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非常时期的非常盛会 ——亲历抗击“非典”的那一年
日期:2018-11-21 09:16
来源:潘 冬
福州市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又称“5.18海交会”,是祖国大陆最早举办的两岸经贸交流会的盛会。它整合两岸资源,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到2003年,海交会已连续举办4届,当年将是第五届,往年每一届 的成功举办让海交会的规模由小及大,影响力由弱到强,知名度也日趋上升。
可是,当时正值“非典”在国内肆掠的时期,人心惶惶。特殊的时期,召开这么大规模的展会,任何人都有顾虑,一是开放交流的会展必将迎来大量的疫区人员;二是会展参观期间的密集人群;三是福建和福州不能因为“海交会”发生“非典”。经过慎重研究,省、市两级政府决定:“第五届海峡两岸科技成果交易会暨经贸洽谈会(海交会),5月18日如期在福州举办。”抗“非典”迎“海交”,这对福州是一场考验。而这些压力分散到我们每一个人肩上时,可以想象其责 任是多大!
时任市委副书记的陈扬富说,2003年海交会经过半年时间的筹备,目前各项工作已基本就绪,具备了如期举办的条件。一是举办地福州至今未发生一例“非典”病例。二是海交会是省、市一年一度重要经贸活动,是福建省对外开放和两岸交流的重要载体,历时多年,成果显著。三是福州市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非典”防护网络。四是把海交会迁到地域开阔的金山新展城,各专场活动以户外分散为主,对到访客商和活动均制定了完善周密的防“非典”措施。
5月15日,我受市卫生局派遣,带5名工作人员进驻海交会会场,主要的任务是一定要保证海交会期间防范“非典”的消毒工作。当时,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每天要对全部展馆进行一次灭蝇以及每天早晚两次的展馆的地面和空气消毒。
从5月12日开始,福州整整下了一周的雨。海交会在霪雨霏霏的恶劣天气下又逢“非典”,这令所有工作人员倍感压力的沉重。然而奇迹出现了!5月18日清晨,天还下着细雨,就在即将开幕前的半个多小时,天空骤然放晴。阳光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好天气,更重要的,压抑的心情一下子灿烂开来,我们都在默默地祝福海交会平安,期待它胜利召开并圆满结束。
期待和希望是美好的,但真正的付出的劳动却是千辛万苦而又精心细致的。指挥部根据专家建议,确定了海交会严把“三关”的工作方案,第一关是口岸关,即车站、机场和口岸仓库,对进入我市的人员都要测体温,填写健康表;对疫区来的展品,外包装要消毒处理。第二关是入住关,对入住的客人,每天早上用红外线测温仪进行体温测量并登记,饭店的每个房间每天都要进行空气消毒,任何地方都停止使用中央空调。电梯、电话间每隔5小时消毒一次,来自疫区的客人则统一集中在一层,并制定了应急预案,准备了隔离间,防止发生“非典”疫情。第三关是入场体温检测关。从开幕第一个参观者踏进会场那一刻,直到闭幕结束最后一位工作人员离开会场,从省长到每一位普通市民,进入会场的每一个人,都要接受红外线体温计的检测,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开一枪”。若发现有人的体温超过37度,要到医疗组进行体检。当时,市卫生局黄俊山副局长带队和我们一起入驻会场近10天。
2003年,在全国上下全力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举办的第五届海交会,向全世界展示了福建省、福州市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并取得了高于往年的签约成果,同时继续保持福州地区“非典”零感染率的记录。200多家外资企业、海外侨团、港澳台客商应邀参加海交会,签约项目295项,协议外资14.71亿美元。海交会期间可望动工、投产的项目95项,合同外资3.56亿美元。
海交会的顺利举办,在国内会展业界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业内人士认为在“非典”时期打破中国会展业的坚冰,给了其他正在接受“非典”考验的城市以信心,被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誉为“非常时期的一次非常盛会”,而这里包含着我们卫生防疫工作人员的多少辛劳。记得一次在指挥部汇报工作,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何立峰同志听完我的汇报后,握着我的手说:“事非经过不知难。”的确,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个中滋味。
