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听”思想与新时期民主党派的监督策略
日期:2009-10-21 15:22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福建委员会
民盟福建师大总支 林志强
摘要:“兼听”思想渊源久远,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积极意义。历史上“兼听”思想主要是从君王和决策者的角度来说的。本文认为,在新时期,“兼听”思想不仅执政党要重视,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也要重视。因为民主党派要提出有价值的参政建议和监督意见,也是要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兼听总览,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提出有价值的建设性的建议。因此“兼听”思想对提高民主党派监督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兼听,民主监督,策略
一、“兼听”思想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来即有“以德治国”的理念。2002年,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了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学术界称为“遂公盨”。其铭文开头即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接着记载了“为政以德”的内容,是“德治”思想最早的实物记录,可谓渊源久远。在传统思 想里,德治理想的实现,不是靠老百姓,而是靠君王。因此能不能“为政以德”,关键是看有没有一个明君。有一个明君既是臣子百姓的愿望,成为一个明君也是君主们的理想追求。而明君不是天生的,更多需要后天的修养。后天修养靠许多途径获得,“兼听”就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我国古代许多政论性典籍,都谈到了“兼听”的思想。如《管子·明法解》说:“明主者,兼听独断。”《君臣上》又说:“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荀子·君道》云:“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汉书·董仲舒传》曰:“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汉代王符《潜夫论·明暗》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可见“兼听”思想自先秦两汉以来,就一直很流行。这种思想后来被归纳为一个成语,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君主能够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辩明是非得失,做出正确的决策;只听一方面的意见,就信以为真,往往要作出错误的判断。唐太宗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就是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作答的,魏征在对话中还紧接着列举了尧舜“兼听”而明,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偏信”而亡的历史教训,证明“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的道理(《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唐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和魏征的这一问答,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关明君问题的经典对话。随着历史的演进,“兼听”思想也在不断渗透,扩大影响,它不仅是君王的治国良方,也是一切主事者、决策者的智慧来源。
二、“兼听”思想的现实意义
自先秦直至汉唐所形成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命题,无论在政治界还是学术界,至今仍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所谓兼听,从研究问题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全面地认识问题,把握和研究它的各个方面,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避免只见局部,不见全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思想。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务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312-313页)我们现在强调的是“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这一科学理论、指导方针和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十七大报告也作了全面准确的阐述,使科学发展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报告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非常全面准确的。“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必须深加研究和体会。我们认为,“科学发展观”的中心词是“发展观”,“科学”是“发展观”的必不可少的修饰语。如何做到“科学”发展,是关系到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们知道,社会现实是纷繁复杂的,各种情况都有,各种矛盾都存在,不深入了解社会现实,不能辩证地深刻地分析各种社会矛盾,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就谈不上科学地可持续地发展,就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需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需要全面地研究问题,全面地了解民意,全面地了解各阶层人士的要求,要让言路畅通,下情上达,这样做的精神实质,与历史上的“兼听”思想是完全相通的。总之,在新时期,强调“兼听”,强调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社会现实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完全有必要的。“兼听”思想在现在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兼听”思想与监督策略
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确立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1986年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的报告时指出,各民主党派都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而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这是民主党派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应该承认,新时期民主党派在履行民主监督职能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既有监督者方面的问题,也有被监督者方面的问题,还有监督制度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我们这里不谈被监督者和监督制度保障的问题,只说说监督者本身的问题。从监督者本身来看,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存在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问题
