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盟员彭传芳、许世吟娥、孙亚宏谈泉州古城进化论
日期:2018-12-20 13:05
来源:泉盟宣

四十年,近半个世纪,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半辈子;对于一座城来说,是沧海一粟。改革开放四十年,泉州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但作为老城区的泉州古城,时光流转中,有变化,也有坚守。古城百姓见证着老城的蜕变,他们眼中的古城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彭传芳是一名油画家,土生土长泉州人,民盟盟员,在他近五十年的绘画历程中,最常出现在他笔下的,是家乡古城那片砖红色的古厝。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泉州古城历经改造修复变迁,功能区改变,立面整治,小街巷改造……唯独这片泉州红永恒不变。尽管彭传芳的绘画技法日益提高,这抹泉州红依然是他画作中不变的主角。


彭传芳:这幅画是在九十年代我在这个地方画的,现在前面已经开始维修了,重新建了,修旧如旧了,就不大一样了。但是也是用红砖把西街的特色体现出来,这种红色对于泉州很有特色,所以我们作为油画家都在捕捉这种色彩。我们作为泉州人在这边生长的当然对这边的感觉是非常深厚的,一个斑驳的墙一个瓦片,我都很熟悉。包括这个墙的斑驳破烂,我都感觉到有味道,这个很难,特别我们这个红砖的颜色,我特别喜欢,所以经常来画。

改革开放大门敞开,泉州知名度不断提升,来古城观光旅游的国内外游客人越来也多,红砖墙、燕尾脊,成为大家眼中的独特泉州元素。古城在发展的同时也给了古城人民向外界展示的底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泉州宋元时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再次为世界所瞩目。2008年和2011年,彭传芳走出国门,两次前往德国诺市参观访问,用画作将泉州古城介绍给世界。

同样致力于向外推介泉州的还有盟员许世吟娥,而作为明朝时古锡兰国皇室在泉州后留下的后裔,“锡兰公主”许世吟娥本身就自带许多海丝元素,这几年她多次出访斯里兰卡,让当地人民知道,如今的“锡兰公主”在泉州古城生活得多么幸福。

许世吟娥的丈夫孙亚宏,民盟盟员,长期从事泉州文史研究,从小住家住城南,这里的历史变迁他非常熟悉。


每天,和丈夫孙亚宏一起到家附近的德济门遗址散散步、聊聊天,是她最放松的事。
“锡兰公主” 许世吟娥:原来这一片就是有学校幼儿园在这边,后来把功能改变了,我也在这边开过店,做工艺品店。后来把这边修成恢复以前的遗址,德济门,现在这边已经变成一个非常好的市民早晚运动的一个地方。还有我们经常出来走走散步,游客特别多。 改革开放后,我觉得我们古城变化非常大,而且我觉得在文化层面还有大家都素质很高,所以我就把斯里兰卡的老城市,就是我祖先以前住过的城市跟我们鲤城区,让它结为友好城市。让更多人了解锡兰王子住的这个地方这个鲤城曾经是多么辉煌,然后现在已经发展到非常好的程度了。
泉州文史研究员孙亚宏:当时我们泉州有一个民国时期的商会会长,他的老家就在这个地方。听他讲,他说当时船可以直接到他们门口,他是在卖糖的,所以就直接运到他家,前面那条沟以前就可以直接通船。南片区以前聚宝街这附近以前都是在做海上贸易的场地,很繁华,很繁荣。

宋元时期泉州的海上贸易码头,历经学堂、广场的变迁,如今在政府的重视和保护下,成为展示泉州海丝历史的重要景点。不仅古城百姓喜欢在这里休闲娱乐,外地游客也纷至沓来,古城魅力与日俱增。这不仅体现在古城的点滴变化中,更蕴含在每个古城人民的心间。


四十年风雨变迁,泉州古城的“形”在变,但珍贵的海丝遗存和历史文化这块“神韵”,却被历届政府和百姓牢牢守护。在进化中呵护历史,在坚守中创新突破,这就是泉州形神兼备的古城进化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