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工作如何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日期:2012-12-20 14:50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福建委员会
谢君平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九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基层民主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系统工程。统一战线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统一战线也能够得到不断地巩固和壮大。而这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其前提就是必须牢牢地抓住服务农民这个主题,正确定位、主动参与,做到有所作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
2.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3.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4.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乡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下列因素制约着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统一战线服务新农村的定位,必须从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一是责任定位。统战部门必须切实履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首先是引导服务的责任,统战工作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的优势,充分调动和运用各方面的人才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其次是实施监督的责任,统战工作要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优势和作用,广泛听取并积极反映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为有关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参考,坚决防止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愿望、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二是目标定位。统一战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为农民谋福利,就是以服务农民为根本目的,通过引导、动员和组织各方力量,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最大程度得到实惠,从而带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同步提高。
三是力量定位。新农村建设的主导是政府、主体是农民,这是统战部门必须始终把握和坚持的原则。因此,统战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主动参与、积极配合,为党委政府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凝心聚力。
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引导农村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特别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切实发挥统战成员的智囊作用,发动他们深入调查研究,从细微处入手,修正完善农村发展规划,并帮助村干部进一步理清思路,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发挥统战部门在联络联谊、信息沟通方面的优势,以“工业反哺农业”为总体思路,以发展农村生态产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村产业层次、改善农村产业环境为总体要求,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打好产业基础;积极开展村企结对共建,在动员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农村建设提供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的同时,进一步密切统战成员与农民群众的关系,达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实现农村和企业的双赢。
帮助农民富裕。利用广大统战成员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农村发展事业的机会,发动他们为农民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根据岗位需要和劳动力分布情况,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与劳务市场、用工单位相联结的就业工作机制,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利用 民主党派、工商联成员在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发动他们通过举办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和夜校等办法,对农民进行就业技能、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引导统战成员开展扶贫帮困工作,通过“一帮一”结对等形式,切实帮助贫困农民寻找脱贫致富的途径。
支持村庄建设。借助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资金等方面的力量,有力出力,有钱出钱,通过无偿捐助或以BOT方式出资建设多种形式,建设和发展道路交通、医疗卫生等农村公共事业,为新农村建设改善硬件设施;借助统战成员在宣传监督的力量,加强农村环保的宣传与引导,促使农民在保持村容整洁上做到自觉、自愿、•自发;借助党外知识分子的智力, 在村庄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给予指导和策划,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总体质量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推动乡风文明。发挥统一战线中文化、医务人才众多的优势,组织好统战成员送科技、送文化、送医药“三下乡”等活动,在繁荣农村文化市场、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办实事、做好事;汲取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经验和力量,实现村企文化互动,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形成村企文化共建的良好氛围,切实推动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广大农民正确理解党的宗教政策,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树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努力协调各民族、各宗教、各团体和各界人士之间的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减阻力、增助力、聚合力。
促进民主管理。结合村企结对活动的开展,通过鼓励和动员村干部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借鉴企业管理的经验,不断帮助村级班子提升管理水平,并建立培养后备干部的新机制,为新农村建设输送有用的管理人才;密切关注农民的利益诉求,根据农村的客观实际,在引导农民正确对待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同时,向有关部门真实反映群众的呼声和意愿,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统一战线服务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贯穿全年的统战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回顾总结统一战线各界人士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总体情况,找出不足,明确方向,积极探索建立统一战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要根据服务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情况,树立一批先进典型,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调动和激发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建设家乡的热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九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基层民主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系统工程。统一战线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统一战线也能够得到不断地巩固和壮大。而这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其前提就是必须牢牢地抓住服务农民这个主题,正确定位、主动参与,做到有所作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
2.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3.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4.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乡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下列因素制约着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统一战线服务新农村的定位,必须从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一是责任定位。统战部门必须切实履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首先是引导服务的责任,统战工作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的优势,充分调动和运用各方面的人才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其次是实施监督的责任,统战工作要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优势和作用,广泛听取并积极反映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为有关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参考,坚决防止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愿望、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二是目标定位。统一战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为农民谋福利,就是以服务农民为根本目的,通过引导、动员和组织各方力量,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最大程度得到实惠,从而带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同步提高。
三是力量定位。新农村建设的主导是政府、主体是农民,这是统战部门必须始终把握和坚持的原则。因此,统战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主动参与、积极配合,为党委政府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凝心聚力。
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引导农村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特别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切实发挥统战成员的智囊作用,发动他们深入调查研究,从细微处入手,修正完善农村发展规划,并帮助村干部进一步理清思路,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发挥统战部门在联络联谊、信息沟通方面的优势,以“工业反哺农业”为总体思路,以发展农村生态产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村产业层次、改善农村产业环境为总体要求,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打好产业基础;积极开展村企结对共建,在动员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农村建设提供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的同时,进一步密切统战成员与农民群众的关系,达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实现农村和企业的双赢。
帮助农民富裕。利用广大统战成员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农村发展事业的机会,发动他们为农民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根据岗位需要和劳动力分布情况,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与劳务市场、用工单位相联结的就业工作机制,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利用 民主党派、工商联成员在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发动他们通过举办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和夜校等办法,对农民进行就业技能、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引导统战成员开展扶贫帮困工作,通过“一帮一”结对等形式,切实帮助贫困农民寻找脱贫致富的途径。
支持村庄建设。借助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资金等方面的力量,有力出力,有钱出钱,通过无偿捐助或以BOT方式出资建设多种形式,建设和发展道路交通、医疗卫生等农村公共事业,为新农村建设改善硬件设施;借助统战成员在宣传监督的力量,加强农村环保的宣传与引导,促使农民在保持村容整洁上做到自觉、自愿、•自发;借助党外知识分子的智力, 在村庄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给予指导和策划,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总体质量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推动乡风文明。发挥统一战线中文化、医务人才众多的优势,组织好统战成员送科技、送文化、送医药“三下乡”等活动,在繁荣农村文化市场、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办实事、做好事;汲取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经验和力量,实现村企文化互动,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形成村企文化共建的良好氛围,切实推动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广大农民正确理解党的宗教政策,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树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努力协调各民族、各宗教、各团体和各界人士之间的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减阻力、增助力、聚合力。
促进民主管理。结合村企结对活动的开展,通过鼓励和动员村干部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借鉴企业管理的经验,不断帮助村级班子提升管理水平,并建立培养后备干部的新机制,为新农村建设输送有用的管理人才;密切关注农民的利益诉求,根据农村的客观实际,在引导农民正确对待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同时,向有关部门真实反映群众的呼声和意愿,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统一战线服务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贯穿全年的统战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回顾总结统一战线各界人士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总体情况,找出不足,明确方向,积极探索建立统一战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要根据服务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情况,树立一批先进典型,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调动和激发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建设家乡的热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