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网站!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武夷岩茶书写传奇篇章
日期:2018-11-20 11:46 来源:熊慎端
  今天的武夷山,无论你走进哪里,迎接你的都将是一杯杯热腾腾、香喷喷的武夷岩茶,使人感到一股股浓烈、暖洋洋的盛情。改革开放40年来,武夷岩茶已融人武夷山人的日常生活,成为武夷山人的热情待客礼仪。
  有好山好水才能有“岩韵”
  武夷岩茶是武夷山一带生产的乌龙茶类的总称。武夷岩茶系半发酵茶,集红茶、绿茶功效于一身。 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中国乌龙茶的翘楚。一棵茶树,从种子落地的那一刻,就注定要与这块土地生生相息。
  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岩茶的兴盛受益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生长在武夷山独特丹霞地貌内的武夷岩茶,经过传统的栽培、制作加工等工艺而形成其特有的色、香、味、形、韵等“岩韵”品质特征,这与其生长的环境是关系密切的。不同地形地貌造就了不同品质的茶叶,从而形成不同的“岩韵”。“岩韵”是衡量武夷岩茶品质的重要标志。武夷岩茶因原产地的不同可划分为三种,即洲地、正岩区和半岩区。
  改革开放40年来,武夷岩茶能一直保持独特的“岩韵”品质,与武夷山广大茶农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青山绿水息息相关。 “以前许多茶农认为茶叶赚钱,就砍树种茶,缺乏保护意识。现在深知,不种树茶叶品质就保不住。”武夷山市星村镇黄村村民余国维家有26亩自留山,原本种满了杉木。2013年,眼看武夷茶价格水涨船高,他也跟风把自留山开垦为茶山。他家这片自留山属于九曲溪上游公路沿线森林资源,是重点区位生态林。2015年底,武夷山市对违法违规开垦茶山进行综合整治,茶山被列为黄村第一批整治对象,拔除茶苗后全部改种阔叶林。
  早在2008年,武夷山市有关部门就注意到大量开垦茶山会造成水土流失,及时出台政策严控无序开山种茶。随后几年,政府利用卫星定位、无人机巡查、人工勘察等方式对违规茶山进行全面监控,一经发现即拔除茶苗,改种有利于涵养水源的阔叶树种。
  2018年,武夷山市再出重拳,对山场进行建档立卡,明确责任人及义务,并成立10个茶山整治协调督促组进行督查和问责,一批犯罪嫌疑人纷纷落网。一系列措施和行动,在各乡镇、村引起极大反响,群众热议茶山整治,对违规违法开垦茶山危害性的认识有了提高。红星村茶农程诗海说,看到自己辛苦种植10年的茶山被全部拔除,开始心里很疼痛,但想到破坏生态,就是断了子孙的饭碗,心态又豁然开朗起来,长痛不如短痛,茶山面积减少了,我们将在提高产量和提高品质上下功夫,确保经济收入不受面积影响。据市林业局同志介绍,今年的集中行动和上山扣押挖掘机,阻力相对较小,说明坚守生态红线的重要性得到大多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如今,退茶种树不仅让茶农提高了生态保护意识,也促进了种茶制茶理念的提升。做生态茶、放心茶、精品茶,这样的茶叶才会有市场。武夷山村民深谙好茶离不开绿水青山的道理。目前,武夷山各村纷纷走以质取胜之路,改造高标准生态茶园,把茶产业做大做强,这为武夷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扫清了障碍。
  推广茶文化才能显“茶韵”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时,毛泽东送给尼克松四两 “大红袍”茶,尼克松觉得送得量少。周恩来闻之笑慰尼克松:“主席已经将半壁江山奉送了!”并将其中典故告诉他:“这种茶极为珍贵,每年所产不及500克,我们主席已将他珍爱的一半家当奉送您了。”尼克松总统听了肃然起敬,并深感荣幸。这款产自武夷山的“大红袍”母树,以其数量稀少、采摘困难,滋味醇厚闻名于世,“大红袍”成为中美建交的传奇礼品。
  1999年12月,武夷山戴上了“双世遗”的桂冠, 伴随着武夷山旅游的发展和以“大红袍”为核心的茶文化推广,武夷岩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品质魅力,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掀起一股武夷岩茶热。
  应该说,文化是“茶韵”的底。近30年来,武夷山茶文化在全国各地的推广力度前所未有。
