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网站!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薪火相传共画同心圆
日期:2018-11-27 09:38 来源:余嘉容
  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一个很美的画面:我们一家人,父亲、母亲和我,坐在一起喝茶聊天,父亲的眼神里总是饱含着只可意会的感觉,特别有意思。我明白,父亲又在调侃了。因为这一家子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党派,我是民盟盟员,父亲是九三学社社员,母亲则是农工党党员。三个不同民主党派的成员,凑成统一战线的一个小天地。
  我的父母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学生,父亲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利专业,参与过“治黄(河 )”工作,在城市防洪排涝方面颇有建树。父母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因为成分问题从北京下放到郑州,后来又从郑州下放到南阳,一直在南阳工作生活了二三十年才调回泉州。回想起来,我的人生与改革开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父母之所以能够回到故乡泉州,更是得益于祖国的改革开放。
  记得还在南阳的时候,父母就一直申请调回老家泉州,但在改革开放之前,泉州是对台的前沿地区,少有大型的工业设施和基建项目,对人才的需求并不迫切。所以,父亲虽然多次申请,但一直未能如愿。1984年,在改革开放的第6个年头,作为特殊引进人才,父母应召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泉州。那时候泉州中医院刚刚成立,需要组建中西医结合的科室,苏州医学院西医专业毕业的母亲就这样到了中医院。当时市区南片区没有市属大医院,母亲受命组建急诊室,经常加班加点没日没夜的工作,多次带队前往安永德贫困山区,支援山区医疗事业发展。父亲在城建局工程科工作,当时泉州这方面的人才特别稀缺,局里只有父亲与另一位同事,两个人共同肩负起整个泉州市区地下管网排水设施建设管理的重任。父亲在工作之余常以自己是九三学社的成员而骄傲,当时加入九三学社的人很少,只有不到十人,需要在科技界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才符合条件。
  改革开放之后,泉州的对台形势依然严峻,但开放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流思潮。父亲回到泉州工作的时候正好赶上了泉州大开发、大建设时期,他的工作热情特别高,很多防洪排涝、城市管网方面的项目都在他的手上完成。记得父亲投入最多的是泉州八卦沟的清淤整治工作,一条八卦沟环绕大半个泉州古城,是很多老泉州人最深刻的记忆之一。但日积月累,八卦沟沉积的淤泥已经严重影响到城市的排涝。父亲负责八卦沟的清理工作,他从专业角度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想法,有效的推进了清淤整治工作。父亲还担任了南环城河和泉秀路、刺桐东路工程副指挥,参加泉州市区防洪排涝的规划及审查工作。
  跟随父母初到泉州的我,刚开始总感觉泉州与中原地区是那么的不一样,河南的天气一年四季都特别分明,而泉州似乎只有冬季和夏季两个季节,风儿吹到身上总有潮湿的感觉。但我很快就爱上了泉州,我喜欢刺桐花开的时节,整个古城被盛开的鲜花紧紧拥抱。我喜欢走在中山路,漫无目的地品味古城。虽然当时的泉州城很小,就是东西一座塔,南北一条街,但是很精致。中山路上两边的洋楼,偶尔传出的隐约钢琴声深深地吸引着我,一听就是半天。我幻想着经过风雨洗礼的洋楼,他们的主人有着怎样的沧桑和往事。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以后的工作会与这个古城有这么多的交集。
  受父亲的影响,1996年我考入泉州市城乡规划局工作。期间,适逢泉州古城保护改造,当时泉州市政府非常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时任泉州市市长何立峰成立了名城保护指挥部,亲自担任指挥部总指挥,可见对古城保护力度之大。古城改造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建设发展与传承保护的问题,当时并没有采取大拆大建,而是立足于保护与传承。不管是古城的改造、道路的拓宽,还是三个古城门的建设,都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论证,每次的设计稿都需要二三十轮的反复修改才最终确定。
  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亲身经历并全程参与的中山路保护整治项目。中山路的整治保护,可以说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个成功典范。1998年2月,名城保护建设总指挥部成立了“中山路整治指挥部”。对于当时的泉州来说,中山路这么大规模的整治与保护是“史无前例”的,整治之初,各种声音都有,有的主张拓宽中山路,有的建议加高两侧楼房。市委市政府在充分听取各方建议后,最终选择了“修旧如旧”的保护方案。但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指挥部采用了“示范区整治”的策略,并创新发明“洗脸式”和“镶牙式”等修复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让这条老街再次焕发新的生机。中山路整治与保护也引起了国际关注,2001年,该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