有人认为民主监督不如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和法律监督那样富有刚性特征和强制作用,民主监督是“柔性监督”,可有可无,与其说了白说,还不如不说,省得操心,这是不愿监督;有的是有担心顾虑,既怕得罪领导和相关部门,又怕对一些重大和敏感问题把握不好“度”,会引来自身的麻烦,这是不敢监督。
2. 民主监督的效果不理想
在愿意监督和敢于监督的情况下,民主监督的效果却并不都很理想,说了等于没说的情况确实存在。这当然与被监督者的重视与否有关,也跟监督程序是否规范、监督制度是否健全有关,但关键还是与监督者所提的监督意见是否重要、中肯、可操作性强有关。我们有些监督者没有掌握民主监督的内在科学规律,对实施民主监督的范围和监督方式不甚了解,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误区,比如监督一般事情多,监督重大事项少,监督基层单位多,监督上级单位少,监督经济工作多,监督其他工作少,等等,没有准确把握重点和大局,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所提的监督意见不求深求细,不具建设性和可操作性,而只是流于一般建议,甚至人云亦云,引不起领导的真正的高度重视,自然就影响了监督的效果。
既然民主党派的监督职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履行监督职能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监督工作呢?从民主党派自身来讲,除了要努力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等有关文件,充分理解文件精神,掌握有关法律法规,了解民主监督的范围、监督方式、监督程序等基本要求外,还有重视深入调查,认真研究,全面了解情况,也就是本文所强调的“兼听”。
需要说明的是,强调要“兼听”的,在以前多指君王或主事者。因为他们是决策者,通过“兼听”了解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新时期,执政党要“兼听”,也是必须强调的,而且执政党的“兼听”更为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是从民主党派作为监督者的角度来强调“兼听”的。
为什么民主党派也要重视“兼听”?这是关系到民主党派监督意见的质量和民主监督的效果的问题。首先,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要与执政党一起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民主党派也是国家建设的主人,要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投入,不能袖手旁观。国家建设的重大问题,解决民生的重大问题,都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别人的事情,不管是执政党还是参政党,都是一样的。从这一点来看,重视“兼听”,了解情况,做出正确的决断,使国家建设不走弯路,使民生得以改善,社会得以发展进步,民主党派和执政党负有同样的责任。民主党派要有民主监督的政治自觉性和责任感。其次,如上文所述,民主党派在实施民主监督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所提的监督意见质量不高,效果不显,与是否重视调查研究,是否重视“兼听”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民主党派的监督只是一面之辞,未必符合事理,他的意见就没有价值。这样的意见提得再多,也是没有意义的。没有通过调查研究的监督意见,缺乏针对性、深刻性和可操作性,就如同空口说白话,要引起重视,谈何容易!有鉴于此,民主党派在履行监督职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1.选定有关国家建设和有关民生的重要问题作为监督内容和监督对象
2006年年初,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要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及时通报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畅通民主监督的渠道。民主党派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能力,要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要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要以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为标准来进行民主监督,才能保证监督不偏离正确的方向。民主监督要求有效监督,有效监督的前提就是要考虑天下大事、民生大事,不是从某一党派或阶层出发来考虑问题。所以,民主监督不是随便的就事论事,不是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随意发挥或者钻牛角尖,而是要精心筛选监督课题,选择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进行监督,要思考大的事情和问题,充分考虑现实需要和政协可能,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做到监督不越位,帮忙不添乱,才能使得监督意见有分量,有价值。
2.对所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建设性的监督意见
选定了重要问题是进行民主监督的重要一步,但更重要的是要提出建设性的监督意见。建设性的监督意见不是在书斋里就可以想到的。我们一定要本着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所选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要深入细致地了解社情民意,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然后进行全面深入的综合分析,力求反映情况实事求是,最后形成正确的判断,提出中肯的批评和可行的建议。在收集意见和建议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全面看待不同方面和不同层面的意见,对情况有全面的把握,切忌只重视有利的证据而忽视不利的证据,只重视说好的一面而忽视说不好的一面,只重视强势的群体而忽视弱势的群体,只重视中心城市而忽视边远农村……总之要“兼听”不同的看法,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提出“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持之有据”的建设性意见。这是追求民主监督之实效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必须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
3.监督意见要表达得体
民主监督提出的意见和批评是严肃的、直接的,也较敏感。因此,在民主监督的表达上更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中肯得体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使所提意见、批评和建议更易于取得共识,更易于被采纳,使监督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民主监督在表达上要做到:一、依据要充分,要如实反映情况,实事求是,不夸张;二、提出问题要慎重,要认真思考和掂量;三、分析问题要客观,切忌主观、片面;四、批评要中肯,以理服人,不空泛;五、语言表达要得体,切忌戴空帽子、大帽子。中肯得体的意见一定是通过“兼听”而获得的。
4. 追踪事后的反映,善始善终
民主监督不是一提意见就了事,不管监督意见有没有落实。我们要督促搭建更为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在提出监督意见后能够追踪事情的发展,落实具体的整改措施,同时监督者还应不断进行意见的收集和分析,如所提意见有不完善之处,应及时调整。这样,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共同努力,善始善终,务使监督意见落到实处,解决现实中的现实问题,监督的效果自然就显现了。
