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及艺术
日期:2006-01-12 09:31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福建委员会
作者:朱元洁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初步解决了中国共产党人长期苦苦求索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同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设计师,在指引中国人民向现代化进军的过程中,展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统战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一、邓小平的统一战线理论要点
邓小平理论是在深刻总结了我国建设成功与挫折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对象、范围、方针政策等,并在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团结和依靠知识分子、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扩大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原则。该理论创造性地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的学说,独创性的解决了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统一战线中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邓小平指出:“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国内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使得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方针、基本政策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标志着我国统一战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即由服从和服务于阶级斗争的统一战线转变为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已经不再是几个阶级的联盟和阶级斗争的特殊形式,而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邓小平明确指出:“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
在统一战线的性质问题上,邓小平科学地阐明了我国社会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提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在统一战线的任务问题上,邓小平提出,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共同奋斗,还要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
在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问题上,邓小平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要把一切能够联合的力量都联合起来。统一战线的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统一战线就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样范围就宽了。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也有统一战线。
在民主党派问题上,邓小平根据新时期民主党派的实际状况,指出:“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他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增加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内容。他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发展成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
在知识分子问题上,邓小平根据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强调知识分子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广开进贤之路,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积极性。统战部门要注意反映知识分子问题的全貌。
在非公有制经济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不会损害社会主义经济,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在民族问题上,邓小平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民族关系,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我们的政策是立足民族平等,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着眼于把民族地区发展起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要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个制度适合中国的情况,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重点是反对大汉族主义。
在宗教问题上,邓小平指出: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的爱国人士有了很大进步,要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扩大同爱国宗教界的统一战线。对于宗教,不能用行政命令办法,但宗教方面也不能搞狂热,否则同社会主义、同人民的利益相违背。
在人民政协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人民政协是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也是我国政治体制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能够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和统一祖国的宏伟事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也为我们建立、发展同台湾、香港、澳门同胞的爱国统一战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二、邓小平的统一战线理论的艺术
邓小平同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设计师,他在指引中国人民向现代化进军中,展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同时统战艺术是他领导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
1、统一战线已经不再是几个阶级的联盟和阶级斗争的特殊形式,而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根据我国社会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在统一战线的性质上,变阶级的联盟为政治的联盟,扩大政治基础,树立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两面旗帜。根据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在统一战线的功能上,从为阶级斗争服务转变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和平统一祖国服务的轨道上,使之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2、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其独具艺术天才的创新。
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华民族和平统一、振兴中华的共同愿望和形势变化的需要,在统一战线的策略上,敢于求大同存小异,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趋利避害,实现最大范围的团结,为和平统一祖国找到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国家主权、统一、独立和安全的最高原则出发,从历史和现实以及各方面的关系出发,在一般人认为是互不相容、非此即彼的绝对对立中,发现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内在联系,揭示出同一的现实条件,找出统一的正确方式和途径,提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构想,解决了港、澳问题,为突破长期僵化的两岸关系、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新的切实可行的途径。邓小平说:“从世界历史来看,从西方国家看,有哪一个国家这么做过?”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也十分赞赏“一国两制”,说它是“最有天才的创造”。
3、统一战线的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
邓小平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可以称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爱国者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包括旅居在国外的侨胞也有爱国的问题”。“我们的统一战线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扩大了,不仅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还包括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前程远大,大有可为”。也就是说只要有利于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有利于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与和平演变,不论哪一个阶级、阶层,哪一个党派、集团,哪一个人,我们都要团结。对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只要是爱国,尊重自己民族,维护民族的大局,即使不赞成社会主义制度的人也要积极争取和团结。在爱国的旗帜下,团结得越广泛,越有利于我们事业的胜利发展。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思想,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邓小平指出,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更加需要听取来自各个方面包括各民主党派的不同意见,需要接受各个方面的批评和监督,以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克服缺点,减少错误”。在我们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多民族、多党派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意见,进行充分的政治协商,对于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保证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邓小平在统一战线理论上,有许多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勇闯“禁区”的新概念、新观点、新思想。例如:“一国两制”,“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民主党派和工商联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尊重自己的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只要具备这些条件,不管他们相信资本主义,还是相信封建主义,甚至相信奴隶主义,都是爱国者”,等等。提出这些理论需要非凡的勇气和胆略。
6、独具匠心的“慢”、“粗”策略。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战略家,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宽广坦荡的胸怀,博大精深的谋略,他在统一战线方面所运用了独具匠心的“慢”、“粗”等策略。
邓小平在经济建设方面,从来都强调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尽可能搞快一点”,但在统一战线方面,却强调要慢,不要犯急性病。这是因为统战工作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是做人的工作,决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宜粗不宜细”是邓小平统战艺术的又一种风格。所谓“粗”,并非简单、粗糙,而从大处着眼,举重若轻,抓方针、管大事、出主意,不被具体事务、细节问题纠缠。例如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时强调“宜粗不宜细”引导人民不纠缠于历史旧账,朝前看,结束过去,开辟未来。这种粗线条的工作方法,体现了邓小平独特的个性和伟大政治家的战略视野。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初步解决了中国共产党人长期苦苦求索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同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设计师,在指引中国人民向现代化进军的过程中,展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统战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一、邓小平的统一战线理论要点