那一年“非典”疫情犹如一场恶梦渐渐离我们远去,然而,那年发生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之大、投入之多、社会牵涉面之广是前所未有的。抗击“非典”,有非常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深刻的教训。它虽然已经过去11年了,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很多生活习惯。笔者时任福州市消毒站站长,当年参与这场无硝烟战斗的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
我们无法忘记——那一年,为了实现省、市政府的庄严承诺,各级领导、各个部门精诚团结,上下一心,科学指导,统筹安排,他们通宵达旦,忘我工作,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在我市的传播。
我们无法忘记——那一年,在毗邻广东、台湾、香港疫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我们严防死守,坚守防线,安渡难关。除已康复出院的三例转入性“非典”病例之外,全省做到无二代传染、无死亡病例、无医务人员感染。
我们更无法忘记——那一年,为了救治“非典”病人,医务人员与卫生防疫消毒人员轮班工作,排除可疑病例,切断传播途径,一直坚守在抗击“非典”的最前线。
我们无法忘记的事情太多了,就是这许多无法忘记的故事,筑成了我市抗击“非典”的伟大长城,编织了保障人民生命的安全网,保证了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积累了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宝贵经验。
防范未然 吹响战役的前奏 2003年的农历正月里,“非典”疫情首次在我省拉起警报。2月5日,一名感染了非典型性肺炎的广东医生回宁德探亲,广东省卫生厅急报,请求福建省卫生厅协助查找。5日晚,该患者又从宁德包租的士返回广州。情势危急,福建省和福州市、宁德市两级卫生防疫专家于6日早赶赴宁德,作流行病学调查,并对9位密切接触者进行体检和长达15天的医学观察。由于措施得力及时,没有出现继发性感染。这件事情的发生,引起省、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福建省以及福州市相继出台了《关于防范不明原因肺炎发生与流行的通知》以及《关于防范非典型肺炎防治预案》等通知,这是除广东疫区外,全国第一个出台防“非典”预案的省份。2月初,福州市卫生局召开卫生系统各单位领导干部紧急会议,传达了卫生部、福建省的防范不明原因肺炎发生的形势和任务。为避免人心恐慌,会议要求不作记录、不外传,保持内紧外松的态势。同时,各级卫生部门开始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疫情监测及日报制度。会后,各单位立即制定防范非典的应急预案并上报,要求增加药品储备及器械添置,特别要求福州市消毒站做好消毒药品的储备和保证供应。
如果说2月份的宁德事件是一次防“非典”演练,一场虚惊;那么3、4月份我省乃至我市的形势一下子严峻起来。三明和厦门先后发现三例“非典”输入性病例。此时的广东、香港已是重疫区,台湾也发生多起病例,北京的非典疫情也开始蔓延。作为一个沿海开放城市,每天人流量成千上万,我们不可能闭关自锁;可若防治不力,“非典”传入福州的可能性是绝对的。福州市委、市政府当即成立了福州市防范非典型性肺炎指挥部,时任福州市人民政府市长的练知轩任总指挥,市委宣传部长张作兴任常务副总指挥,下设10个工作组。福州市卫生局也相应成立了医疗组、检验组、防疫组、消毒组和后勤组等5个组,我当时任消毒工作组组长。
我们几个工作组的负责人,首先明确应急管理中各部门的权责范围,做到人事搭配合理,任务与工作对齐。白天我们在一线工作,晚上都要集中指挥部汇报研究工作。指挥部每天晚上都是灯火通明,有时甚至通宵达旦。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何立峰同志经常到指挥部指导工作,慰问一线工作人员,了解最新情况。为了严防死守,保住省会城市福州不发一例“非典”病例,市长练知轩在指挥部负责人会议上甚至提出,为了防范我市“非典”的发生,“你们要竭尽全力,严防死守,为保障百姓健康,花再多的钱也值得,怎么做都不过分。”可见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和勇气。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指挥部各小组之间密切合作,后勤组为我们这些一线人员提供了可口卫生的餐饮,并按时送餐,保证我们的健康不受超负荷工作的影响。