  2004年,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我申请加入民盟。加入民盟之后,有了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我的人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而随着国家对统一战线工作的不断强化,党外干部的成长空间也在逐步加大。特别是2015年《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颁布实施后,各省、市纷纷出台实施细则,为统一战线事业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组织保障、法治保障。也正是在这一年,泉州市委统战部、市委组织部联合选派第二批党外年轻干部到石狮、南安挂职。根据组织的安排我来到南安官桥镇挂职当副镇长,分管乡镇规划建设及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到岗后,经深入调查我发现,官桥镇漳州寮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虽远近闻名,这是旅居菲律宾华侨、清资政大夫蔡资深所建的大宅,是我国清代闽南地区泉州派皇宫式大厝民居建筑的经典代表,2002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以闽南红砖建筑特色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同时,漳州寮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蔡氏古民居有如此的价值,但后来的保护没能很好的跟上去,因此我建议,利用古建遗址,规划建设闽南红砖建筑文化博览园。建设需要资金,为此我先后多次到市里、省里、部里争取项目立项。经过我的不断努力,这个项目最终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获得300万元的补助。2016年1月福建省政府拟在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选拔10个镇村进行重点扶持,我主动请缨参与这项工作,最终南安官桥漳州寮中国传统村落改善提升方案在25个参赛名镇名村脱颖而出,获得省政府以奖代补500万元资金的扶持。有了资金的支持,古民居旅游客服中心、古戏台、道路广场及建筑环境等都得到全面的整治和提升。这项工作不仅推动了官桥镇的古建筑保护和旅游业发展,也使我的决策、组织协调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升。
  在十八大胜利召开的第四个年头,2016年组织调任我到民盟泉州市委会担任专职副主委一职。任职之前,父亲语重心长地与我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他告诉我说,不要以为到了党派部门就会清闲,党派虽然没有分管具体行政业务,但党派的重要性正日益增强,党派专干的责任重大,一定要牢记自己肩负的使命。事实证明父亲对我的勉励是完全正确的。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锻炼,我的工作思路逐渐清晰,成果逐步显现。撰写《构建泉惠、泉港石化园区的污染防控协同协作长效管理机制》《竞争机制下如何建立人才举荐制度》等多篇调研文章,有力地推动泉州市相关工作的开展落实。今年7月,民盟全国第一家机器人科普基地“泉州民盟机器人科普基地”揭牌。8月,我代表泉州市统战系统,在“全省统一战线学习贯彻习近平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专题研讨班”上做交流发言。9月,第一届“泉州民盟书香校园”活动走进南安五峰中学。
  现在,空闲的时候,我还是很喜欢与父母喝茶聊天,父亲退休多年,现在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但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和民生问题。我回家看望他,经常是一进门,见他老人家拿着有很多标注的报纸迎过来,我们交流最多的就是习总书记关于新型政党关系的论述,“我们应该不忘多党合作的初心。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要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增强责任和担当,共同把中国事情办好。”“完善政党协商制度绝不是搞花架子,要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严之有度、言之有物”。
  现在我是党派的专职干部,父亲对建言献策更加积极了,比如,在新闻里看到漳州加装电梯实行财政补贴,他就建议我们也应去推动落实。再比如,福建沿海地区条件得天独厚,但在培养游泳竞技人才方面并不突出,他要我多去做调研了解实情。所以我们一家在喝茶聊天的同时,也在做着倾听基层社情民意的工作。父亲看到我在党派忙碌的工作,经常感叹,他们当年在参政议政方面没有这么大的空间和作为,而现在从我身上他看到了中国共产党赋予民主党派更多的责任和担当,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也必将更有作为。父亲时常勉励我要珍惜这个大好形势。
  我又何尝不珍惜呢!如果说考上大学是我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那么加入了民盟,更是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这么多年一路走来,我与父母见证泉州改革开放的历程,父母见证我在党派的成长,他们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我将不辱使命,继续在泉州大地画上完美的同心圆,为“五个泉州”的发展做出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
  (余嘉容,泉州市政协常委、民盟泉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
  • 没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