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党社会影响力刍议
日期:2013-03-28 16:37
来源:王东良
社会影响力,一般认为指用一种为社会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社会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自从人类社会诞辰以来,社会影响力无处不在,古之强人运用影响力来建立和加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当今社会政治家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诱惑你乖乖地把金钱奉上。而作为今天中国社会政治组织中存在的八个民主党派,通过履行政党职能、发挥作用,由此形成的参政党社会影响力,因其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数十年实践,不仅充分彰显了它们的存在价值,而且越来越成为推动我国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社会影响力。
对任何一个政党而言,它的存在和发展,除了依靠自身完善的组织系统外,还要依靠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社会影响力。远读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现代史,近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践,不难发现,我国各民主党派从产生起,因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独特的社会影响力而发展至今。各民主党派普遍成立于上个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它们成立伊始就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与中国共产党一道互相支持、并肩战斗,团结爱国民主人士,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之初,正在酝酿解散的各民主党派在中共的努力劝说下不仅多数被保留下来,而且相当多的党派领导人是被安排了要职,组织规模也不断扩大,由新中国建立之初成员不足1.2万人,发展到1953年的3.2万人。改革开放以来,从1989年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出台的中发14号文件、第一次提出“参政党”的概念,到2005年公布的中发5号文件、“参政党”概念更加完善,从党的十四大把“多党合作制度”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到八届全国人大把“多党合作制度”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参政党无不因为其发挥独特的社会影响力而受到党和政府的日益高度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影响力对参政党而言是生存之本、立足之基、发展之道。
参政党社会影响力以何种方式来体现,抑或以什么作为检验标准,笔者以为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实践看,是参政党履行政党职能、发挥作用,由此被社会接受的两个主要认可,一是组织认可,即被中共党组织和政府认可;二是人民群众的认可,即被社会广大民众的认可。一方面各民主党派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紧密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推动党和政府总目标的实现,总任务的落实竭智建言。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主党派在中共与党派召开的协商会上,在人大、政协“两会”上,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卓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采纳,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牢记坚持“立党为公”,“参政兴国”宗旨,积极关注民生、认真反映社情民意,努力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的稳定贡献力量。自从中共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后,各民主党派广泛地发动成员,报送了大量的颇有价值的社情民意信息,反映广大民众百姓的诉求,其社会形象与日俱升。今天体现参政党社会影响力的这两个认可缺一不可,如只被“组织认可”,而没有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则参政党难免会有花瓶之嫌。反之,只得到“人民群众认可”,没有被组织认可,则参政党就有违自己的基本性质。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认真掌握这两个重要尺度。
那么,参政党究竟靠什么来发挥和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呢?从现实和长远看,我们以为落脚点主要有以下几个工作载体:
第一是加强参政党全体成员的政党意识。政党意识对政党成员起着凝聚力量和发动号召作用,其重要性、必要性对任何一个政党而言都是不言而喻的。参政党由于其成员的少数性、相对分散性、政党意识的参差不齐性,更需要像执政党那样,通过政党主题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全体成员的政党意识,依靠成员个体,在各自所在地单位、系统、行业发挥作用,做好宣传本党派的工作,由此参政党的整体社会影响力必将得到较大的发挥和提升。
第二是切实做好参政党履职工作。
首先参政议政工作。参政议政是参政党第一要务,最能反映参政党履职业绩和成效。当前各地各级民主党派对参政议政工作倾注了较高的热情,付诸了较大的精力,也体现了前所未有的业绩反响。但应当客观地看到,目前参政议政与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尚有差距,表现在党派成员的参与面不够广,精品不多,涉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调研课题更少等等。当前进一步提高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质量与水平的重点是延揽人才、多出精品。就是要充分发挥各党派固有的优势和特色,整合党派的人才和智力资源,就党委政府重点关注的全局性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提出对策和建议。
其次是社会服务工作。社会服务工作是参政党参政议政工作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会服务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好事、做实事,为党和政府拾遗补缺,为人民群众分忧排难,是社会各界认识民主党派的“形象工程”。各党派开展社会服务工作,重点应要依托在各自的人才和智力优势,而不是单纯的经费和物质扶助,依托“授人以渔”的可持续性科学发展举措,而不是单纯的“授人以鱼”的临时性应急方式,依托发挥资源优势、走品牌特色道路,而不是面面俱到、无时不及的服务途径。
再次是自身建设工作。自身建设是参政党保证坚持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确保履职使命的需要。参政党通过加强组织建设、思想建设、领导班子建设、机关建设等方面,不断提升成员素质,增强组织实力,从而为发挥履职作用、扩大社会影响力奠定更加良好的基础。当前,组织建设应遵循“求精管用”的原则,不要“为发展而发展”,把发展目标切实放在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参政议政潜能的优秀党外知识分子人士上;思想建设要适应时代的形式,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开放式学习活动,让党派成员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求同存异的交流中达到统一;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制度化建设,形成团结一心、坚强有力的凝聚力、向心力,真正发挥火车头作用。机关建设强调全体干部要在遵守国家公务员法的同时,还要努力倡导做好党派事务工作的事业精神、奉献精神。
第三是依托参政党内外社会宣传工作媒介。
