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网站!

“特园”见证了民盟与中共“肝胆相照”的光辉历史
日期:2018-04-24 16:14 来源:曾聪明
  2016年4月24日—29日,本人有幸参加由中共丰泽区委统战部组织的泉州市丰泽区民主党派赴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培训班学习。在现场教学期间,先后实地参观了渣滓洞、红岩村、伟人故居等学习教育基地,尤其是参观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民盟发祥地“特园”原址后,感受至深,至诚至悟。
  时移世易、认知历史,遥隔时空、缅怀先烈,敬仰先贤、珍爱民主,民盟的遗迹依然鲜活。民盟先辈们留下的铿锵宣言、百折不挠的足迹,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重温他们赤诚爱国、知行合一、崇高人格魅力的民主基因,景仰他们舍生忘我、矢志不渝的民主情怀。时至“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之际,回眸历史,不忘多党合作建立之初心,让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特园”是中国民主同盟的诞生地
  “特园”原名“鲜宅”,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民盟盟员鲜特生的公馆。据史馆人员介绍:“特园”始建于1929年,1931年建成,座落于30年代初的重庆上清寺嘉陵江畔,占地面积三亩有余。原来的“特园”内建筑物较多,有鲜宅、平庐、康庄等主体建筑,共有大小房间36间。文革期间,由于康庄主体建筑“达观楼”失火烧毁,现存建筑物共有四幢三层楼房,两两相连,清砖灰瓦、简约的中式砖木建筑。现馆内陈列有1945年毛泽东、周恩来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三顾特园”时,与民主党派领导人张澜、黄炎培、冯玉祥、朱学范等人交谈时用过的椅子和昔往办公用具、生活家具,供观瞻者参观,现今的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就是在“特园”康庄原址上修建的。
  1941年,国内正处于艰苦抗战的卓绝时期。民族独立与反对外侮、独裁与民主、内战与和平、团结与分裂的尖锐政治矛盾充斥于整个国统区;中国民主民盟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感召、帮助下,于1941年3月19日在“特园”秘密成立,迅速成长壮大为“民主运动的生力军”,活跃于政治舞台,“特园”成为了中国民主同盟的诞生地,也是民盟总部在渝活动的重要场所。
  “特园”是中共南方局在陪都重要的对外联络场所
  1939年初,周恩来、董必武、吴玉章等中共领导人抵达重庆“特园”,面晤鲜英,借用“特园”作为中共南方局在陪都同社会各界人士商讨团结抗战的联络活动场地,“特园”主人鲜英当即表示同意,并接纳中共中央南方局,利用“特园”作对外联络活动的场所长达十年之久。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吴玉章、王若飞等亲切地称鲜英为“特老”,“特园”由此而得名。
  抗战期间,“特园”也曾入住过国外使馆、办事处,如荷兰大使馆、意大利大使馆、苏联军事代表团、盟军军事代表团,“特园”也成为国外使馆在渝的重要活动场所。
  “特园”见证民盟与中共“肝胆相照” 的合作历史
  民盟自成立以来,就提出“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加强国内团结” 的政治主张,积极组织成员参加国统区的民主宪政运动。与此同时,参加、支持学生民主运动和广大人民群众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斗争。民盟在“结束一党(国民党)专制,建立联合政府”的抗日反蒋、争取民族独立的艰苦斗争中,李公朴、闻一多、杜斌丞、杨伯恺、于邦齐等一大批优秀盟员前赴后继、不畏牺牲,并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这正是民盟与中共“肝胆相照” 真实历史的写照。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谋求国共两党共建国内和平,民盟先贤张澜、黄炎培、左舜生、冷遹等与国民参政员赴延安考察调停,与中共中央会谈、共商国是,达成“停止国民大会进行,从速召开国民党、共产党、民盟及三方共同推荐的无党派人士组成的政治会议,研究、讨论结束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及民主改革之紧急措施,制定民主的施政纲领和将来召开国民大会”等。1944年10月,发表《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当天,民盟发表“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并提出修改国民大会的组织法和选举法,实行普选,召开人民所需要的国民大会,召开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政治会议等十项政治主张。
  由于中共的坚决斗争,民盟的一再呼吁,且抵制了国民党包办召开的国民大会,国民党被迫做出和平姿态,邀请毛泽东等中共代表赴重庆谈判。毛泽东、周恩来在重庆谈判期间,三赴“特园”看望、会晤民盟中央领导张澜、沈钧儒、黄炎培等人。1945年9月14日,毛泽东与张澜长谈三个多小时,就国共谈判、民盟与中共配合等问题交换意见。9月14日和9月25日国共双方谈判代表两次向民盟领导人通报谈判的进展情况,并听取民盟领导人意见。黄炎培建议,国共两党应一方面继续谈判,一方面着手准备各党派及无党派代表参加的政治会议。这一意见被国共两党采纳。
  1945年10月1日至12日,中国民主同盟在重庆“特园”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即民盟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继续针对召开政治会议、建立联合政府、召集国民大会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纲领和主张,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的要求,因而得到中共和各界群众的积极支持。
  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国民党被迫接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及其他民主人士的要求,于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
  民盟积极响应中共“五一口号”,为新政协的召开与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调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6月14日,民盟发表《响应中共“五一”号召致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报馆暨全国同胞书》,指出中共发布“五一口号”,主张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实现民主联合政府民盟,“是一切民主党派和民主团体及至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发动新政协运动的意义“在于通过这次运动来加速独裁政权的覆灭,以为新民主中国之诞生造成前提”。自从中共“五一口号”号召发布后,得到了民盟老一辈领导人的热烈响应,他们纷纷在各自的不同座谈会、刊物上发表意见,表达积极响应中共号召,主张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等。8月16日《光明报》发表民盟《对于新政协共同施政纲领的意见》,标志了民盟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并愿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共同建设新中国。