用科学说话 稳定人心 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有科学与疾病的抗争,也有科学与愚昧的较量。一名香港小女孩回平潭探亲后死亡,其父兄回港后也相继发病,一时港澳许多媒体纷纷猜测并报道,怀疑禽流感的传染源在福建省内。我省、市两级专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考证,以无可辩驳的科学结论否定此前港澳一些媒体的不实报道。当然,其间我们也看到一些由于缺乏必要的常识而造成的损失。在全社会恐慌心理倾向的支配下,一种危险会被人为地放大许多倍,造成不必要的社会资源消耗。一些因其他疾病死亡或发热的病人也引起周围人的一片恐慌,从而谣言四起。不少群众听信谣言,一度抢购白米醋和板蓝根,原来34元一箱的白醋涨到180元,仍供不应求;板蓝根几度脱销。甚至一些地方官员还拨款购买毫无消毒作用的生石灰到处撒。许多地方用干漂白粉满街撒放,路边、沟旁、树下,到处白茫茫,单福州市就用了几十吨。漂白粉只有溶解于水,产生次氯酸,才会产生杀菌效果,干漂白粉是没有杀菌效果的。所以这样做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同时还污染了环境,破坏了树木生长。个别单位花钱求平安,用大量资金购买消毒液,聘用消毒员进行环境的预防性消毒,有的是一次消毒,应付检查,有的是每日多次。消毒固然是防范空气传染的一种手段,但是,在没有特定传染源的情况下进行的预防性消毒,毕竟是消极和被动的。切断传播途径的手段和方法很多,应该从疾病的特性以及传染的途径等多方面去考虑并采取切实、经济、有效的方法予以防控。针对上述情况,上级要求我们一定要保证高品质消毒药品的供应,要及时开展对广大市民多渠道的科学防治“非典”的宣传。当时,我应邀为福建省广播电台做了防范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讲座,为福州电视台、福州广播电台做了卫生防病以及防疫消毒等科普讲座等。节目播出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少市民以书信、电话或上门咨询的形式,了解防病消毒等方面的知识,使之以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预防。我们努力通过电台、电视等媒体的直观宣传,相关部门的科普宣传,利用专家咨询,深入基层、社区、院校、单位等发放宣传单和宣传手册,从而消除了群众的恐慌心理,保障社会稳定,市场有序,人们正常地生活工作。
横到边,纵到底 确保万无一失 2003年4月,“非典”威胁福州的形势一度相当紧张。根据市防范“非典”指挥部和卫生局的安排,我们组织消毒人员,在全市所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如车站、码头、医院候诊室、宾馆、旅社以及所有长途来榕的交通工具等进行预防性空气消毒和表面消毒。同时,派出宣传队到机场、港口、车站向来往乘客宣传“非典”预防与消毒常识。特别是大型饭店和星级宾馆,市消毒站的消毒员每天都要对其电梯间、公共电话、空调过滤网、公共场所等区域进行预防性消毒。消毒过后,每间客房内都要求放一张告示:“本饭店所在地福州市乃至福建其他地区,不属于非典型性肺炎传染区域。我饭店对所有公共区域设施、餐厅以及客房用具均已进行彻底消毒,您可以放心使用”,以此稳定人心。对每辆公共汽车和长途客车,我站派出消毒员逐一消毒后,贴上“本车今天已消毒”的标志。由于要求协助预防性消毒的单位太多,我们除了安排全体干部职工都到第一线外,还动员十几位退休的老同志回单位参加一线的消毒。每日繁忙不停的往返奔波,再加上大面积、高强度又极其细致的消毒工作,许多同志累倒了,可时间紧迫,不得不带病坚持。为了保证职工的身体健康并且及时高效地完成消毒任务,当时特事特办,对一些工作量大、路途远和年纪大的消毒员可以报销来回打的车票,单位还为他们因工作误餐准备了饮料和餐点,这是我们建站史上特殊的事例。
从5月13日开始,福州市组织了5个督查组,以暗访形式为主,对我市主要宾馆、车站、码头、公交车以及公共场所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并及时向责任单位发出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