社会宣传工作是当前参政党展示社会影响力最为有效便捷的途径,主要是参政党组织主动加强与党外各类媒体互动,将民主党派党务活动、履职工作、先进人物事迹等及时转化为新闻宣传报道,做到报刊上有文字、电视上有影像、广播里有声音、网络上有转载,从而使全社会更多地、更直接地了解了参政党在社会政治制度中所发挥的作用。
参政党党刊党报和网站等是参政党联系基层组织和广大成员的桥梁,又是自身对外交流、扩大影响的重要窗口。对此,参政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首先要加大投入,包括人力、财力的增加,扩大发行量;其次是加强即时性,尽快将党派组织的履职工作与发挥作用和社会见面;三是增加可读性,改进办刊、网站质量。
对任何一个政党而言,它的存在和发展,除了依靠自身完善的组织系统外,还要依靠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社会影响力。远读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现代史,近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践,不难发现,我国各民主党派从产生起,因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独特的社会影响力而发展至今。各民主党派普遍成立于上个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它们成立伊始就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与中国共产党一道互相支持、并肩战斗,团结爱国民主人士,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之初,正在酝酿解散的各民主党派在中共的努力劝说下不仅多数被保留下来,而且相当多的党派领导人是被安排了要职,组织规模也不断扩大,由新中国建立之初成员不足1.2万人,发展到1953年的3.2万人。改革开放以来,从1989年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出台的中发14号文件、第一次提出“参政党”的概念,到2005年公布的中发5号文件、“参政党”概念更加完善,从党的十四大把“多党合作制度”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到八届全国人大把“多党合作制度”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参政党无不因为其发挥独特的社会影响力而受到党和政府的日益高度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影响力对参政党而言是生存之本、立足之基、发展之道。
参政党社会影响力以何种方式来体现,抑或以什么作为检验标准,笔者以为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实践看,是参政党履行政党职能、发挥作用,由此被社会接受的两个主要认可,一是组织认可,即被中共党组织和政府认可;二是人民群众的认可,即被社会广大民众的认可。一方面各民主党派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紧密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推动党和政府总目标的实现,总任务的落实竭智建言。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主党派在中共与党派召开的协商会上,在人大、政协“两会”上,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卓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采纳,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牢记坚持“立党为公”,“参政兴国”宗旨,积极关注民生、认真反映社情民意,努力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的稳定贡献力量。自从中共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后,各民主党派广泛地发动成员,报送了大量的颇有价值的社情民意信息,反映广大民众百姓的诉求,其社会形象与日俱升。今天体现参政党社会影响力的这两个认可缺一不可,如只被“组织认可”,而没有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则参政党难免会有花瓶之嫌。反之,只得到“人民群众认可”,没有被组织认可,则参政党就有违自己的基本性质。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认真掌握这两个重要尺度。
那么,参政党究竟靠什么来发挥和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呢?从现实和长远看,我们以为落脚点主要有以下几个工作载体:
第一是加强参政党全体成员的政党意识。政党意识对政党成员起着凝聚力量和发动号召作用,其重要性、必要性对任何一个政党而言都是不言而喻的。参政党由于其成员的少数性、相对分散性、政党意识的参差不齐性,更需要像执政党那样,通过政党主题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全体成员的政党意识,依靠成员个体,在各自所在地单位、系统、行业发挥作用,做好宣传本党派的工作,由此参政党的整体社会影响力必将得到较大的发挥和提升。
第二是切实做好参政党履职工作。
首先参政议政工作。参政议政是参政党第一要务,最能反映参政党履职业绩和成效。当前各地各级民主党派对参政议政工作倾注了较高的热情,付诸了较大的精力,也体现了前所未有的业绩反响。但应当客观地看到,目前参政议政与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尚有差距,表现在党派成员的参与面不够广,精品不多,涉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调研课题更少等等。当前进一步提高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质量与水平的重点是延揽人才、多出精品。就是要充分发挥各党派固有的优势和特色,整合党派的人才和智力资源,就党委政府重点关注的全局性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提出对策和建议。
其次是社会服务工作。社会服务工作是参政党参政议政工作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会服务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好事、做实事,为党和政府拾遗补缺,为人民群众分忧排难,是社会各界认识民主党派的“形象工程”。各党派开展社会服务工作,重点应要依托在各自的人才和智力优势,而不是单纯的经费和物质扶助,依托“授人以渔”的可持续性科学发展举措,而不是单纯的“授人以鱼”的临时性应急方式,依托发挥资源优势、走品牌特色道路,而不是面面俱到、无时不及的服务途径。
再次是自身建设工作。自身建设是参政党保证坚持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确保履职使命的需要。参政党通过加强组织建设、思想建设、领导班子建设、机关建设等方面,不断提升成员素质,增强组织实力,从而为发挥履职作用、扩大社会影响力奠定更加良好的基础。当前,组织建设应遵循“求精管用”的原则,不要“为发展而发展”,把发展目标切实放在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参政议政潜能的优秀党外知识分子人士上;思想建设要适应时代的形式,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开放式学习活动,让党派成员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求同存异的交流中达到统一;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制度化建设,形成团结一心、坚强有力的凝聚力、向心力,真正发挥火车头作用。机关建设强调全体干部要在遵守国家公务员法的同时,还要努力倡导做好党派事务工作的事业精神、奉献精神。
第三是依托参政党内外社会宣传工作媒介。
社会宣传工作是当前参政党展示社会影响力最为有效便捷的途径,主要是参政党组织主动加强与党外各类媒体互动,将民主党派党务活动、履职工作、先进人物事迹等及时转化为新闻宣传报道,做到报刊上有文字、电视上有影像、广播里有声音、网络上有转载,从而使全社会更多地、更直接地了解了参政党在社会政治制度中所发挥的作用。
参政党党刊党报和网站等是参政党联系基层组织和广大成员的桥梁,又是自身对外交流、扩大影响的重要窗口。对此,参政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首先要加大投入,包括人力、财力的增加,扩大发行量;其次是加强即时性,尽快将党派组织的履职工作与发挥作用和社会见面;三是增加可读性,改进办刊、网站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