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网站!

民盟先贤 | 经霜更知秋水明——严叔夏先生纪念会侧记
日期:2022-09-22 12:24 来源:《福建盟讯》

今天是民盟先贤严叔夏先生逝世60周年纪念日,特转发《经霜更知秋水明——严叔夏纪念大会侧记》(原刊于1994年第12期《福建盟讯》)等文,共同缅怀致敬严叔夏先生为国家为民盟为教育等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民盟先贤

严叔夏,又名琥,福建闽侯县阳歧乡(今属福州市)人,1897年7月6日生,1962年9月22日逝世。他是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之第三子,继承了父辈爱国图强和追求真理的思想,跨越了多个历史时期,写下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爱国、敬业、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人生篇章。他家学渊源深厚,任职于多个高校,桃李芬芳,享誉士林。曾任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民盟福州市委会主委。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后得到彻底平反。1994年12月17日,严叔夏先生纪念会在福州隆重举行。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等领导为纪念会题词。

深秋的榕城,落了几场雨,天气骤冷下来。西湖公园的菊花次第凋谢了,唯有一波湖水秋意盈盈,散发出生命意识的微澜。

风范永存

纪念会堂庄严、素朴,主席台中央一幅大红布条端端正正写着“严叔夏先生纪念会”八个大字,字字凝重厚实;主席台前方缀满红艳艳的鲜花。纪念会主持人、福州市政协副主席姚金泰宣布,由民盟福建省委、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市政协、民盟福州市委会、协和大学校友会、福州严复研究会协办的严叔夏先生纪念会开幕。会上,宣读了省长陈明义,省政协主席游德馨,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福州市市长金能筹、市政协主席赵守箴以及严叔夏先生生前好友: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吴修平,中国科学院院士郑作新、唐崇惕、黄维垣给纪念会的题词和来电;宣读了严叔夏先生在台湾亲属的致敬电。

接着,民盟福建省委会名誉主委、纪念会筹委会主任章振乾致辞。他说,严叔夏先生是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之第三子。他继承了父辈爱国图强和追求真理的思想,跨越了多个历史时期,写下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爱国、敬业、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人生篇章。他还说,严叔夏先生高风嘉行,良堪追仰;我们举行这个纪念会,是为挹扬清芬、宣弘风范以表对严公的缅怀之情。

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林开钦在会上讲了话。他说,严叔夏先生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他以精湛的学术素养和不倦的诲人之诚,传播爱国思想和民族文化,赢得学生的欢迎和爱戴。1952年,他任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福州市文教工作,勤政为民,对50 年代初福州文教建设做出了可贵的贡献。我们纪念严叔夏先生,要很好学习和发扬他的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努力作出贡献。

会上,省政协副主席、原协和大学校友会名誉会长赵修复,福州市委副书记方庆云、福建师大副校长曾民勇,原福州市委书记郑重,严叔夏先生生前友好林辰教授及严氏宗亲代表严以振分别讲了话。游德馨、吴修平、卢浩然、陈心铭、程力夫、梁茂淦、高翔、俞贤光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台联的负责人等参加了纪念会。

纪念会前,与会者先被邀请参观设在会场一侧由筹委会精心策划的“严叔夏先生生平陈列室”。

陈列室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图片和实物,将这位爱国、敬业、正直的知识分子从幼年到青年、从壮年到中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分“家学渊源”“教书育人”“爱国为民”“平反安放”“缅怀纪念”五个版块来陈列。形式端庄、朴素、大方,内容实事求是,将流散的文明连成历史的缆索,令人赞叹不已!

一位年过八旬的长者,用他颤抖的手抄录下陈列前言中的这段话:“他一生忠直、半世坎坷。既郁郁不得志于前,复蒙冤受屈于后。纵有英才勃勃,惜未从容施展。唯‘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苍天长哭斯人,大地呼唤骄子。叔夏高风,榕城之秀!”一边抄一边说写得好,写出我心里要说的话。

另一位领导人对工作人员说,你们办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为福州人民又提供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在实物中有被叔夏先生誉为其唯有一支“中国的笔”的笔。他用这把中国的笔,不停地挥洒至去世。另有一件甚为不易的文物,是福建师大俞元桂教授提供的(宋)《李北海书帖》,此帖为严叔夏先生赠他的学生曾建章先生收藏之物,上有严复与叔复先生父子俩的批注,实为精品。

在大会之前,严氏宗亲严诚先生还特意从北京远道赶来,送上他珍藏多年的两件文物参展:一件是严复给严叔夏的手书信札,使我们更多地了解到伟人在思虑国家民族存亡兴继大事之背后,依然有他的儿女情长。而又从这封家书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严复对叔夏先生是倾注全部的心血,称:“吾儿须念一身乃是全家柱石";另一件是叔夏先生的隶书中堂,其书法水平深为当今书法国手吴玉如先生所赞许。