坚强凝聚 忘我工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危难关头迸发出来的凝聚力和战斗精神是难以想象的可贵。在2003年的抗“非典”这一役中,虽然福州市不像重疫区广州、北京、香港等地耗时较长,但全市医务人员、卫生防疫及消毒人员,精诚团结,舍身忘己,夜以继日的工作态度,着实让人感动。他们有的舍小家,服从领导分配住进隔离所,不得外出,时间长达两个月;有的通宵达旦,时刻警戒,24小时待命;有的冒着自身被传染的风险,与“非典”患者密切接触,取得科学数据,为下一步防范提供参考……我站制药车间日夜三班倒,加班生产“533消毒液”,以保证消毒药品的供应。当时,不单是上级部门给我们的压力,更多的压力来自社会。每天清晨,我站门口已排上百多米的长队等待购买“533消毒液”,大车小车停满门口,各个单位都需要消毒液。由于我们防范于未然储备充足,省内的厦门市、三明永安市等多个县市都派人驻在我站,每天等待分配一定额的消毒液运回去。我站每天生产消毒液十几吨,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真有一种“钱无所谓,药最重要”的感觉。也不知什么人什么时候又汇一笔款到我站账户上要求购买药品,一直到“非典”结束,这些没用完的钱,我们还得慢慢清理退款。
一线的消毒员更加辛苦,每天都有几十个单位和部门需要进行预防性消毒。二十多斤的喷雾器,一背就要几个小时,任务是不间断的,他们不停地奔波在工作的路上。由于劳作过度,许多同志手脚起泡,累得病了,但谁也没有请假,谁都明白这个时期请假是责任心的缺失。“一个萝卜一个坑”,时间太宝贵了,别说请假,就连吃饭时间一线消毒员与生产员也是轮班操作,不停工。面对疑似病例的消毒,工作人员往往需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带上橡胶手套、帽子、口罩……福州的4、5月已经很热,如此全副武装还要不停劳作,其辛苦可想而知。
由于全社会对“非典”都存戒备和恐慌的心理,不少因其他不明原因死亡的病例报来后,检测尚未有结果,但是消毒一刻也不容缓,而且为防万一,我们的消毒处理还要按照疫源地消毒标准进行。有一次,福州火车站候车室一名来榕旅客深夜抵达,呕吐不止后,在车站死亡。报告来时已是晚上十点多,疫情就是命令,我带着几个精干的消毒员对现场按照“非典”疫源地消毒处理的要求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消毒处理,直到第二天清晨才结束。那段时间,干部与职工同甘共苦,没有正常的下班时间、没有正常的作息制度和节假日,也没有循规的工作安排……累了伏案休息;饿了啃面包;渴了连烧水的时间都没有,喝矿泉水;每天接待各级新闻媒体记者,省市物价局、工商局、质检以及督导组检查应接不暇;半夜三更刚回到家也许一个电话,马上又要赶到指挥部或疑似病例现场……这些都是家常便饭。几个月下来,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福州市抗击“非典”的工作取得全面胜利,其中有我们的一份辛苦付出。“非典”结束之后,消毒站被福州市人民政府评上“抗击非典先进单位”,我本人也被评为“抗击非典先进个人”。
面对一个开放的城市,公共卫生是关系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经过2003年抗击“非典”那一役之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的政府充分认识到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很重要的是一要靠政府的召集力和凝聚力,来汇聚、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入防治工作;二要靠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来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采取必要的防治手段;三要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此后,福州市相应出台了完善公共卫生建设体系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办法,例如对传染病的预防、监控和资金投入;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没有停下脚步,而更加坚定不移地秉持城市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健康是人类第一财富的主题,特别是通过政府和公众的努力,建立丰富充足的物质环境、洁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预防服务,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潘冬,民盟盟员,原福州市消毒站站长)
可是,当时正值“非典”在国内肆掠的时期,人心惶惶。特殊的时期,召开这么大规模的展会,任何人都有顾虑,一是开放交流的会展必将迎来大量的疫区人员;二是会展参观期间的密集人群;三是福建和福州不能因为“海交会”发生“非典”。经过慎重研究,省、市两级政府决定:“第五届海峡两岸科技成果交易会暨经贸洽谈会(海交会),5月18日如期在福州举办。”抗“非典”迎“海交”,这对福州是一场考验。而这些压力分散到我们每一个人肩上时,可以想象其责 任是多大!
