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网站!

美丽乡村与美丽收获—《关于促进我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提案的工作经验与体会
日期:2017-07-28 17:03 来源:周琼(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民盟总支)
  《关于促进我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提案受到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有力助推了我省美丽乡村建设,是2013-2014年度福建省政协优秀提案。该提案从选题立项开始就受到民盟省委高度重视,提案的形成过程也得到民盟省委的悉心指导与帮助,现将撰写该提案的经验与体会向大家作一个汇报,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选题的确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五位一体”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首次在报告中出现,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生态文明要融入各方面和全过程。因而从中央到地方,打造美丽中国的布局谋篇正在展开,而“美丽乡村”建设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丽中国”从乡村起步。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的研究成为2013年的热点与重点问题。
  本人长期研究“三农”问题,既是福建省农科院的研究员,也是民盟福建省委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农科院民盟总支副主委。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人结合本职工作,依托课题《福建美丽乡村建设方向与对策研究——基于台湾乡村发展的分析与借鉴》(2013年福建省农科院人文社科重大专项《闽台农业比较及福建农业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的子课题之一),2013年向民盟福建省委申报课题《关于推进我省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与建议》。
  二、实地调研与报告的撰写
  民盟福建省委高度重视美丽乡村的研究,不仅给予《关于推进我省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与建议》立项支持(由本人牵头),同时安排南平、三明和漳州等三个民盟市委会协助配合课题的调研工作。课题组成员赴全省各地调研,以实地考察、座谈研讨、入户访谈等方式展开了调研,不仅直接听取当地政府负责人汇报,还直接下到基层,听取企业和农民的心声,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调研中发现各地十分注重特色、充分发挥当地经济基础条件、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特色,美丽乡村建设已形成多种模式。我们面对所获取的丰富繁多、具体详实的材料,经过提炼将美丽乡村的模式总结为产业带动型、生态推动型、文化开拓型、古村保护型、扶贫开发型和综合提升型等。典型案例如诏安县梅岭镇田厝村、邵武市洪墩镇、漳平市永福镇等通过产业支撑,变农业资源为农业资本,在要素重新定价、重新分配中占据主动,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实现乡村跨越式发展;泰宁县朱口镇音山村、龙岩漳平永福镇坚持生态优先,走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之路,也是许多地方美丽乡村建设的普遍经验;平和县文峰镇三坪村、邵武市和平镇等具有千百年因袭下来的乡村优秀文化传统和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发展优势,也是让美丽乡村真正“美”起来的重要因素,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内涵;宁德市上金贝村通过政策扶持和各个部门的挂钩帮扶,集结多方资源,发展成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
  调研中发现,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尚处于探索和积累经验的阶段,全省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布局,且由于规划建设滞后,资源优势不足,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普遍存在问题,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发展面临极大挑战。突出表现在:村域经济薄弱,发展后劲相对不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依然存在;乡村文化特色尚未得到深层次挖掘利用;美丽乡村治理机制长效不足、管理不力。
  总结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它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后,接着就要深入研究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问题,这也是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三、报告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课题组召开了多次不同类型的座谈会,收集参阅了多个美丽乡村发展规划,经过多次讨论,最后明确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为谁建?怎么建?谁来建?”。在分析“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包括“顶层设计、产业支撑、人居环境、文化传承、社区管理和主体引导”等六个层面的对策建议;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新思路是从“建设村庄”向“经营村庄”转变提升,以产业支撑为发展生命线、以政策引导为重点,统筹农村“人、地、物”规划建设、构建“政府、农民、社会的资金投入共建机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盘活农村有形和无形资产、探索农村社区自治模式。
  整个报告演绎提出福建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思路应该从“建设村庄”向“经营村庄”转变提升,提出六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具体包括三个层次:
  1、明确美丽乡村“为谁建”的发展方向
  阐明农民富、生态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和最根本目的。为此:一是把产业支撑作为美丽乡村发展的生命线,以经营乡村为目标,以产业转型为途径,从发展能力上提高农民收入;二是强调人居环境是美丽乡村的灵魂,也是解决美丽乡村为谁建的根本,要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消费方式,积极倡导低碳生活;三是注重文化传承,促进美丽乡村内涵发展,重视乡村文化多样性保护与延续,形成“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美丽乡村。
  2、提出美丽乡村“怎么建”的政策建议
  一要注重顶层设计,推进美丽乡村制度性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村美丽乡村建设体系,分类指导,形成一村一韵的建设大格局;二要注重政策引导,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推进机制,从土地利用、道路建设、村庄改造、产业布局、配套设施建设、村民素质提升等各方面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构建美丽乡村建设配套政策模式;三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构建“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资金投入共建模式。
  3、提出美丽乡村“谁来建”的创新思维
  一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建设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实现“田园绿化、庭院美化”和农民致富同步发展;二是通过制度安排,考虑经营要素,抓好农村各类资产的盘活和开发,更加重视自然风情、田园风光、乡村文化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从“建设村庄”向“经营村庄”提升;三要探索农村社区自治模式,形成“经营村庄、社区管理、综合服务”。
  四、成果
  在民盟省委政策研究室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撰写的报告《关于推进我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被民盟福建省委会采纳转化为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组织提案,并在会上作为重要提案摘报,分别得到尤权、于伟国、陈荣凯、陈冬等领导的批示。其中尤权书记(2014年1月11日)批示:“这六条建议都很好,抓住了城镇化推进中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问题,请有关部门在研究部署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认真研究和采纳”。
  该提案被确定为省政协重点提案,由省政府副省长陈冬和省政协副主席雷春美负责督办。随后被评为2013-2014年度福建省政协优秀提案。
  本人在人民网福建频道上(2014年1月2日)做题为《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的视频报告,社会反响强烈。
  该决策报告形成的文章《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建议》全文刊登于《福建论坛》2014(5)上,得到学术界认同。
  决策咨询报告《关于推进我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获“福建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6年)。
  五、体会
  1、发挥民盟优势积极参政议政
  民盟是一个可以展示自己参政议政能力的大舞台,因为民盟具有地位超脱、渠道畅通、联系广泛的“无形优势”。作为参政党地位超脱没有利益搅合,且既有接天线的平台、又有接地气的渠道,应发挥这种优势积极参政议政,提出真知灼见、高智高参的意见建议,反映党政难以掌握、未曾注意的真实情况,在人无我有的独特优势发挥中求得主动。在我们科研单位,类似《关于推进我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这样的提案是很难送到省领导的案头的。
  2、选题必须找准着力点
  选题始终要坚持政策的导向,根据中共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或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问题,预计关系国计民生问题的走势,对准民意焦点。应该围绕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言献策,也就是应该选择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为调研的选题。同时在选题上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熟悉的领域来选题,注意扬长避短。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接触范围和专业基础有局限性,不可能事事都精通。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年三农问题研究重中之重,也是本人熟悉的领域,做到有的放矢,提案被采纳和立案的机会就会大大提高。
  3、积极开展调查研究
  当确定了一个好的选题,分析了现状,接下来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关键所在。如果说发现问题需要的是一双慧眼,那么解决问题需要的就是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提案必须要提出切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或解决方案,才能被采纳,否则只是纸上谈兵。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求我们必须要深入实际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一手资料,全面客观地了解情况,科学分析,提出解决办法写好提案。依靠基层调研,原始资料更为详实。通过调研,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寻求办法。多深入实际,多深入现场,多了解现象,掌握一手材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胸有成竹,“言出有理、言出有据、言据关联”的提案才有可能被采纳。

邵武和平古镇全景


  

宁德上金贝村

漳平永福茶山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
  • 没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