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两位来自福建民盟的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福建省委会主委阮诗玮,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民盟福建省委会原副主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焦念志,在现场与总书记面对面。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的感悟。
阮诗玮
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全国政协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场,看望全国政协委员,共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大计。交流中,总书记回顾了当年在福建和浙江创建大学园区的往事,亲切地提到了福建师大、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强调了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国家强大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他还谈到当前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问题,并精辟地指出这是老龄化、少子化的人口结构与学校教育、社会发展、家长期望、人才意愿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与之相关的教育体制机制的结构调整,包括职业学校与普通高校如何融通、“咬合”等,既是久久为功的长远之计,又是现在就要着手解决的当务之急。最后作总结讲话时,总书记再次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既接地气又有理论高度,既立足当前实际又极具前瞻性,引起了委员们的广泛共鸣。这几年,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稳步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相比,教育改革步伐仍显滞后,更多还是“量”的积累而非“质”的变化,因此亟需走出“舒适区”,步入“深水区”。我认为,要针对新时代新要求对我国教育进行系统性的优化重构,建立符合广大人民期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备中国特色又能引领世界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应该尽快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推动“职业教育职校办”转化为“职业教育大家办”。一方面,取消中考普职分流,实行“五二三”十年一贯制义务教育,推动职业学校全面上移至高等教育阶段。另一方面,从小学到研究生教育各个学段都要开设职业技能教育课程。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要进一步淡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推动普通高校全面开设面向就业的职业技能型专业,如以工科见长的清华大学可开设电工、机床等专业,并设立相关硕博士点,极大拓展职业教育的人才“蓄水池”。二是推动高等教育向更加灵活、务实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加强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可塑性,如对各行各业都有深刻影响的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可作为所有学科的公共基础课;加强跨学科交叉学习,在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阶段广泛采取“1+N”多学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培养“医学+AI+机械及自动化”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人造器官、人形机器人制造等新兴产业。另一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学习机制,如全面推广授课型研究生教育,学生只要完成相关课程、修满相应学分即可获取学位,可选择短时间集中学习,亦可半工半读、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自主决定,以适应高速变革的经济社会下进行终身学习的现实需求。三是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深度融合。重点打通高校与企业界、高校与党政部门之间的人才“旋转门”,让产业一线专业人才常态化进入高校教授最前沿的实用技术,支持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教授公共管理等社会科学课程,组织他们深度参与教材编修、教学设计,解决当前高校课程中普遍存在的知识相对老旧、脱离前沿实践等问题,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打牢根基。
焦念志
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就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与殷切关怀,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擘画,让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也感悟颇深。
一、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德育与科技赋能的深度融合
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要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应通过课程与活动的全方位整合,引导学生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我领衔开设了面向本科生与研究生的通识教育课程《宜居地球》。课程既注重前沿科学知识的普及,又鼓励学生关注地球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议题。通过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了德育、思政与科学教育的深度交融。比如,教学过程中引入地质学家彭加木、“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等感人事迹,让学生在了解地质演化和国家科技发展历程的同时,深刻感悟“报国、奉献、担当”的科学家精神,践行了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融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习了自然科学知识,也培育起家国情怀,使德育工作更到位、更有效。
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AI驱动的结构性改革
总书记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着眼现代化需求,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宜居地球》课程正是这一改革理念的生动实践:它不再单纯依赖“唯分数”标准,而是通过“通识题—思考题—虚拟实验”三位一体的评估方式,全面考核学生对地球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探究新原理和实践操作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这种多维度评价极大地拓展了育人效应,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路。与此同时,课程通过跨学科师资团队的协同配合,强化了从本科到研究生、本研一体化的衔接,让学生在真实案例和科研项目中得到训练,形成更健全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AI技术的引入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大数据分析、个性化学习推送以及VR/AR模拟实验,学生更高效地掌握知识、并形成自我驱动的探究意识,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对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需求。
三、科技与人才协同发展:本研贯通培养范式
总书记强调,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不断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配的机制。
《宜居地球》课程在跨学科融合和数字化赋能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教师团队充分运用AI、大数据、VR/AR等先进技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场景,帮助学生跨越时间与地域限制,沉浸式掌握地球构造、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演化等前沿知识。这种“师—机—生”三元教学形态,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让学生通过互动式与体验式学习激发了求知热情。同时,课程与社会机构及科研院所展开合作,结合虚拟实验与实地考察,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上提升科研能力与服务社会的意识。大批学生在此过程中自发参与科研或投身社会公益,用实效证明了科技创新潜力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相互促进。
《宜居地球》课程以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为指导思想,以德为先、以智为基、以术为翼,把创新精神和社会担当纳入每个教学环节,用两弹一星科学家的先进事迹激励青年学子自觉投身祖国建设与学术攻关。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创新教学评价、强化数字化赋能及跨学科联动,课程为多层次人才脱颖而出搭建了优质平台,也为社会各界共同推动教育和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正如“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所指明的方向,唯有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向推进,以及AI赋能与本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筑牢我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