时任市委副书记的陈扬富说,2003年海交会经过半年时间的筹备,目前各项工作已基本就绪,具备了如期举办的条件。一是举办地福州至今未发生一例“非典”病例。二是海交会是省、市一年一度重要经贸活动,是福建省对外开放和两岸交流的重要载体,历时多年,成果显著。三是福州市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非典”防护网络。四是把海交会迁到地域开阔的金山新展城,各专场活动以户外分散为主,对到访客商和活动均制定了完善周密的防“非典”措施。
5月15日,我受市卫生局派遣,带5名工作人员进驻海交会会场,主要的任务是一定要保证海交会期间防范“非典”的消毒工作。当时,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每天要对全部展馆进行一次灭蝇以及每天早晚两次的展馆的地面和空气消毒。
从5月12日开始,福州整整下了一周的雨。海交会在霪雨霏霏的恶劣天气下又逢“非典”,这令所有工作人员倍感压力的沉重。然而奇迹出现了!5月18日清晨,天还下着细雨,就在即将开幕前的半个多小时,天空骤然放晴。阳光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好天气,更重要的,压抑的心情一下子灿烂开来,我们都在默默地祝福海交会平安,期待它胜利召开并圆满结束。
期待和希望是美好的,但真正的付出的劳动却是千辛万苦而又精心细致的。指挥部根据专家建议,确定了海交会严把“三关”的工作方案,第一关是口岸关,即车站、机场和口岸仓库,对进入我市的人员都要测体温,填写健康表;对疫区来的展品,外包装要消毒处理。第二关是入住关,对入住的客人,每天早上用红外线测温仪进行体温测量并登记,饭店的每个房间每天都要进行空气消毒,任何地方都停止使用中央空调。电梯、电话间每隔5小时消毒一次,来自疫区的客人则统一集中在一层,并制定了应急预案,准备了隔离间,防止发生“非典”疫情。第三关是入场体温检测关。从开幕第一个参观者踏进会场那一刻,直到闭幕结束最后一位工作人员离开会场,从省长到每一位普通市民,进入会场的每一个人,都要接受红外线体温计的检测,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开一枪”。若发现有人的体温超过37度,要到医疗组进行体检。当时,市卫生局黄俊山副局长带队和我们一起入驻会场近10天。
2003年,在全国上下全力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举办的第五届海交会,向全世界展示了福建省、福州市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并取得了高于往年的签约成果,同时继续保持福州地区“非典”零感染率的记录。200多家外资企业、海外侨团、港澳台客商应邀参加海交会,签约项目295项,协议外资14.71亿美元。海交会期间可望动工、投产的项目95项,合同外资3.56亿美元。
海交会的顺利举办,在国内会展业界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业内人士认为在“非典”时期打破中国会展业的坚冰,给了其他正在接受“非典”考验的城市以信心,被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誉为“非常时期的一次非常盛会”,而这里包含着我们卫生防疫工作人员的多少辛劳。记得一次在指挥部汇报工作,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何立峰同志听完我的汇报后,握着我的手说:“事非经过不知难。”的确,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个中滋味。
那一年“非典”疫情犹如一场恶梦渐渐离我们远去,然而,那年发生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之大、投入之多、社会牵涉面之广是前所未有的。抗击“非典”,有非常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深刻的教训。它虽然已经过去11年了,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很多生活习惯。笔者时任福州市消毒站站长,当年参与这场无硝烟战斗的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
