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网站!

聚焦两会|“梨园天后”曾静萍:戏里戏外皆“传承”
日期:2019-03-05 15:48 来源:省盟宣综合
  梨园戏,演了40年;全国人大代表,已是第四届,当了十几年。对于曾静萍来说,戏里戏外都是“传承”。4日,北京,全国人大代表曾静萍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欲提出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应加强监管,不使人浮于事。她也呼吁,文化机构改革中,应有“一团一策”“一剧一策”的细致做法。
  曾静萍两度摘取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被东南亚、台湾戏迷奉之为“梨园天后”。
  去年,曾静萍已到退休年龄,将卸任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主任。她却开始了新编梨园戏《陈仲子》的复排,“退不退休,我演戏,是一辈子的事。”
  一直有人建议曾静萍开创流派,为后人留下可参仿的程式。她说,自己没想好。
  “我一直在往前,停不下来,我每天都在变。”她担心,若立“流派”,会禁锢年轻演员的探索,剧种难以得到活态传承。
  后继无人、剧本荒,是当下中国地方戏曲发展普遍遭遇的两大难题。16年前,曾静萍的第一份议案《救救戏剧国宝》刊发于《光明日报》,引发各界对戏曲传承广泛关注,“非遗”传承人制度此后逐渐推行,“我见证了这个从上而下的改革过程,非常欣慰。”
  今年,曾静萍再进诤言:有的精力体力有限,闭门不授课;传承人“能上不能下”,又因名额限制,戏曲传承人屡不纳新。
  “评选的平衡应该被打破”,她笑言,“‘非遗’传承人应该是不计较的,只有留存下剧种,才是对的。”
  曾静萍也指出,传统戏曲改革,“一团一策”适合当下管理机制,上海等地已有成功先例。“有政策,院团也要有清晰思路,才能百花齐放。”
  目前,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已成功走到海外进行商演,也吸引欧洲专业戏剧人士来到泉州学艺,这在中国传统戏剧界并不多见。
  曾静萍重视海外市场,也拥抱农村市场。她带着剧团深入乡村,以一场场文化下乡演出为以典雅著称的梨园戏赢得众戏迷。
  近年来,福建实施“文化惠民”之举,新建成数百个激情广场、乡镇综合文化站,鼓励“非遗”剧团送戏下乡。
  “农村只要有戏台了,我们就去演。”曾静萍说,梨园戏的土壤和根基都在泉州的乡村,守护这片乡土是她作为戏曲演员的理想。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
  曾静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涵深刻又富有前瞻性,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倍感振奋。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寄予厚望,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担负起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充分发挥作用,通过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不断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同时,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不能在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造出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文艺作品,为我国的文化艺术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合自中新网、福建日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
  • 没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