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网站!

敢为人先,创新驱动学院发展—学习习总书记 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心得
日期:2016-06-25 21:02 来源:陈礼辉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式上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要高度重视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突破,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和技术研发持续推进,强国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习总书记的讲话洞察时局、高屋建瓴。作为一名民主党派成员,工作在一线的教育科研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民盟中央张宝文主席指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懂大局、识大体势、知情明政,是履行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的前提”。如何创新驱动?对学院工作进行创新改革,实现创新驱动学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习近平讲话的学习,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谈点心得。
  一、加强本科基础教学创新
  习近平指出创新要高度重视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突破,我的理解是作为高校应该要重视本科基础教学工作,只有把基础性知识学扎实、学透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让学生学好基础理论知识,为今后的工作、科研打好理论基础,这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本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加强本科基础教学创新能有效提高本科基础教学质量。
  首先,教师授课方式要创新。传统的亦或是大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是对着课本或者PPT讲授,更有甚者直接念课本或PPT上的内容,使得原本就枯燥的课本知识更加让人索然无味。因此,要对授课方式进行创新,要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授课,可以多种方式相结合,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起学生兴趣;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固理论。授课方式可以多样化、授课语言可以诙谐化,多与学生互动,带动课堂气氛。
  其次,教师管理体制要创新。要建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高校教师培养工作。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教学成果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深入的教学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研究,积极培育和推广高水平教学成果。通过学术梯队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通过教师培训、访问进修、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形成一支结构优化,高水平、高素质、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二、加强人才引进机制创新
  高层次人才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如果可以让我带走微软的研究团队,我可以重新创造另外一个微软。由此可知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高校发展的根本,只有不断的培养和引进人才,形成结构优化、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学院才会不断的进步。
  近几年,国家对高校人才的工作十分重视,各种各样的人才计划屡见不鲜,如国家的“千人计划”、中科院的“百人计划”、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以及福建省的“闽江学者计划”、福建农林大学的“金山学者计划”等等。由此可见国家和高校对人才的重视,人才的引进能够为高校注射新鲜血液,为高校带来前沿性技术和新的科研理念、科研思路,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学科发展。但是又不能盲目的引进人才,有的人才因为高校不能提供相应的科研资源,不能物尽其才、人尽其用,身上的光芒逐渐暗淡,慢慢变得平庸;有的人才凭借着之前在好导师下做出的成就进入高校,却因不能很好的融入新的团队,取得的成果也不突出。因此,学院要加强人才引进机制的创新,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首先,引才计划要创新。对人才引进要有科学合理、十分缜密的引才计划,要充分依据学校和学科发展规划制定,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如专业发展需求和前景、本专业原有人才队伍情况及能够提供给引进人才的资源等等。
  其次,引才资本要创新。高校不仅要为人才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足够的科研经费、舒适的住房条件以及丰厚的薪资待遇等有形资产,更重要的是将引进的人才与本土人才相结合,通过创立创新团队,不仅使引进人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还能提高本土人才的科研水平,增强高校的科研能力。
  第三,考评机制要创新。考评机制是为了更好的激励人才在岗位上做出更好的成绩,同时可以使高校清楚的知道需要进一步提供的支持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各个地区各个高校以及各个学科的学科基础、科研条件不同,不能用同一种考核要求来对人才进行考评。考核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以及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人才考核办法和考核指标体系,营造宽松环境,激发引进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引进人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三、创新科研项目,实现推广应用
  习近平指出,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不得不说,科研成果不能产业化是大多数高校共同存在的问题,也是高校管理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针对当下造成高校科研产业化难的各种原因,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首先,高校考核评价机制要创新。要走出“立项—论文—授奖—职称评聘”的怪圈,不能一味的通过发表论文和主持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判一个教师的优劣,而应该同时考虑科研成果的转化价值,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了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否则就失去了科研的真正意义。高校可以将科研人员分为从事开发应用的科研人员和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科研人员,对于这两类科研人员的职称评聘等要区别对待。通过这样,擅长搞科研应用的人才以及适合搞产业化的专业才能实现其价值,才能有更好更多的科研成果实现转化。
  其次,产学研合作方式要创新。不能单纯的依靠传统的校企合作方式实现科研转化,应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扶持那些有潜质的科研项目,它们不仅为校企合作起到桥梁的作用,而且为科研项目提供足够的中试经费,从而让项目能更快的实现应用。除了依靠政府的扶持,高校乃至二级学院也可以设立科研风险基金,用于解决重大科研成果市场化或技术创新亟需的资金,有效地化解了科研资金压力。
  第三,科技信息交流渠道要创新。校企合作困难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系统的、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高校无法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企业也不清楚高校做了哪些研究可以拿来应用。因此,建立校企信息交流渠道显得十分必要。政府或高校可以建立科技成果交易电子商务网站,网站一方面用于对内的科研成果登记审查系统,另一方面是用于对外的高校科研成果交易。通过网站,高校可以与其他高校和企业进行更多的沟通和联系,既避免重复研究,也可以获得更多企业的需求信息,为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减少障碍。
  没有创新就缺乏竞争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价值的提升。只有对学院工作进行创新,才能提高学院的竞争力,才能驱动学院的长久发展。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
  • 没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