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上午,民盟福建省委会召开纪念福建民盟组织成立75周年座谈会。会上林瑞武、钟建林、林涛三位盟员分别代表老中青盟员在座谈会上发言。现将发言原文转发,供我省盟员学习。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纪念座谈会,能坐在这里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之所以说偶然,与我在民盟的经历有关。我在民盟的经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因偶入而游离。2006年,陈笑晴老师向杨燕南主委推荐后我加入了民盟。但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忘了具体在什么情况下加入民盟的,不确定有没有正式填写申请表,有没有收到入盟确认通知单,甚至具体哪一年加入的也存忘了。当然,入盟申请等正规手续肯定是办过的,只是因为入盟有些偶然性,参加了几次联欢、聚餐类的活动觉得没什么意思,就渐渐地游离于民盟组织。这种游离的状态后来被一个电话结束了,改变了,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因投入而收获。给我打电话的是刘泓专职副主委。他说,有个事想请我帮个忙,打算到我单位坐坐。当时,我猜想,他很可能是要推荐文章发表。他这么大领导亲自打电话,还要亲自上门,我就索性主动去盟省委找他,还带着我主编的《教育评论》。结果,他说盟组织准备遴选我做基教委的主任,而且调查过了觉得我很适合。这让我很意外,也开启了我的民盟新生活。再后来,在盟组织的关心下我成为了教育厅支部主委。
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事,既在其位,当谋其事。为了对得起盟组织的信任,我开始思考如何让民盟基教委和教育厅支部更有活力、更有凝聚力,如何避免让盟员像原来的我一样游离于组织。几年下来,居然收获多多。仅今年,就有4条社情民意被省政协采用,3篇社情民意转化的文章在《福建日报》发表,关于政协理论研究的文章也在《政协天地》发表。
正因为经历了因误入而游离、因投入而收获的过程,经历了前后的对比,我对盟组织有更深的感情,也有更深的认识。我觉得盟组织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民盟是一个主动吸纳人才的组织。这些年,跟符熙菱部长、卢秀琴主任、游东胜主任、林宁部长接触较多。他们尽心尽力,总是力所能及地为大家解决问题,这点我感受非常深刻。从他们身上,我最直接地感受到了盟组织主动吸纳人才、积极推荐人才的组织发展初衷。也正是在他们的支持下,教育厅支部换届后不到3年时间就增加了近20位盟友。
第二,民盟是一个积极发现人才的组织。深入了解盟组织后,我发现盟组织人才济济。且不说中医名家阮诗玮、中科院院士郑兰荪等盟领导,仅我自己非常熟悉的就有阙友雄、何炳蔚、欧阳松应等这样的年轻学者,还有宝宝巴士、起航考研这样企业的老总等。我不熟悉或交流不多的各级各类人才,就更多了。
第三,民盟是一个用心培育人才的组织。为了指导我厘清参政议政工作思路,阮诗玮主委曾多次对我进行深入而细致地当面指导,刘泓副主委“将学术研究变成政策选项”的观点令我受益匪浅,刘丹艳秘书长为我的成长费心费力。这些都让我深刻感受到,盟组织在培养人方面用心、用情。机关部门长们平时与我们的沟通则更加频繁了。
第四,民盟是一个综合锻炼人才的组织。民盟通过政治学习提高大家的政治素养、参政意识和主动作为精神,通过参政议政工作提高大家多角度看问题尤其是思辨地看待不同观点和做法的能力,显著提升了我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工作协调能力,促进了我的本职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盟组织将“沉睡的我”唤醒、激活,感谢盟省委领导给我的关心、培养和温暖,感谢盟省委机关同志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越走进民盟,越了解民盟,就越让我感受到来自盟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塑造力。有缘人,终会相见。与民盟有缘的人,哪怕只是偶入,哪怕曾经游离,终会感受到盟组织的召唤,终会在盟组织被塑造,终会和盟组织一起走向更加高远的未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