邓小平理论是在深刻总结了我国建设成功与挫折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对象、范围、方针政策等,并在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团结和依靠知识分子、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扩大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原则。该理论创造性地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的学说,独创性的解决了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统一战线中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邓小平指出:“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国内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使得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方针、基本政策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标志着我国统一战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即由服从和服务于阶级斗争的统一战线转变为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已经不再是几个阶级的联盟和阶级斗争的特殊形式,而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邓小平明确指出:“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
在统一战线的性质问题上,邓小平科学地阐明了我国社会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提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在统一战线的任务问题上,邓小平提出,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共同奋斗,还要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
在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问题上,邓小平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要把一切能够联合的力量都联合起来。统一战线的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统一战线就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样范围就宽了。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也有统一战线。
在民主党派问题上,邓小平根据新时期民主党派的实际状况,指出:“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他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增加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内容。他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发展成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
在知识分子问题上,邓小平根据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强调知识分子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广开进贤之路,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积极性。统战部门要注意反映知识分子问题的全貌。
在非公有制经济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不会损害社会主义经济,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在民族问题上,邓小平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民族关系,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我们的政策是立足民族平等,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着眼于把民族地区发展起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要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个制度适合中国的情况,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重点是反对大汉族主义。
在宗教问题上,邓小平指出: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的爱国人士有了很大进步,要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扩大同爱国宗教界的统一战线。对于宗教,不能用行政命令办法,但宗教方面也不能搞狂热,否则同社会主义、同人民的利益相违背。
在人民政协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人民政协是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也是我国政治体制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能够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和统一祖国的宏伟事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也为我们建立、发展同台湾、香港、澳门同胞的爱国统一战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二、邓小平的统一战线理论的艺术
邓小平同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设计师,他在指引中国人民向现代化进军中,展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同时统战艺术是他领导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
1、统一战线已经不再是几个阶级的联盟和阶级斗争的特殊形式,而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根据我国社会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在统一战线的性质上,变阶级的联盟为政治的联盟,扩大政治基础,树立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两面旗帜。根据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在统一战线的功能上,从为阶级斗争服务转变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和平统一祖国服务的轨道上,使之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2、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其独具艺术天才的创新。
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华民族和平统一、振兴中华的共同愿望和形势变化的需要,在统一战线的策略上,敢于求大同存小异,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趋利避害,实现最大范围的团结,为和平统一祖国找到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国家主权、统一、独立和安全的最高原则出发,从历史和现实以及各方面的关系出发,在一般人认为是互不相容、非此即彼的绝对对立中,发现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内在联系,揭示出同一的现实条件,找出统一的正确方式和途径,提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构想,解决了港、澳问题,为突破长期僵化的两岸关系、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新的切实可行的途径。邓小平说:“从世界历史来看,从西方国家看,有哪一个国家这么做过?”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也十分赞赏“一国两制”,说它是“最有天才的创造”。
3、统一战线的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
邓小平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可以称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爱国者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包括旅居在国外的侨胞也有爱国的问题”。“我们的统一战线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扩大了,不仅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还包括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前程远大,大有可为”。也就是说只要有利于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有利于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与和平演变,不论哪一个阶级、阶层,哪一个党派、集团,哪一个人,我们都要团结。对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只要是爱国,尊重自己民族,维护民族的大局,即使不赞成社会主义制度的人也要积极争取和团结。在爱国的旗帜下,团结得越广泛,越有利于我们事业的胜利发展。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思想,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邓小平指出,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更加需要听取来自各个方面包括各民主党派的不同意见,需要接受各个方面的批评和监督,以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克服缺点,减少错误”。在我们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多民族、多党派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意见,进行充分的政治协商,对于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保证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邓小平在统一战线理论上,有许多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勇闯“禁区”的新概念、新观点、新思想。例如:“一国两制”,“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民主党派和工商联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尊重自己的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只要具备这些条件,不管他们相信资本主义,还是相信封建主义,甚至相信奴隶主义,都是爱国者”,等等。提出这些理论需要非凡的勇气和胆略。
6、独具匠心的“慢”、“粗”策略。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战略家,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宽广坦荡的胸怀,博大精深的谋略,他在统一战线方面所运用了独具匠心的“慢”、“粗”等策略。
邓小平在经济建设方面,从来都强调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尽可能搞快一点”,但在统一战线方面,却强调要慢,不要犯急性病。这是因为统战工作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是做人的工作,决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宜粗不宜细”是邓小平统战艺术的又一种风格。所谓“粗”,并非简单、粗糙,而从大处着眼,举重若轻,抓方针、管大事、出主意,不被具体事务、细节问题纠缠。例如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时强调“宜粗不宜细”引导人民不纠缠于历史旧账,朝前看,结束过去,开辟未来。这种粗线条的工作方法,体现了邓小平独特的个性和伟大政治家的战略视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