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网站!

邓小平对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日期:2006-01-12 10:56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福建委员会
  作者:民盟福州市委会组宣部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在亿万群众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集中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提出了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需要、符合历史规律和时代特点的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邓小平的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是对马列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马列主义统一战线学说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新时期统战理论,对于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理论的提出和确立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确定了改革开放政策,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始了新的篇章。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承和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实践,在为社会主义中国设计现代化蓝图的过程中,提出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解决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把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深刻地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提出了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强调指出“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迅速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1989年,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这些观点是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邓小平全面分析了我国社会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和由此带来的统一战线内部结构的变化,提出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两个范围的联盟,指出“我们的统一战线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扩大了,不仅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还包括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前程远大,大有可为”。这一系列新的科学论述,明确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对象和范围等。进入80年代,邓小平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为统一战线思想宝库增添了崭新的内容,从而确立了新时期中国统一战线理论。
  二、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是对毛泽东统战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统一战线理论,开创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生机勃勃的新局面。这是在坚持的前提下的继承,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统战理论的继承发展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是多党合作、知识分子政策和和平统一祖国等方面具有独创性的发展和创造,为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学说谱写了极其重要的篇章。
  1、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参政党建设的理论,肯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的多党合作理论,开创了多党合作的新局面。一是邓小平明确了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性质,指出各民主党派都是联系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力量。二是邓小平充分肯定了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指出他们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都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是邓小平提出了参政党建设的理论,指出各民主党派都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什么“反对党”,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参政党也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努力搞好自身建设,提高参政议政水平和政治业务素质。四是邓小平把毛泽东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并使之成为各党派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五是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这些都是对毛泽东统战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重大贡献。
  2、邓小平制定了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核心的新时期知识分子政策。
  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毛泽东同志也明确地指出:“没有知识分子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并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发挥了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但是我党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也有深刻的教训。1957年反右斗争中错误地把知识分子定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使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又发生了偏差。在“文革”中被“四人帮”加以破坏,许多知识分子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被称为“臭老九”排在最底层。尽管后来毛泽东提出过“老九不能走”的号召,但也没能扭转“左”的思想影响。进而在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出了错误的“两个估计”和“黑线专政”的结论,认为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仍然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邓小平同志重新工作后,他以极大的政治勇气,从推翻“两个估计”和推倒“两个凡是”入手,从根本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根据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强调知识分子也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制定了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核心的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使广大知识分子获得了解放,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他们在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中的重要作用。这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和贡献。
  3、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主义理论
  和平统一祖国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全体中华民族的殷切希望。建国初期,毛泽东、周恩来同志曾经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问题,力图解决海峡两岸的统一。但是,他们都没能完成这个历史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顺应海峡两岸的民心,创造性地提出了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来和平解决祖国统一问题,这是邓小平同志的独创。“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使海峡两岸关系由军事对抗走向缓和,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尽管目前台湾当局倒行逆施,但民心不可违,祖国统一的大趋势是历史的必然,任何人、任何外国势力想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都将是枉费心机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和到期的顺利回归,已经证明了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正确性,而且也必将推动和加快台湾问题的解决。
  4、邓小平确立了民族与宗教问题的基本指导方针
  邓小平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把民族工作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认真研究我国民族关系的实际,全面总结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在民族工作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1981年,在邓小平主持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保障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政策的自主权;要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努力培养和提拔少数民族干部;坚决反对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言论和行为。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又对民族问题作了如下概括:进一步发展国内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要提高全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同时反对地方民族主义。邓小平及中央有关文件的重要论述,澄清了民族工作中的重大理论是非,提出了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确立了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
  邓小平非常重视宗教问题。1950年,在邓小平主持下,中共中央西南局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西藏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和平解决西藏问题的十条政策。1981年,邓小平主持制定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2年,根据邓小平关于宗教问题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书记处专门研究了宗教问题,制定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我们党与爱国宗教界的统一战线是政治上的联盟。我国绝大多数宗教界人士和宗教信徒都是爱国的,他们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加强对外友好往来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邓小平关于宗教问题的重要指示以及在他指导下制定的有关政策,成为新时期宗教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
  以上几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统战理论是对毛泽东统战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这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
  总之,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统战学,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意义重大而深远。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统战理论的精神实质,努力做好统战工作,为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并为丰富和发展这门科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
  • 没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