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一篇推动我市“岛内外一体化”发轫的大会发言
日期:2018-11-19 09:46
来源:王东良
笔者于厦门经济特区设立不久的1982年来厦求学,毕业之后长期专职从事我市民主党派工作。受党派组织推荐,荣幸担任了多年的区、市政协委员。入职以来,亲眼目睹了人民政协依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通过调研报告、会议发言、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方式,充分发挥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亲身经历了我市政协凝心聚力推动厦门特区波澜壮阔的改革、砥砺奋进的发展和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全过程。下面就让笔者以一个见证者的身份,说一说2001年厦门民盟的一篇政协大会发言,如何推动今天我市的“岛内外一体化”发展战略,从提出建言逐步被市委、市政府纳入决策参考并实施的全过程。
2001年2月下旬市政协第九届第五次全会期间,时任市政协委员、民盟厦门市委专职副主委陈维加同志代表厦门民盟做了《缩小我市岛内外差别的五大对策》的大会口头发言。发言针对厦门特区创办20年来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重岛内、轻岛外,未能形成“大厦门、一盘棋”的框架谋划,造成岛内岛外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经济总量偏小,发展后劲不足等现实问题,提出把发展战略向岛外转移的五大对策思路,即一是实现思想观念的转移;二是实行宏观规划与发展目标上的转移;三是实行政策导向上的转移;四是实行财政投入上的转移;五是实行“减负”措施上的转移。对应上述五大对策,每一条思路中均提出若干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具体建议。时任市政府市长朱亚衍、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陈维钦、市委副书记吴凤章等9位市领导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会听取了发言。
本篇大会发言源于民盟厦门市委2000年的一篇重点课题报告。世纪之交的2000年,是厦门面临重要关键时机的年份,一是因为历史跨入了新世纪,全市人民对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更加热切的期盼;二是因为我市特区建设20年后,经济社会发展何去何从,需要做出重大方向性的诀择;三是因为我市正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市委市政府提出到“十五”末我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如何集中力量办大事,抓发展重点,成为全市上下热议的话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厦门民盟的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关注广大市民群众特别是岛外群众反映集中的岛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问题。为此,民盟市委专门成立了由盟市委领导、专家、盟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人员组成的课题组,并多次深入到当时的同安、集美、杏林等三个区乡镇农村开展现场调研,听取民声民意,收集意见建议,最终由时任市政协委员、民盟集美区总支主委、农业问题专家曾金榜同志执笔完成了《缩小我市岛内外差别,把发展战略向岛外转移的五大对策》课题报告。由于本课题在选题上紧紧扣住了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社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同时又有深入的调研、反复的论证作后盾,所以课题报告体现了诸多参政党的建言献策属性。首先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未来发展大局,提出发展战略建议,不仅站位高,看得远,体现了宏观性、全局性;其次是报告从八个方面列举了岛外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所在,体现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再次是报告既提到了实行“思想观念”“宏观规划与发展目标”的转移等大思路,同时也提出了激励干部双向交流、资源开发灵活利用、加大市级财政扶持、减轻中学教师工资、电费、住房补贴负担,甚至取消厦门大桥“过桥费”等具体建议,体现了建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第四也是我们引以为欣慰的,2000年7月12日,本课题报告以专报件由民盟市委呈送市委市政府,时任市长的朱亚衍同志高度重视,于第二天及时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市计委(今发改委)在制定厦门“十五”计划中吸收市民盟的有益建议。
本课题报告经由民盟市委转化为市政协大会发言材料,并在2001年市政协全会上作口头发言,又经媒体公布后,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各级领导、与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及媒体的巨大反响。时任中共集美区委书记詹沧洲同志在参加当年的市人大会议上表示,“在‘十五'期间,对岛外的支持应该是全方位的。市政府应该在资金、土地、人才、环保、税收、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益建设项目等方面实行政策导向的大转移,让更多的台商和外资企业到同安、杏林、集美投资兴业,吸收更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同时让更多的外地优秀人才到那里安营扎寨。”据笔者查阅2001年2月下旬本市的纸媒,《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厦门商报》(今《海西晨报》)、《海峡导报》等我市主要媒体均对我们的大会发言主要内容及各界人士评论做了详尽的报道,《厦门商报》以“让浦东式现代城市崛起岛外--代表委员聚焦缩小岛内外差距”为题在头版头条刊出,《厦门晚报》则以“确保增投,切实减负--民盟市委提出缩小岛内外差别的对策”为题在头版刊出。另据《厦门晚报》2月26日头版头条“网罗真知灼见”报道,是年两会期间人大和政协网上直播的“市民观点”专栏,共计收集到255篇意见和建议,其中“摒弃岛民意识,岛内和岛外要并重发展”赫然放在关注度最高的第一位,足见网民们对岛外发展、构建大厦门关注的拳拳之心。
不难看出,由本篇大会发言所引发的“缩小岛内外差别”问题成了当年市两会最集中、最热议的话题之一。不仅如此,在当年“两会”闭幕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这个话题仍持续被市委市政府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更广泛、更深入的重视,而且引发了曾在厦门工作,熟悉厦门、心系厦门的习近平同志的高度关注。2002年6月,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厦视察调研后,提出了“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战略构想,明确提出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四个结合”的指导原则和重大举措。习近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指示,既是我市精准发展的“金钥匙”,又是“总抓手”,不仅为厦门新世纪新时期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厦门的干部群众加速跨岛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