失落一个严叔夏,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今天我们纪念他,就是让他的风范永存。

故里走笔

纪念会当天下午,与会者怀着见贤思齐的渴望,顶着飒飒的秋风,来到闻名海内外的三坊七巷之一郎官巷。小巷幽幽深深,好像真有藏龙卧虎的本事。严复的故居就在巷中,这里也是严叔夏先生的旧居。1991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将它列为保护单位,公布为名人故居(严复故居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编者注)。故居坐北向南,整座建筑分为主座和花厅两大部分,有宅有园,为清式建筑,大门至厅堂走廊均被更改为近代建筑,但墙坯、构件及庭院的假山、池沼仍然遗留旧时的痕迹,淡淡地道出它的魅力所在。

在实地参观前,大家听取了文博部门的介绍。介绍人指着故居修复的模型和墙上挂着的设计图纸说,故居的修复拟按主从有序,主座按清式复原,花厅园庭布局则按民国时期修复;修复工程还将考虑到用作纪念馆陈列场所的需要,符合采光、防尘、防火等要求。同时将要按照主人晚年起居生活进行复原陈设。

郎官巷里还有多处是叔夏先生次女华严笔下《郎官巷里的童年》所提到的,一批怀旧心切的人孜孜不倦地替海外游子去寻找如今离我们十分遥远的陈迹。

第二天,12月18日。经过一夜的秋雨,天依然濛濛。三辆中巴载着参会者,首先来到福州南郊盖山乡阳岐村的鳌头山。在老松临风的古道边,长眠着被毛主席称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严复。瞻仰者怀着对先哲崇敬之情献上一面精制的花圈,缎带上写着“献给伟大的思想家严复先贤”。然后在写有“惟适之安”的碑座前行三鞠躬礼。

进了阳岐村,大家首先被那座沉淀着岁月风尘的午桥所吸引,古老的榕树盘根错节在桥头,桥下流淌着不息的闽江水,是命运之舟把先哲载到这片小桥流水的土地上;又是先哲那脍炙人口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警言,激荡了古老中国的生命之河。

过石桥安石巷,先生的祖居“大夫第”便在眼前。大院第一进的西“披榭”是先生的书房,现已荡然无存了,它的原貌与二进的厢房相似,在这里曾有过热血涌动、浩气充溢的岁月。走出祖居,来到玉屏山庄,是叔夏先生完婚的地方。华严在《吾祖严复》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祖父晚年到福州,为的是办一件大事,那就是父亲的婚事。那是民国七年(1918年),祖父66岁,带着当年22岁的父亲,迎娶台湾板桥林本源家的小姐我的母亲;大媒是福建陈宝琛先生,他是祖父的好朋友,又是母亲的娘舅。他喜欢好朋友的儿子我的父亲,也喜欢自己的外甥女我的母亲;便做了一次月下老人,把这一双金童玉女的手腕,用红丝线牢牢地给连系在一起。”现在这里还保留着当年雕刻有吉祥花卉图案的窗栏和旧宅的风貌。

乡间到处充满着灵气,绕过“几道巷”,就到“阳岐严复陈列室”。这是当地乡亲父老为有严复而骄傲、被先辈的爱国精神所感召,自筹资金,一手操办起来的。墙壁四周挂满了先哲的照片、书信、直系表和其它文献,虽然简陋,但字字笔笔倾注着家乡人民敬重之情。

情尤未尽。有人提醒严复有手迹在附近不远的“尚书庙”里。果真在庙的大门口两根青石柱上,正面是严复写的楷书“入我门来总须纳手扪心细检生平黑籍;莫言神远任汝穷奸极巧难瞒头上青天。”另一副在侧面以草书书写。对联经过悠悠岁月,但愿能给人以新的启迪。

先哲先生故里之行,由情至美,令人徜徉流连。带着秋雨,带着晚秋的收获,与会者又回到秋水盈盈的西湖湖畔。

情系两岸

12月15日离纪念大会仅两天,一封电报跨越台湾海峡,直发纪念会筹委会:严叔夏先生纪念会诸先生公鉴,诸先生贤劳卓著,为先岳父表彰遗泽,为后学树立典范,至深感佩。路远未克躬趋瞻盛,特电致敬,并祝大会成功。这是严叔夏先生的大女婿——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大女儿严倬云,二女婿台湾学者叶明勋、二女儿严停云联名发来的致电。