我们无法忘记——那一年,为了实现省、市政府的庄严承诺,各级领导、各个部门精诚团结,上下一心,科学指导,统筹安排,他们通宵达旦,忘我工作,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在我市的传播。
我们无法忘记——那一年,在毗邻广东、台湾、香港疫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我们严防死守,坚守防线,安渡难关。除已康复出院的三例转入性“非典”病例之外,全省做到无二代传染、无死亡病例、无医务人员感染。
我们更无法忘记——那一年,为了救治“非典”病人,医务人员与卫生防疫消毒人员轮班工作,排除可疑病例,切断传播途径,一直坚守在抗击“非典”的最前线。
我们无法忘记的事情太多了,就是这许多无法忘记的故事,筑成了我市抗击“非典”的伟大长城,编织了保障人民生命的安全网,保证了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积累了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宝贵经验。
防范未然 吹响战役的前奏 2003年的农历正月里,“非典”疫情首次在我省拉起警报。2月5日,一名感染了非典型性肺炎的广东医生回宁德探亲,广东省卫生厅急报,请求福建省卫生厅协助查找。5日晚,该患者又从宁德包租的士返回广州。情势危急,福建省和福州市、宁德市两级卫生防疫专家于6日早赶赴宁德,作流行病学调查,并对9位密切接触者进行体检和长达15天的医学观察。由于措施得力及时,没有出现继发性感染。这件事情的发生,引起省、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福建省以及福州市相继出台了《关于防范不明原因肺炎发生与流行的通知》以及《关于防范非典型肺炎防治预案》等通知,这是除广东疫区外,全国第一个出台防“非典”预案的省份。2月初,福州市卫生局召开卫生系统各单位领导干部紧急会议,传达了卫生部、福建省的防范不明原因肺炎发生的形势和任务。为避免人心恐慌,会议要求不作记录、不外传,保持内紧外松的态势。同时,各级卫生部门开始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疫情监测及日报制度。会后,各单位立即制定防范非典的应急预案并上报,要求增加药品储备及器械添置,特别要求福州市消毒站做好消毒药品的储备和保证供应。
如果说2月份的宁德事件是一次防“非典”演练,一场虚惊;那么3、4月份我省乃至我市的形势一下子严峻起来。三明和厦门先后发现三例“非典”输入性病例。此时的广东、香港已是重疫区,台湾也发生多起病例,北京的非典疫情也开始蔓延。作为一个沿海开放城市,每天人流量成千上万,我们不可能闭关自锁;可若防治不力,“非典”传入福州的可能性是绝对的。福州市委、市政府当即成立了福州市防范非典型性肺炎指挥部,时任福州市人民政府市长的练知轩任总指挥,市委宣传部长张作兴任常务副总指挥,下设10个工作组。福州市卫生局也相应成立了医疗组、检验组、防疫组、消毒组和后勤组等5个组,我当时任消毒工作组组长。
我们几个工作组的负责人,首先明确应急管理中各部门的权责范围,做到人事搭配合理,任务与工作对齐。白天我们在一线工作,晚上都要集中指挥部汇报研究工作。指挥部每天晚上都是灯火通明,有时甚至通宵达旦。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何立峰同志经常到指挥部指导工作,慰问一线工作人员,了解最新情况。为了严防死守,保住省会城市福州不发一例“非典”病例,市长练知轩在指挥部负责人会议上甚至提出,为了防范我市“非典”的发生,“你们要竭尽全力,严防死守,为保障百姓健康,花再多的钱也值得,怎么做都不过分。”可见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和勇气。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指挥部各小组之间密切合作,后勤组为我们这些一线人员提供了可口卫生的餐饮,并按时送餐,保证我们的健康不受超负荷工作的影响。