2009年8月18日,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同志在中共厦门市委十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上,首次提出“岛内外一体化”新概念,这一全新施政理念旋即成为我市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决策。
从“缩小岛内外差别”到“跨岛发展”,再到“岛内外一体化”,这是厦门特区进入新世纪以来近20年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主基调,主旋律。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按照“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一任接着一任干。从城市空间跨岛拓展,到产业结构跨岛优化,交通设施跨岛布局,公共服务跨岛覆盖,生态文明跨岛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跨岛发展的推进中得到生动诠释。如今,“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就,贯穿岛内外的交通畅通便捷,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岛外工作创业、置业安家,就业、就学、医、食、住、行等民生大事基本实现一体,让生活在厦门的百姓共享着“岛内外一体化”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更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馨与幸福。2017年9月,来厦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盛赞厦门城市的“高素质、高颜值”,“勇敢坚毅、吃苦耐劳的当地人民,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用自己的双手把厦门变成了一座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对外交流密切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我们有理由认为厦门民盟的这篇政协大会发言是推动我市“岛内外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发轫,所提出的战略思路及建议,其主要精神和绝大部分建议都在日后的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中得到吸纳,并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进程中被付诸实施。
政协大会发言是人民政协参加单位、政协委员和政协专门委员会在全体会议和常委会议期间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的一种重要形式。纵观从中央到地方一年一度的各级政协全体会议,横比会议期间的分组讨论发言、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方式,大会发言因为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内容上涵盖了宏观性、针对性、时效性、可操作性、决策参考性等等,无疑是最具含金量的建言献策,是全体会议期间最醒目的亮点,堪称协商议政的重头戏。它因为有党政主要领导列席会议听取,与会委员关注,社会各界期待,媒体聚焦而瞩目,因所言想党委政府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开门见山奔问题,有的放矢献良策而呈现精彩。据笔者所知,大会发言也是各民主党派在政协协商议政平台上最为倚重的履职表现方式,不论是全体会议,还是常委协商会议、主席协商会议,必欲以提交高质量课题报告并在会议上亮相发言而后快,以彰显各自的参政议政能力水平及社会影响力而欣慰。
改革开放40年,荣辱与共谱新篇。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新起点上,作为人民政协组成单位的厦门民盟,我们要更加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增强责任和担当,共同把中国的事情办好”的重要嘱托,继承好、运用好大会发言这一人民政协求真务实、精准建言的履职渠道和形式,立足于持续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等中心工作,共同为加快建设新时代“五大发展”示范市作出新的贡献。
(王东良: 厦门市政协委员、民盟厦门市委会秘书长)
2001年2月下旬市政协第九届第五次全会期间,时任市政协委员、民盟厦门市委专职副主委陈维加同志代表厦门民盟做了《缩小我市岛内外差别的五大对策》的大会口头发言。发言针对厦门特区创办20年来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重岛内、轻岛外,未能形成“大厦门、一盘棋”的框架谋划,造成岛内岛外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经济总量偏小,发展后劲不足等现实问题,提出把发展战略向岛外转移的五大对策思路,即一是实现思想观念的转移;二是实行宏观规划与发展目标上的转移;三是实行政策导向上的转移;四是实行财政投入上的转移;五是实行“减负”措施上的转移。对应上述五大对策,每一条思路中均提出若干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具体建议。时任市政府市长朱亚衍、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陈维钦、市委副书记吴凤章等9位市领导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会听取了发言。
本篇大会发言源于民盟厦门市委2000年的一篇重点课题报告。世纪之交的2000年,是厦门面临重要关键时机的年份,一是因为历史跨入了新世纪,全市人民对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更加热切的期盼;二是因为我市特区建设20年后,经济社会发展何去何从,需要做出重大方向性的诀择;三是因为我市正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市委市政府提出到“十五”末我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如何集中力量办大事,抓发展重点,成为全市上下热议的话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厦门民盟的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关注广大市民群众特别是岛外群众反映集中的岛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问题。为此,民盟市委专门成立了由盟市委领导、专家、盟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人员组成的课题组,并多次深入到当时的同安、集美、杏林等三个区乡镇农村开展现场调研,听取民声民意,收集意见建议,最终由时任市政协委员、民盟集美区总支主委、农业问题专家曾金榜同志执笔完成了《缩小我市岛内外差别,把发展战略向岛外转移的五大对策》课题报告。由于本课题在选题上紧紧扣住了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社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同时又有深入的调研、反复的论证作后盾,所以课题报告体现了诸多参政党的建言献策属性。首先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未来发展大局,提出发展战略建议,不仅站位高,看得远,体现了宏观性、全局性;其次是报告从八个方面列举了岛外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所在,体现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再次是报告既提到了实行“思想观念”“宏观规划与发展目标”的转移等大思路,同时也提出了激励干部双向交流、资源开发灵活利用、加大市级财政扶持、减轻中学教师工资、电费、住房补贴负担,甚至取消厦门大桥“过桥费”等具体建议,体现了建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第四也是我们引以为欣慰的,2000年7月12日,本课题报告以专报件由民盟市委呈送市委市政府,时任市长的朱亚衍同志高度重视,于第二天及时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市计委(今发改委)在制定厦门“十五”计划中吸收市民盟的有益建议。