海峡两岸、严氏一家,念旧之情,彼此同心。为了统一大业,叔夏先生在台湾的亲属以民族大义为重,捐弃前嫌,珍惜情谊,在两岸交往的史册上共尽历史的责任。从海峡两岸关系史上的第一件大事“汪辜会谈”为始,双方运用民族的智慧,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在这次会谈中,叔夏先生的长女、辜振甫的太太严倬云也出席了双方的签字仪式。

此后,严叔夏先生在台湾的亲属一直为发展两岸关系作出不懈的努力。

1994年5月24日,章振乾委托福州闽剧一团赴台湾演出的随行人员转交亲笔信函给严倬云、严停云女士,信中说:严叔夏先生生为当代知名教授,享盛誉於士林。春风化雨,树人不倦,为培养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厥功不没。为缅怀吾乡先辈敬业育人之事迹,挹扬清芬,宣弘风范,拟在年内隆重举行严叔夏先生纪念会,盼届时能欣然命驾。

8月3日倬云女士致函章老说,为先父叔夏举行纪念会至感盛情;视届时情况而定行止。此后双方又多次互通函件,通报情况,关注纪念会的进展。 

纪念会之期,适逢叔夏先生大女儿夫妇彼地工作繁忙,二女儿夫妇身体不适未能返乡,我们深表理解。

12月18日下午,50多位叔夏先生生前好友、学生及严氏宗亲聚集一起叙旧座谈。席间,先放映今年9月15日福建赴台新闻采访团应约在台北台湾水泥有限公司大楼与辜振甫夫妇会见的录像。画面中辜先生说他的祖籍是福建,五六十年前就迁徙到台湾。他19岁时去过福建一次,距离现在已经整整60年了,对家乡的记忆不如内人。严倬云说,她在福州长大念书到初中,后来到上海上学,1948年到台湾;父亲严叔夏,是严复的儿子,闽侯人,母亲则是台湾本省人,她自己也是福州人,嫁到台湾来。当辜振甫说,她不到台湾来,我俩也就没这姻缘时,观看录像的许多人也都会心地笑起来。辜严两人的家族与闽台有着深厚的渊源。“君自故乡来,应问故乡事。”当图像放映倬云向福州严复研究会副会长祝文善询问家乡对他先祖严复的研究和对他先父纪念的情况并表示有机会要同辜先生一同回福州看看时,在座的严氏族亲都热泪盈眶,脱口而出:我们都盼这一天早日来到。是的,离乡愈久,乡情愈浓,思乡之情便是同根之情、骨肉之情、同窗之情、师生之情!

座谈会第一个发言的原是叔夏先生的学生俞元桂教授,可惜他病魔缠身,只好委托学生代读他写的《忆叔夏师》(全文另发——编者注)一文。文章道:“业师严叔夏教授,是严复先生的第三子,师母是台湾望族林家的女儿。如果他能够同寿逾百岁的师母偕老,凭此岸名门哲嗣和彼岸显要丈人的身份,该会过几年风光岁月,从而平复他多年忧患,凄惶的心……”俞文字扣人心弦,无愧大作家的手笔。接着有6位来自北京、上海、厦门、泉州、漳州、福州的严师门生发言,个个慷慨激昂,时时又心心念念。北京协大联络处的代表林国志还在会上将他画的一幅顶天立地的朱松送给大会,以感谢老师的养育之恩。现任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的吴修秉先生,以他与叔夏副市长相处4年的经历,讲述叔夏先生是人民公仆、政府服务员的感人事迹——由于他的高风亮节、志行芳贞,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当初市政府唯有一辆小车要保证他用,许亚、张继中市长上班踩自行车;他患严重哮喘,市委、市政府为他特批进口药品和器具。在座的原福州市委书记郑重心情特别沉重,他不但在纪念大会上作了讲话,而且又在座谈会上发言,他说严叔夏不仅是严氏一家的,而且是我们海峡两岸的;严复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全世界的。在座谈会上发言的还有严氏宗亲,他们为能够出席这样隆重的纪念会及参加一系列的活动深表感谢,认为这一举动应该说是时代的进步,逝者之大幸;表示一定要为两岸的交往、交流,增进共识,做好事、做实事。

叙旧发言热烈,超过了预定的时间。筹委会主任章振乾只好作简短的结束语。他感谢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追忆缅怀严公的风范和伟绩。他用“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之句来赞扬叔夏先生的精神。他愿借此机会祝愿先哲严复的百年追求和叔夏的报国宏愿,汇入中国的改革洪流中,祝愿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手挽着手、心连着心,共同为祖国的统一、中华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本文作者林濂森系民盟福建省委会宣传部原副部长)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
  • 没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