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开会”很重要,更要把会开得好
刘泓
现代民主政治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具体政治技术的支撑。如果说“选举”是通过投票机制实现授权民主的关键技术,那么“开会”则是保障协商民主运转的核心载体。正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开会”形式,以制度化的对话平台,将多元利益主体纳入公共事务治理框架,通过程序性协商实现民主理想与治理效能的有机统一。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构建的多层级会议体系,从双周协商座谈会到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从界别协商到基层议事,不仅彰显了民主的公开性、参与性与程序性,更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将协商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特色路径。
人民政协的全称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其实就是包含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个关键词。中国人民是协商的主体和价值指向,协商是政协的根本特征,政治是协商的根本属性,会议是协商的基本方式。所以,“开会”可以说是政协工作的基本功。但是,政协的“开会”区别于一般工作会议的本质特征,在于其三重维度的独特价值内核。首先,程序正义的制度化平台。政协全体会议聚焦全局性战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瞄准重大发展命题,基层协商会紧盯民生痛点,政协构建的“金字塔”形会议体系,实现了宏观议题与微观治理的有机衔接。这种层次分明、覆盖广泛的结构设计,既保障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又通过程序化协商整合多元利益。在基层实际中,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衔接机制,通过规范的会议流程将社区诉求纳入治理体系,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生动诠释了“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制度温度。其次,界别协商的专业化优势。人民政协组织上的最大特点,就是由界别组成。所以,界别协商有利于发挥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做好与其他六种协商渠道的衔接互动,使政协协商更加深入、更有质量。政协界别构成的“跨界不越界”特性,使其成为专业化协商的独特载体。“金融界别+科创企业”对话机制,可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文化界别+文旅融合”平台,可以推动非遗产业化等。实践表明,界别协商既能通过专业视角提升议题深度,又能以包容性架构整合不同利益群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这种“专业视角+包容架构”的双重特质,既为议题注入学术深度,又能以“最大公约数”凝聚发展共识,堪称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引擎”。第三,闭环运行的实效性保障。高效的政协会议遵循“议题筛选—深度调研—协商讨论—跟踪问效”的闭环逻辑,突破了“为开会而开会”的形式主义窠臼,通过建立建议反馈机制与成果督办流程,政协会议实现了从“议”到“行”的转化,使协商成果切实落地为治理效能,让协商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当前,在政协协商的现实运行中,要开好政协会议,面临着三重结构性挑战与困境。其一是会议的代表性困境,界别特色与群体参与不足。通过界别,党派团体可以以组织名义发表观点与主张,可以集中表达界别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通过界别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但是,现有的界别分类与分布,显然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尚未形成与社会结构变迁同步的动态调整机制,新兴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仍需拓展。其二是会议效能的焦虑,在话语权力边界与影响力上存在局限。作为统一战线组织,政协的“献策不决策”定位引发协商效能争议。如何通过制度衔接(如与人大、政府的决策程序对接),实现程序性参与与实质性影响力的统一,突破政协协商“话语权”局限,成为提升政协治理效能的关键命题。其三是随着数字时代的协商场景重构,数字技术究竟是赋能传统会议还是形成新的数字壁垒?数字技术在拓展协商参与广度的同时,也带来“键盘协商”与“面对面沟通”的价值冲突。如何平衡技术赋能与协商本质(如情感共鸣、共识凝聚),避免陷入“技术至上” 的陷阱,成为新时代协商场景创新的核心议题。
为此,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开会”很重要,要把会议开好,需从制度、技术、文化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推动政协协商会议提质增效。
制度创新:弹性机制与刚性约束并行。适时动态界别调整,建立界别准入退出机制,定期评估代表性指标,确保界别设置与社会结构变迁同步。注重刚性成果转化,明确党政部门对政协建议的反馈时限与责任,将协商成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通过“问题解决进度图”“群众满意度曲线”等可视化工具强化监督。探索评价体系改革,构建“协商成效可量化”的评估机制,将参与度、转化率、社会反馈等指标纳入考核,提升协商公信力。
技术赋能:混合协商模式的融合创新。要线上线下协同,运用远程协商、大数据舆情分析扩大参与范围,结合线下沉浸式调研、体验式议事深化共识,形成“数字技术扩广度、传统协商增深度”的互补格局。以智慧协商系统,开发“人机协同”的协商平台,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议题筛选、大数据分析利益诉求,提升协商精准度;同时保留小范围闭门研讨机制,发挥专家智库的专业优势。
文化培育:公共理性精神的实践养成。加强基层协商衔接,建立“政协会议+基层参与”机制,邀请社区群众代表列席协商活动,拓宽基层利益表达渠道,让公众在实践中理解协商规则。加强协商素养提升,通过案例宣传、公众教育等方式,培育“有事多商量、遇事善商量”的公共理性文化,增强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与协商能力。
在人民政协的工作中,开好会议,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未来,唯有以制度弹性应对社会变迁之“变”,以技术创新拓展协商边界之“广”,以文化培育厚植民主根基之“深”,才能让每一场政协会议都成为凝聚共识的“强磁场”、解决问题的“发动机”。唯有如此,协商民主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更蓬勃的生机,为国家长治久安与人民幸福安康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作者系福建省政协常委、民盟福建省委会一级巡视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