本课题报告经由民盟市委转化为市政协大会发言材料,并在2001年市政协全会上作口头发言,又经媒体公布后,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各级领导、与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及媒体的巨大反响。时任中共集美区委书记詹沧洲同志在参加当年的市人大会议上表示,“在‘十五'期间,对岛外的支持应该是全方位的。市政府应该在资金、土地、人才、环保、税收、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益建设项目等方面实行政策导向的大转移,让更多的台商和外资企业到同安、杏林、集美投资兴业,吸收更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同时让更多的外地优秀人才到那里安营扎寨。”据笔者查阅2001年2月下旬本市的纸媒,《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厦门商报》(今《海西晨报》)、《海峡导报》等我市主要媒体均对我们的大会发言主要内容及各界人士评论做了详尽的报道,《厦门商报》以“让浦东式现代城市崛起岛外--代表委员聚焦缩小岛内外差距”为题在头版头条刊出,《厦门晚报》则以“确保增投,切实减负--民盟市委提出缩小岛内外差别的对策”为题在头版刊出。另据《厦门晚报》2月26日头版头条“网罗真知灼见”报道,是年两会期间人大和政协网上直播的“市民观点”专栏,共计收集到255篇意见和建议,其中“摒弃岛民意识,岛内和岛外要并重发展”赫然放在关注度最高的第一位,足见网民们对岛外发展、构建大厦门关注的拳拳之心。
不难看出,由本篇大会发言所引发的“缩小岛内外差别”问题成了当年市两会最集中、最热议的话题之一。不仅如此,在当年“两会”闭幕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这个话题仍持续被市委市政府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更广泛、更深入的重视,而且引发了曾在厦门工作,熟悉厦门、心系厦门的习近平同志的高度关注。2002年6月,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厦视察调研后,提出了“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战略构想,明确提出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四个结合”的指导原则和重大举措。习近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指示,既是我市精准发展的“金钥匙”,又是“总抓手”,不仅为厦门新世纪新时期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厦门的干部群众加速跨岛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
2009年8月18日,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同志在中共厦门市委十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上,首次提出“岛内外一体化”新概念,这一全新施政理念旋即成为我市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决策。
从“缩小岛内外差别”到“跨岛发展”,再到“岛内外一体化”,这是厦门特区进入新世纪以来近20年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主基调,主旋律。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按照“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一任接着一任干。从城市空间跨岛拓展,到产业结构跨岛优化,交通设施跨岛布局,公共服务跨岛覆盖,生态文明跨岛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跨岛发展的推进中得到生动诠释。如今,“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就,贯穿岛内外的交通畅通便捷,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岛外工作创业、置业安家,就业、就学、医、食、住、行等民生大事基本实现一体,让生活在厦门的百姓共享着“岛内外一体化”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更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馨与幸福。2017年9月,来厦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盛赞厦门城市的“高素质、高颜值”,“勇敢坚毅、吃苦耐劳的当地人民,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用自己的双手把厦门变成了一座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对外交流密切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我们有理由认为厦门民盟的这篇政协大会发言是推动我市“岛内外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发轫,所提出的战略思路及建议,其主要精神和绝大部分建议都在日后的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中得到吸纳,并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进程中被付诸实施。
政协大会发言是人民政协参加单位、政协委员和政协专门委员会在全体会议和常委会议期间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的一种重要形式。纵观从中央到地方一年一度的各级政协全体会议,横比会议期间的分组讨论发言、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方式,大会发言因为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内容上涵盖了宏观性、针对性、时效性、可操作性、决策参考性等等,无疑是最具含金量的建言献策,是全体会议期间最醒目的亮点,堪称协商议政的重头戏。它因为有党政主要领导列席会议听取,与会委员关注,社会各界期待,媒体聚焦而瞩目,因所言想党委政府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开门见山奔问题,有的放矢献良策而呈现精彩。据笔者所知,大会发言也是各民主党派在政协协商议政平台上最为倚重的履职表现方式,不论是全体会议,还是常委协商会议、主席协商会议,必欲以提交高质量课题报告并在会议上亮相发言而后快,以彰显各自的参政议政能力水平及社会影响力而欣慰。
改革开放40年,荣辱与共谱新篇。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新起点上,作为人民政协组成单位的厦门民盟,我们要更加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增强责任和担当,共同把中国的事情办好”的重要嘱托,继承好、运用好大会发言这一人民政协求真务实、精准建言的履职渠道和形式,立足于持续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等中心工作,共同为加快建设新时代“五大发展”示范市作出新的贡献。
(王东良: 厦门市政协委员、民盟厦门市委会秘书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