  在漫长的茶叶制作过程中,当地茶农总结创造了武夷岩茶、正山小种独特的制作工艺,并一直传承完善至今。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术”作为唯一的茶叶类项目,跻身中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1990年至2003年,武夷山共举办了六届武夷岩茶节,通过各种商贸文化活动,在宣传武夷岩茶,弘扬武夷茶文化,提高武夷岩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2003年以来,武夷山持续开展茶文化宣传营销,力度也是空前的。如以“浪漫武夷、风雅茶韵”为主题,广泛组织茶文化表演团体和茶企业参加国内外茶业展览展销活动,走进全国几十个城市和港澳台地区,并利用海峡两岸茶博会10多年在武夷山固定举办的有利契机,全方位展现武夷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底蕴。2010年,武夷山耗资1.5亿元,借助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印象铁三角”的高水平创意策划,推出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把悠远厚重的茶文化内涵用艺术形式包装呈现。演出开业以来已累计收入8亿多元,成为武夷山最成功的茶文化旅游宣传品牌,深受游客欢迎。2008年,武夷山市政府斥资1.9亿元建成一座集中展示武夷茶的历史、传说和制作工艺的茶博园。通过历代名人的记叙、历史画面的再现、茶艺的互动表演,让大家领略到武夷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诱人的岩骨花香武夷山,同时建成第一个数字化的茶文化旅游体验中心。 可以说,为了推广武夷茶文化,政府也是不遗余力。
  近年来,武夷山茶企、茶农充分挖掘武夷岩茶历史,用文化元素包装茶叶产品,主打品牌营销战略,使营销模式从传统的橱窗式、订单式营销,向多元化茶文化、茶旅融合营销转变。如今走在武夷山的大街小巷,几乎每个茶农介绍起茶文化来都能津津乐道。不少人还带着自己的茶,参加全国各地的品茶会、推介会,以推广自己的茶叶品牌,拓宽销路。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是武夷山茶文化的生动写照。美丽的武夷山,因为茶而更有韵味;勤劳的武夷人,因为茶而更加富裕文明。
  一脉相承山水茶
  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给茶农、茶企带来无穷福祉。据统计,武夷山现有茶园面积近15万亩,涉茶人数达8万余人,拥有茶企5800多家,其中龙头企业15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500多家,武夷岩茶产量,由1980年代初的320吨达到去年的9800多吨。武夷山茶产业链也在由第一产业茶叶生产,向第二产业茶饮料、茶叶深加工和第三产业茶文化、茶艺、茶馆、茶旅游等方向延伸和扩展。2017年,武夷山涉茶产业总产值达60多亿元,带动旅游总收入达到240.6亿元,很好地带动了乡村脱贫和乡村振兴,武夷山茶农的人均收入由40年前的3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3万余元。这是改革开放4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此,作为龙头茶企的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何一心,很感慨:“当年,农民卖茶给我,是挑着担子、拉着板车来的;2003年、2004年,就有人骑着摩托车、开着拖拉机来;到了2007年、2008年,皮卡车、小车开来了;而现在,几乎都是开小车来送茶青或毛茶的。”
  今年80高龄的陈德华老茶人与许多武夷山人一样,有一个心愿,要把武夷山茶文化的事业做大做强,既不断展现它丰富厚重的内涵,又科学合理地挖掘出它更大的经济效益,让茶文化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现在,以大红袍传统技艺为核心的乌龙茶制作技术已不再只是口口相传、手把手教授的民间工艺。当地最高学府武夷学院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了茶文化与茶道专业,让更多学子继续传承老茶人的智慧和精神。让武夷茶作为一门知识,在学府中世代相传。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武夷岩茶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如果把大红袍看作是一种经济作物,它正不断地增加着地方和茶农们的收入;如果把它看作一种健康时尚的饮料,它正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式和理念;如果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已深深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将伴随着武夷山水,不断续写新的传奇。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
  • 没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