总之,民主党派以务实的态度来进行民主监督,突出重点,重视“兼听”,注意方法,把握好角度,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相信,当执政党和参政党都重视“兼听”,重视调查研究,重视全面了解情况,所做出的决策一定正确,我们的国家就一定能够越好越快地发展,社会就一定能够不断进步,国富民强、和谐稳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摘要:“兼听”思想渊源久远,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积极意义。历史上“兼听”思想主要是从君王和决策者的角度来说的。本文认为,在新时期,“兼听”思想不仅执政党要重视,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也要重视。因为民主党派要提出有价值的参政建议和监督意见,也是要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兼听总览,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提出有价值的建设性的建议。因此“兼听”思想对提高民主党派监督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兼听,民主监督,策略
一、“兼听”思想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来即有“以德治国”的理念。2002年,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了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学术界称为“遂公盨”。其铭文开头即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接着记载了“为政以德”的内容,是“德治”思想最早的实物记录,可谓渊源久远。在传统思 想里,德治理想的实现,不是靠老百姓,而是靠君王。因此能不能“为政以德”,关键是看有没有一个明君。有一个明君既是臣子百姓的愿望,成为一个明君也是君主们的理想追求。而明君不是天生的,更多需要后天的修养。后天修养靠许多途径获得,“兼听”就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我国古代许多政论性典籍,都谈到了“兼听”的思想。如《管子·明法解》说:“明主者,兼听独断。”《君臣上》又说:“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荀子·君道》云:“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汉书·董仲舒传》曰:“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汉代王符《潜夫论·明暗》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可见“兼听”思想自先秦两汉以来,就一直很流行。这种思想后来被归纳为一个成语,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君主能够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辩明是非得失,做出正确的决策;只听一方面的意见,就信以为真,往往要作出错误的判断。唐太宗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就是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作答的,魏征在对话中还紧接着列举了尧舜“兼听”而明,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偏信”而亡的历史教训,证明“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的道理(《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唐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和魏征的这一问答,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关明君问题的经典对话。随着历史的演进,“兼听”思想也在不断渗透,扩大影响,它不仅是君王的治国良方,也是一切主事者、决策者的智慧来源。
二、“兼听”思想的现实意义
自先秦直至汉唐所形成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命题,无论在政治界还是学术界,至今仍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所谓兼听,从研究问题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全面地认识问题,把握和研究它的各个方面,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避免只见局部,不见全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思想。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务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312-313页)我们现在强调的是“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这一科学理论、指导方针和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十七大报告也作了全面准确的阐述,使科学发展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报告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非常全面准确的。“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必须深加研究和体会。我们认为,“科学发展观”的中心词是“发展观”,“科学”是“发展观”的必不可少的修饰语。如何做到“科学”发展,是关系到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们知道,社会现实是纷繁复杂的,各种情况都有,各种矛盾都存在,不深入了解社会现实,不能辩证地深刻地分析各种社会矛盾,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就谈不上科学地可持续地发展,就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需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需要全面地研究问题,全面地了解民意,全面地了解各阶层人士的要求,要让言路畅通,下情上达,这样做的精神实质,与历史上的“兼听”思想是完全相通的。总之,在新时期,强调“兼听”,强调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社会现实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完全有必要的。“兼听”思想在现在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兼听”思想与监督策略
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确立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1986年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的报告时指出,各民主党派都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而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这是民主党派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应该承认,新时期民主党派在履行民主监督职能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既有监督者方面的问题,也有被监督者方面的问题,还有监督制度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我们这里不谈被监督者和监督制度保障的问题,只说说监督者本身的问题。从监督者本身来看,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存在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问题
有人认为民主监督不如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和法律监督那样富有刚性特征和强制作用,民主监督是“柔性监督”,可有可无,与其说了白说,还不如不说,省得操心,这是不愿监督;有的是有担心顾虑,既怕得罪领导和相关部门,又怕对一些重大和敏感问题把握不好“度”,会引来自身的麻烦,这是不敢监督。
