己。更重要的是,有党和国家强有力的部署,还有全国人民的积极配合。这场战役,我们必胜。”他充满自信。

(出征武汉前,李玮(左)与福建省人民医院院长陈捷一起给医疗队队员加油鼓劲)
“如果真要说怕,就怕做不好。”李玮介绍说,整个方舱医院收治了900个病人(满舱),“人员各异,就等同于一个小社会”。除了给他们治病,还要协调医患关系,维持好秩序。
凭借30年的从医经验,李玮在彻底摸清了实际情况后,进行统筹安排,周密部署,设计出一套科学完善的操作与管理流程,实现了方舱医院高效、有序地运转。
“要救治病人,得先保护好自己。”这是李玮对全体队员下达的第一道命令。“如果有医护人员感染了,不仅是医疗资源的严重损失,还会让方舱(医院)瞬间成为一个大‘毒舱’,后果可想而知。”于是,在个人防护上,都要严格做到全副武装。“先穿一件隔离衣,再套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一只医用外科口罩,再戴上N95口罩,还有防冲击眼罩、防护面罩、手套等等。这套装备一旦在身,换班前,就不能吃、不能喝、不能拉,坚持6个小时。”条件之艰巨,可见一斑。“换班后,每个队员脱下装备时,都是满脸满手的勒痕压痕,有的还会出现皮肤红肿过敏。”
尽管如此,队员全都毫无怨言,更没人出现过情绪的巨大波动。在主将李玮的带领下,队员们士气大振,个个精神抖擞,战斗力爆表,全力以赴,投身战疫。

(福建省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前援鄂医疗队员的大幅照片,李玮位列其中)
后来居上,硬核清舱
在流程的管理上,李玮也尽展过人的“将才”。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医疗队‘承包’了5个舱位的233张病床,每天查房,每个病人都要花至少2分钟时间,个别病人还会多花些时间。这样算下来,每天就要花费七八个小时,工作量非常大。”
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和提升疗效,他带领的医疗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并借助5G技术,在光谷方舱医院首创方舱内外三方远程会诊。通过建立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教授、省人民医院的资深中医专家和方舱医院内医生的三方连线,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为患者诊治并开具处方,收效显著。
同时,医疗队还充分发挥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团队和省人民医院的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患者量身定制了“健肺养心操”,帮助患者调畅全身气机,促进他们的全面恢复。
更难能可贵的是,医疗队不止医病,还医“心”。队员还把每个病人都当成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李玮介绍说,在那段日子里,只要碰到病人生日,医护人员和其它病友都会一起为他们庆祝生日,其乐融融。方舱医院,在爱与信任中,成为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方舱内,欢声笑语。方舱外,春意正浓。暖暖的春意,穿透厚重的防护服,弥漫充盈在偌大的方舱中。

(在武汉光谷方舱医院,全副武装的李玮在给患者诊疗)
“疫情,让医患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和谐融洽。彼此心无芥蒂,充满信任与感激。从某种意义上说,疫情净化了人的心灵。”他说。
医患同心,其利断金。在医疗队的精心医治与呵护下,病毒节节败退。经过20天的奋战,3月6日,光谷方舱医院宣布休舱。休舱的当日,医疗队员给出院的病人每人送了一盒巧克力,是纪念,也是祝福。出院时,许多病人还依依不舍,直到回闽后,有些患者还与李玮保持联系。
“光谷方舱(医院)是武汉最晚收治患者的医院,但后来者居上,仅仅投入战斗20天就大获全胜,成为武汉第二家休舱的方舱医院。”至今李玮还难掩兴奋之情。事实上,早在2天前,医疗队承包的5个舱位患者就已基本治愈出院或转院。但是,院长陈捷主动提出归拢其它兄弟省份舱位的剩余病人,进行彻底地“清舱”。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来了,就是来清舱的!”
据统计,自医疗队入驻光谷方舱医院以来,共收治了新冠肺炎轻症患者247人,截至休舱,共有210人治愈出院,37人转院,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无疑,这份战报,战功赫赫。
不忘初心,“披甲”再出发
自1991年起,李玮从医已整整30年。
他原是一名心胸外科医生。2003年,因福建省人民医院刚组建重症医学科,他就被调来参与建设与完善,一干就是就是17年。
不同于其它专科,ICU不只是全科,还是复杂的全科。在李玮及其所有重症医学科的医务工作者眼里,ICU病房很特殊,堪称是一道“生死关”:“前门是人间,后门是太平间,我们干的活就是跟阎王抢人。所以,要牢牢把好这一‘关’,对病人负责到底,竭尽全力,挽救每一个濒危的生命。”
因此,在ICU创建早期,他几乎24小时都呆在病房,时刻不容松懈。即便后来成为医务部主任,他也依然没有懈怠。只要有病人,不管多晚他都会赶到病房,与死神展开激烈搏斗。医者仁心,这是他对生命的敬畏。
在李玮看来,虽然这项工作极具挑战性,但是,每次从“鬼门关”前救回一个人,那种精神满足感与幸福感,是无法言喻的,更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一种职业的自豪与骄傲。”

(李玮在指导科室的医生诊疗)
也正是这种源自内心强烈的使命感,蕴藏着坚定的力量,激励着他义无反顾地逆行援鄂。最美逆行,英雄载誉归来。3月4日,李玮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荣誉面前,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所做的,都是分内之事,也都是很平常的事。”此次援鄂的经历,是李玮职业生涯的里程碑,也是他人生画卷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站在新起点,李玮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希望在我和全院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医院的综合实力能再提升一个新层次,为人民为社会尽到更多的责任。”
不忘初心,李玮将“披甲”再出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