用科学说话 稳定人心 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有科学与疾病的抗争,也有科学与愚昧的较量。一名香港小女孩回平潭探亲后死亡,其父兄回港后也相继发病,一时港澳许多媒体纷纷猜测并报道,怀疑禽流感的传染源在福建省内。我省、市两级专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考证,以无可辩驳的科学结论否定此前港澳一些媒体的不实报道。当然,其间我们也看到一些由于缺乏必要的常识而造成的损失。在全社会恐慌心理倾向的支配下,一种危险会被人为地放大许多倍,造成不必要的社会资源消耗。一些因其他疾病死亡或发热的病人也引起周围人的一片恐慌,从而谣言四起。不少群众听信谣言,一度抢购白米醋和板蓝根,原来34元一箱的白醋涨到180元,仍供不应求;板蓝根几度脱销。甚至一些地方官员还拨款购买毫无消毒作用的生石灰到处撒。许多地方用干漂白粉满街撒放,路边、沟旁、树下,到处白茫茫,单福州市就用了几十吨。漂白粉只有溶解于水,产生次氯酸,才会产生杀菌效果,干漂白粉是没有杀菌效果的。所以这样做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同时还污染了环境,破坏了树木生长。个别单位花钱求平安,用大量资金购买消毒液,聘用消毒员进行环境的预防性消毒,有的是一次消毒,应付检查,有的是每日多次。消毒固然是防范空气传染的一种手段,但是,在没有特定传染源的情况下进行的预防性消毒,毕竟是消极和被动的。切断传播途径的手段和方法很多,应该从疾病的特性以及传染的途径等多方面去考虑并采取切实、经济、有效的方法予以防控。针对上述情况,上级要求我们一定要保证高品质消毒药品的供应,要及时开展对广大市民多渠道的科学防治“非典”的宣传。当时,我应邀为福建省广播电台做了防范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讲座,为福州电视台、福州广播电台做了卫生防病以及防疫消毒等科普讲座等。节目播出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少市民以书信、电话或上门咨询的形式,了解防病消毒等方面的知识,使之以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预防。我们努力通过电台、电视等媒体的直观宣传,相关部门的科普宣传,利用专家咨询,深入基层、社区、院校、单位等发放宣传单和宣传手册,从而消除了群众的恐慌心理,保障社会稳定,市场有序,人们正常地生活工作。
横到边,纵到底 确保万无一失 2003年4月,“非典”威胁福州的形势一度相当紧张。根据市防范“非典”指挥部和卫生局的安排,我们组织消毒人员,在全市所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如车站、码头、医院候诊室、宾馆、旅社以及所有长途来榕的交通工具等进行预防性空气消毒和表面消毒。同时,派出宣传队到机场、港口、车站向来往乘客宣传“非典”预防与消毒常识。特别是大型饭店和星级宾馆,市消毒站的消毒员每天都要对其电梯间、公共电话、空调过滤网、公共场所等区域进行预防性消毒。消毒过后,每间客房内都要求放一张告示:“本饭店所在地福州市乃至福建其他地区,不属于非典型性肺炎传染区域。我饭店对所有公共区域设施、餐厅以及客房用具均已进行彻底消毒,您可以放心使用”,以此稳定人心。对每辆公共汽车和长途客车,我站派出消毒员逐一消毒后,贴上“本车今天已消毒”的标志。由于要求协助预防性消毒的单位太多,我们除了安排全体干部职工都到第一线外,还动员十几位退休的老同志回单位参加一线的消毒。每日繁忙不停的往返奔波,再加上大面积、高强度又极其细致的消毒工作,许多同志累倒了,可时间紧迫,不得不带病坚持。为了保证职工的身体健康并且及时高效地完成消毒任务,当时特事特办,对一些工作量大、路途远和年纪大的消毒员可以报销来回打的车票,单位还为他们因工作误餐准备了饮料和餐点,这是我们建站史上特殊的事例。
从5月13日开始,福州市组织了5个督查组,以暗访形式为主,对我市主要宾馆、车站、码头、公交车以及公共场所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并及时向责任单位发出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
坚强凝聚 忘我工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危难关头迸发出来的凝聚力和战斗精神是难以想象的可贵。在2003年的抗“非典”这一役中,虽然福州市不像重疫区广州、北京、香港等地耗时较长,但全市医务人员、卫生防疫及消毒人员,精诚团结,舍身忘己,夜以继日的工作态度,着实让人感动。他们有的舍小家,服从领导分配住进隔离所,不得外出,时间长达两个月;有的通宵达旦,时刻警戒,24小时待命;有的冒着自身被传染的风险,与“非典”患者密切接触,取得科学数据,为下一步防范提供参考……我站制药车间日夜三班倒,加班生产“533消毒液”,以保证消毒药品的供应。当时,不单是上级部门给我们的压力,更多的压力来自社会。每天清晨,我站门口已排上百多米的长队等待购买“533消毒液”,大车小车停满门口,各个单位都需要消毒液。由于我们防范于未然储备充足,省内的厦门市、三明永安市等多个县市都派人驻在我站,每天等待分配一定额的消毒液运回去。我站每天生产消毒液十几吨,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真有一种“钱无所谓,药最重要”的感觉。也不知什么人什么时候又汇一笔款到我站账户上要求购买药品,一直到“非典”结束,这些没用完的钱,我们还得慢慢清理退款。