2. 民主监督的效果不理想
在愿意监督和敢于监督的情况下,民主监督的效果却并不都很理想,说了等于没说的情况确实存在。这当然与被监督者的重视与否有关,也跟监督程序是否规范、监督制度是否健全有关,但关键还是与监督者所提的监督意见是否重要、中肯、可操作性强有关。我们有些监督者没有掌握民主监督的内在科学规律,对实施民主监督的范围和监督方式不甚了解,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误区,比如监督一般事情多,监督重大事项少,监督基层单位多,监督上级单位少,监督经济工作多,监督其他工作少,等等,没有准确把握重点和大局,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所提的监督意见不求深求细,不具建设性和可操作性,而只是流于一般建议,甚至人云亦云,引不起领导的真正的高度重视,自然就影响了监督的效果。
既然民主党派的监督职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履行监督职能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监督工作呢?从民主党派自身来讲,除了要努力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等有关文件,充分理解文件精神,掌握有关法律法规,了解民主监督的范围、监督方式、监督程序等基本要求外,还有重视深入调查,认真研究,全面了解情况,也就是本文所强调的“兼听”。
需要说明的是,强调要“兼听”的,在以前多指君王或主事者。因为他们是决策者,通过“兼听”了解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新时期,执政党要“兼听”,也是必须强调的,而且执政党的“兼听”更为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是从民主党派作为监督者的角度来强调“兼听”的。
为什么民主党派也要重视“兼听”?这是关系到民主党派监督意见的质量和民主监督的效果的问题。首先,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要与执政党一起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民主党派也是国家建设的主人,要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投入,不能袖手旁观。国家建设的重大问题,解决民生的重大问题,都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别人的事情,不管是执政党还是参政党,都是一样的。从这一点来看,重视“兼听”,了解情况,做出正确的决断,使国家建设不走弯路,使民生得以改善,社会得以发展进步,民主党派和执政党负有同样的责任。民主党派要有民主监督的政治自觉性和责任感。其次,如上文所述,民主党派在实施民主监督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所提的监督意见质量不高,效果不显,与是否重视调查研究,是否重视“兼听”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民主党派的监督只是一面之辞,未必符合事理,他的意见就没有价值。这样的意见提得再多,也是没有意义的。没有通过调查研究的监督意见,缺乏针对性、深刻性和可操作性,就如同空口说白话,要引起重视,谈何容易!有鉴于此,民主党派在履行监督职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1.选定有关国家建设和有关民生的重要问题作为监督内容和监督对象
2006年年初,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要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及时通报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畅通民主监督的渠道。民主党派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能力,要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要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要以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为标准来进行民主监督,才能保证监督不偏离正确的方向。民主监督要求有效监督,有效监督的前提就是要考虑天下大事、民生大事,不是从某一党派或阶层出发来考虑问题。所以,民主监督不是随便的就事论事,不是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随意发挥或者钻牛角尖,而是要精心筛选监督课题,选择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进行监督,要思考大的事情和问题,充分考虑现实需要和政协可能,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做到监督不越位,帮忙不添乱,才能使得监督意见有分量,有价值。
2.对所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建设性的监督意见
选定了重要问题是进行民主监督的重要一步,但更重要的是要提出建设性的监督意见。建设性的监督意见不是在书斋里就可以想到的。我们一定要本着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所选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要深入细致地了解社情民意,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然后进行全面深入的综合分析,力求反映情况实事求是,最后形成正确的判断,提出中肯的批评和可行的建议。在收集意见和建议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全面看待不同方面和不同层面的意见,对情况有全面的把握,切忌只重视有利的证据而忽视不利的证据,只重视说好的一面而忽视说不好的一面,只重视强势的群体而忽视弱势的群体,只重视中心城市而忽视边远农村……总之要“兼听”不同的看法,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提出“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持之有据”的建设性意见。这是追求民主监督之实效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必须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
3.监督意见要表达得体
民主监督提出的意见和批评是严肃的、直接的,也较敏感。因此,在民主监督的表达上更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中肯得体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使所提意见、批评和建议更易于取得共识,更易于被采纳,使监督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民主监督在表达上要做到:一、依据要充分,要如实反映情况,实事求是,不夸张;二、提出问题要慎重,要认真思考和掂量;三、分析问题要客观,切忌主观、片面;四、批评要中肯,以理服人,不空泛;五、语言表达要得体,切忌戴空帽子、大帽子。中肯得体的意见一定是通过“兼听”而获得的。
4. 追踪事后的反映,善始善终
民主监督不是一提意见就了事,不管监督意见有没有落实。我们要督促搭建更为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在提出监督意见后能够追踪事情的发展,落实具体的整改措施,同时监督者还应不断进行意见的收集和分析,如所提意见有不完善之处,应及时调整。这样,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共同努力,善始善终,务使监督意见落到实处,解决现实中的现实问题,监督的效果自然就显现了。
总之,民主党派以务实的态度来进行民主监督,突出重点,重视“兼听”,注意方法,把握好角度,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相信,当执政党和参政党都重视“兼听”,重视调查研究,重视全面了解情况,所做出的决策一定正确,我们的国家就一定能够越好越快地发展,社会就一定能够不断进步,国富民强、和谐稳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