图为“特园”原址前,中国民主同盟成立纪念碑。


  “特园”被誉为“民主之家”
  “特园”是民主运动的大本营,中国八个民主党派有三个半在此诞生。抗战初期,一大批民族先驱、社会贤达、名流学者、民主人士,以共谋抗日救亡、保家卫国、振兴中华的伟业为己任,荟萃于重庆。“特园”主人鲜英,为人豪爽、仗义疏财、在国难深重的紧急关头,挺身而出,敞开博大的胸怀,不惜倾家荡产,冒险危,容纳战时陪都的精英于特园之内,这些民族先驱、民主人士聚在一起,论政议政,奔走国事,大家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先后成立民主政体、发表政治宣言。因此,“特园”成为中国民主人士、社会贤达聚会活动的大本营,见证了毛泽东“三赴特园”与民盟领导人张澜、沈钧儒、鲜英等民主人土共商国是的历史佳话,为中国民主运动留下了光辉的史迹。由董必武提议授予“民主之家”称号,由冯玉祥将军隶书“民主之家”的横匾赠予“特园”,“特园”也被誉为“民主之家”。
  “特园”,虽然是30年代初重庆上清寺嘉陵江畔的一处建筑群,但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历史条件下的贡献,是无比巨大的,也充分体现了民盟先贤“特园”主人鲜英的人格魅力、包容的胸怀与气度。“特园”是中国民主同盟的诞生地,也是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前后中共与各民主党派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更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贯彻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历史见证,功不可没。
  作为一名民盟成员,有幸的瞻仰“特园”、寻觅先贤的轨迹,回顾民盟先辈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历史佳话,我们不仅看到了先辈们的留下的珍贵遗迹,更从内心上看到了他们坚定的民主信念、爱国激情和与中国共产党的真挚友谊,也进一歩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伟大的独创性和巨大的优越性,更加坚定了理想与信念,为多党合作事业多作贡献的信心。
  参观结束,步出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回首“民主之家——特园”,风采依旧,而民盟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历史合作画面,早已铭记心中。
  (作者系民盟丰泽区工委会书画支部盟员)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
  • 没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