一线的消毒员更加辛苦,每天都有几十个单位和部门需要进行预防性消毒。二十多斤的喷雾器,一背就要几个小时,任务是不间断的,他们不停地奔波在工作的路上。由于劳作过度,许多同志手脚起泡,累得病了,但谁也没有请假,谁都明白这个时期请假是责任心的缺失。“一个萝卜一个坑”,时间太宝贵了,别说请假,就连吃饭时间一线消毒员与生产员也是轮班操作,不停工。面对疑似病例的消毒,工作人员往往需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带上橡胶手套、帽子、口罩……福州的4、5月已经很热,如此全副武装还要不停劳作,其辛苦可想而知。
由于全社会对“非典”都存戒备和恐慌的心理,不少因其他不明原因死亡的病例报来后,检测尚未有结果,但是消毒一刻也不容缓,而且为防万一,我们的消毒处理还要按照疫源地消毒标准进行。有一次,福州火车站候车室一名来榕旅客深夜抵达,呕吐不止后,在车站死亡。报告来时已是晚上十点多,疫情就是命令,我带着几个精干的消毒员对现场按照“非典”疫源地消毒处理的要求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消毒处理,直到第二天清晨才结束。那段时间,干部与职工同甘共苦,没有正常的下班时间、没有正常的作息制度和节假日,也没有循规的工作安排……累了伏案休息;饿了啃面包;渴了连烧水的时间都没有,喝矿泉水;每天接待各级新闻媒体记者,省市物价局、工商局、质检以及督导组检查应接不暇;半夜三更刚回到家也许一个电话,马上又要赶到指挥部或疑似病例现场……这些都是家常便饭。几个月下来,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福州市抗击“非典”的工作取得全面胜利,其中有我们的一份辛苦付出。“非典”结束之后,消毒站被福州市人民政府评上“抗击非典先进单位”,我本人也被评为“抗击非典先进个人”。
面对一个开放的城市,公共卫生是关系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经过2003年抗击“非典”那一役之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的政府充分认识到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很重要的是一要靠政府的召集力和凝聚力,来汇聚、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入防治工作;二要靠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来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采取必要的防治手段;三要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此后,福州市相应出台了完善公共卫生建设体系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办法,例如对传染病的预防、监控和资金投入;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没有停下脚步,而更加坚定不移地秉持城市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健康是人类第一财富的主题,特别是通过政府和公众的努力,建立丰富充足的物质环境、洁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预防服务,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潘冬,民盟盟员,原福州市消毒站站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