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网站!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我的新嫁衣
日期:2018-11-21 09:07 来源:杨年春
  1978年,那一年,望尽华夏大地人们的着装,可以用“祖国山河一片蓝,或是一片绿”来形容。那时的布店,花色不多,差不多只有蓝、黑、白、绿、灰几种颜色。就这样单调的布料还得凭布票购买。布料的材质多以棉布为主。
  那时的女孩很少穿裙子,因为崇拜军人所以橄榄绿是女孩最喜欢的颜色,满大街都是着绿色,甩着可爱的两条大辫子的女孩。
  人们追求共性,几乎没有个性。除了绿色以外,受到青睐的还有蓝色,蓝色因在灰黑方阵中显得耀眼、亮丽而得宠。
  蓝领、绿领,游走在城乡的每个角落。
  或许,现在的人会认为这样挺土,但当时的流行风格就是这样。
  就在那一年,我要结婚了。和相恋8年的插队男友终于修成正果,我们开始着手筹备婚礼。
  即将牵手走进婚姻的殿堂,憧憬着两个人一起构筑个可爱温馨的家,心情是既甜蜜又兴奋。那时的他,已在部队当兵6年,一个月领20元的津贴。我的身份则是商店的学徒工,每月工薪是18元。
  真是白手起家啊!好在他的老家还有一间简陋的房子可供我们作为爱的小巢。花了300元就置办了新家的全部行头。接下来就是顶顶重要的结婚礼服了。
  每个女孩子都希望在结婚的那天是个最最漂亮的新娘,我也不例外,但买什么样的衣服做我的新嫁衣呢?走街串巷,寻寻觅觅,环绕小城几圈,寥寥无几的几家百货商店也没有多少衣服可供挑选的,且又囊中羞涩,偶有看得上的也买不起。望着衣橱里寒碜的几件家当,只有一件黑白相间的格子对襟衬衫是我最喜欢的,可那件衣服也已穿过两年了,总不能穿着旧衣服当新娘啊!眼看婚期一天天临近,我的新嫁衣还没着落,急得我寝食难安。这时,我的姐姐自告奋勇:我帮你做。我的心头不禁一亮,对啊!让姐帮我做不就行了吗。姐姐是“自学成才”的裁缝,她的“嫁衣”也是自己做的。那年她为自己剪裁了一件水红色的上衣还着实地让满堂宾客惊喜了一把呢!她上街为我挑选了一块淡绿色的咔叽布,照着剪裁书,做成了一件没有腰身,宽大直统,下摆贴着两个大口袋,有着方形的领子的上衣,领子边还别出心裁的用海绵垫在里面用缝纫机车出了呈对角的菱型。裤子也是姐姐做的,还是咔叽布,不过是一统天下的蓝色。
  那一天,我甩着两条大辫子,穿着我姐为我剪裁的新婚礼服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走进了他家,我的别致的新娘装也瞬间定格在他家亲友的眼前。而新郎官还是着他的绿军装。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商品供应的充足,票证全都成为历史遗物,当然布票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此,对于穿着人们有了更多自己的选择。年轻人穿起了大喇叭裤,宽大的裤脚成了青年人展示自我、追求时尚的标志。
  服装市场不再是以卖布匹为主,最明显的标志是牛仔服的兴起,牛仔服装成为青年人的独有之物,数百万普通人开始效仿美国西部牛仔,各色牛仔服畅销。琳琅满目的成品服装以其物美价廉、样式新颖在商场逐渐走俏。风靡一时的的确良退出了服装柜台。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服装市场又发生了令人惊奇的变化,各种品牌服装进入市场,人们对服装不仅仅追求样式新颖,更多的开始有了对服装品质的追求。在原有大商场的基础上,各种精品服装屋悄然出现,品牌服装虽然价格略高,但以其良好的品质赢得了市场,人们纷纷选择购买品牌时装。
  进入21世纪,国际时装品牌在城区登堂入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档时装已不再让年轻人望而却步。与此同时,结婚可供新娘子选择的服装就更多了,有古色古香的凤冠霞帔,也有秀雅端庄的中式旗袍,更有款式不一、颜色各异的婚纱。大街上林林总总的婚纱店里琳琅满目的洁白、粉红、玫瑰红等各种材质做成的各色婚纱把每一个新娘都衬托得无比优雅、端庄、高贵、娇媚……
  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国家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衣着上更体现的淋漓尽致。时尚婚纱店开满城乡大街小巷,每当看到这些漂亮的婚纱,我就会想起在我的衣橱底层压着我的当年的新嫁衣。屡次搬家,屡次清理东西我都舍不得把这早已过时的老土的衣服扔掉,因为它见证了那个年代——“单调”的服饰。
  (杨年春,民盟盟员,原民盟福州市委会组宣部部长)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
  • 没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