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网站!

激活与造就人的创造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日期:2006-07-28 18:37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福建委员会
  创新是人类生生不息,生存繁衍,发展壮大的源泉,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力量,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人类社会贡献大小的标尺,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资本。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迫切,尤为重要。你追我赶,群雄逐鹿,谁占领了关键科技制高点,谁就有绝对的优势和发言权,不论在经济上,在军事上,还影响到政治上。
  人是创新的主体,自由是创新之母,知识是创新之父,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而且,成了创新的载体和实现创新成果的必要途径。人是万物之灵,世界因人而丰富多彩,亦因人而物种凋敝;自由是一把双刃剑,它使人智慧萌发(开花),亦可使秩序混乱;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亦使世界布满灾难的阴霾;劳动带来进步发展,亦可导致落后破坏。如此阴阳辩证之事物,何以左右操纵?它们以历史的画卷,考量着一代又一代公共管理集团。善治则兴,不善治则衰。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根据力学的原理,动力是一种向量(或矢量),有大小和方向的。有合力、分力;有向心力、离心力;有左、右、前、后、上、下方向的力。人民群众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需要善治的政治家组织、引导,使之成为发展的、进步的、文明的、走向胜利的力量。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治国理念。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认为本;为了发展而努力揭示自然与社会客观发展规律,遵循自然与社会客观发展规律办事,是科学发展观。这是善治的理念。
  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全面发展,激发人们创新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开发人力资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首要问题。要研究“经济人”、“社会人”和“复杂人”的本性,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如知识产权保护等,利导与敦促人们创新,惩治损害人们创新积极性的行为,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人文和法制环境。要建立科学公正客观的选人用人机制,唯实绩是举,量才施用。对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然科技与社会科学成果,要给予物质、精神或职位等方面的鼓励。
  学术自由,学风民主,是孕育创新的重要人文环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讲礼”胜于“讲理”,不论老师、长辈或领导讲得对不对,人们一般都服从,能有勇气提出不同意见的甚少,一是碍于面子,二是怕吃亏。可见,要讲真话,实事求是,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然而,又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所以,要着力创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包容新见解、新假设,鼓励讲真话,倡导追求真理,实事求是。
  知识量和知识结构是创新的有生力量。纵然你是一位天才,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你整天冥思苦想,也不可能会有任何创新。智慧因知识而添上了翅膀,人因掌握了知识而成为国家有用之材。一个国家创新数量的增长,有赖于具备创新素质人才数量的增长,而具备一定知识量和合理知识结构决定了人才的创新素质。我国目前九年义务教育,在城市将孩子义务教育到初中毕业,在农村由于小学是五年制,义务教育到高中一年级,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孩子仅接受了初中教育,从此就务农、打工或游荡街头,再也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对于国家来说,其中一批具有可塑性的创新素质人才,可能就这样浪费了;其次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若干年后,这批业务素质比较低的劳动力将面临就业困难。为此,我们有必要将义务教育延长到十年,统一全国中小学学制为十年,其中,小学、中学各5年,初中2年,高中3年,把孩子们都培养到高中毕业;组织由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专家和各学科、各行业专家代表组成的教材编写组,对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重大改革,确定必要的知识点与量,保持逻辑思维的优势,增加形象思维的内容,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把握合理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十年制中小学义务教育、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实现现代化 的需要。
  把孩子们都培养到高中毕业,使他们具备适时上大学或上高等专科院校的基础,为他们终身教育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这是好处之一。根据权威分析,2008年后福建省高等院校可能出现“招生荒”,原因一是高中的“瓶颈制约”,二是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好,孩子少生了。这将影响高等教育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把孩子们都培养到高中毕业,高校的“招生荒”将得到有效地缓解,这是好处之二。好处之三是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提高,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从生产低端产品为主向提高生产中高端产品比例转化,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减少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好处之四是减少教育成本,从目前我国培养一个孩子博士毕业,家庭要养他(她)到30岁以上,这是世界上少有的,推前到28岁。好处之五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创新人才数量也同步增多。好处之六是人们担心的就业压力不仅不增加,反而由于更多孩子上大学,使就业压力减轻,此外,初中毕业生外出打工的童工现象也随之减少。好处之七是可以减少18岁以下犯罪人数,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益。
  本科教育或专科教育是一门专业的基础,有必要延续我国目前的学年制,这对学生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有利。然而,我国以学年制的研究生教育必须尽快改革为学分制。我国是教育资源浪费极大的国家,由于延续计划经济时期的春秋两学期制,一年中大约3个多月校园闲置,晚上一般不上课,大学里很少外聘从事实际工作的兼职教师。而许多西方国家除了春秋学期外,还有夏冬短学期,白天教室给本科生上课,晚上给研究生上课,大学外聘了许多从事实际工作的兼职教师,主要给研究生上课,这样能把实际工作最前沿的信息传授给学生,有利于产学研有机结合,教学相长,提高了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从事实际工作的老师可以得益于学生活跃的思维,学生也可作为老师工作中的助手。这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很有裨益。值得我国借鉴。研究生教育改为学分制和晚上为研究生上课后,大学毕业生就可以参加工作,一边工作一边选修研究生课程,带着问题学习,根据实际需要学习,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造就创新型人才。同时,也使孩子们早一些自立,减少对家庭与社会的依赖。此外,这时的大学生找工作一般不大挑剔,因为研究生毕业后还可以选择更适合于自己的工作,这就为产业发展提供一大批高素质人才。90年代,我在某省级医院当院长,发现药房的中专生工作积极性很低,认为自己白读了几年书,我连续进了几批大学毕业生到药房工作,他们边工作边学习研究,提高了工作质量,中专生从此也就安分了。可见,就业期望或就业倾向受周围环境影响很大,员工素质决定了岗位工作质量。
  我国至今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很多,如企业R&D投入不足、政府科技投入不够、学术民主氛围不好、教育与实际工作脱节和产学研结合不紧等,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科交叉太少。我们的高校招收研究生一般要求专业对口,许多人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只读一个专业,数学就是数学,物理就是物理,一辈子就在一个牛角尖上钻,很难钻出名堂。我们为什么不让读医学的去学习研究药学,读经济的去研究学习哲学,学物理的去学习研究医学呢?… 如此学科交叉,对激发创新思维十分有利,因此,必须改革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招生制度,让学子们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人才市场需求、个人兴趣爱好选择研究生专业,一生中可以学习多个专业,可以变换多种工作,经过这种自然磨合,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人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从而形成终生学习型社会,提高我国的知识竞争力。
  以上所述,是目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但对激发和造就人的创造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又是非常重要的几个方面,提出的不成熟设想或建议,需要专家学者论证,仅供领导参考。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
  • 没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