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网站!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记农大梁学武老师
日期:2014-01-23 15:42 来源:文/木石
  福建农林大学是一座美丽的校园,依山临江而建,校舍楼宇错落有致地分列于山麓丘陵、池畔湖边。校园就藏在那山林中,山林也全在校园里。这里的老师和学生们,一教一学,一老一少,都似暂抛却了凡俗的世情人事,俨然古代逸士们的志行和风尚,上求于圣道学问,下务于山野农桑。
  冬日早晨,行走于农林大学观音湖畔的求知路,但见绿草茵茵,树影婆娑,观音湖面光滑如镜,冬荷铺展如伞,往来穿梭的学子们青春正茂,抱书结伴,言笑晏晏。
  我之此行,是专门来拜访一位在学子中有口皆碑的教授。他叫梁学武,以一己之身,担任有许多学院教学和社会上的职务,既是农林大学畜牧学学科和草学学科的带头人,也是民盟福建省委常委。他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耕耘于我国的农业领域,教人育人,参政议政,成果丰硕,也获致许多荣誉。

(梁学武教授近照)


  学者风范:谦逊真诚,务实求真
   梁学武的办公室简易而朴素,一个办公桌,一张旧式沙发,一个茶几,其余的,就全是摆着的和散放着的书籍和材料。这朴素也一如梁学武其人,他身材中等,上装是常见的黑色便西,发型还是老式的“三七分”,或许跟多年从事于农业领域有关,他朴实得有如乡村的农民。然而学者的风度和为人师表的风范,却也在其言谈举止中尽显无余。他谦恭热情,儒雅真诚,微笑地招呼我就坐喝茶,一派随和的模样,完全没有如今社会上的浮躁和功利的气息,使我觉得也像是回到了校园时代,见到了自己的老师。
  采访的进行是谈不上“顺利”的,因为梁老师一直说自己实在没什么可写的,也不大习惯以这种方式去宣传自己。他说他跟别的老师比起来,身上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几十年来,他只知道尽心做好自己本职上应该做的事情,如此而已。“我很平凡的,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他说。而他专业领域的话题,于我却有着“不足与外人道哉”的一道鸿沟。
  在他办公室里闲聊不久,他便带着我一路穿行于农大校园,去“参观”他们的实验室。虽然是周末,实验室里还有几位学生在埋头治学,时而拿着一些材料,三五聚拢来,向梁老师做请教和探讨,这个时候,他们便完全融入于自己专业的世界,头头是道,也其乐融融,我这个“外人”,此时就连旁观也都无从“观”起了。
  然而我也能感受到,为了不使我感到尴尬和无助,他已是尽量用言简意赅的回答把学生们都“打发”走了。
  对梁老师的采访进行了一个上午,话题很多,他都始终微笑,一一作答,并且不愧为多年教研的学者,对话从容风趣,如实诚恳。这一个上午,梁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为我们讲述了许多故事。

(农学会秸杆资源综合利用分会成立大会上报学术报告)


  为人师表:寓教于乐,知行结合
   梁老师对每一堂课都极为重视,绝不轻易错过每一次对学生授业解惑的机会。每次上课之前,他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研究好每一章节的内容,把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用生活中的语言生动活泼地介绍给学生。由于每一堂课都有备而来,加上他丰富的多年积淀,梁学武的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是学生们最爱听和最不愿意“翘课”的课堂之一。梁老师也因此便多年常见于农大优秀教师之列。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尽我所能,教好我的每一位学生”,梁老师的话,总是于朴实中显出真切感。
  梁老师是畜牧业界的资深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反刍动物营养与现代奶(肉)牛生产。由于教学和研究都与农业畜牧业有关,所以对于梁老师和他的学生们而言,游走于穷山僻壤,穿梭于山野林间,便成了家常便饭。分布于福建省各地的山村、农场,他都尽量带领学生一一踏足遍访,实地考察,于实践中做教学和科研。
  “我们是翻山越岭找水牛,心甘情愿‘蹲牛棚’”,有学生如此戏谑地说。
  在科研方面,梁老师也有着累累硕果。其中最为学生们所津津乐道的,是他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福建奶业现代化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开发研究”以及福建省重大科技专题。
  2005年11月,他主持的“国家奶业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通过国家验收,其成果“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奶牛抗热应激综合体系”入选由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国防科工委、装备部、中科院、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北京市人民政府等共同举办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并在展览区设置了专版介绍,陈列着福建农林大学制作的“牛舍小气候调控系统模型”。陈至立、蒋正华、顾秀莲、刘延东、徐匡迪等40多位中央和国家机关的负责人观看了展览。
  梁老师虽然谦逊,但在说起这些往事的时候,脸上也难掩其自豪之感,毕竟,多年治学和教学的努力,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也是契合学者之初衷,足以慰勉学者之心怀的大好事。

(梁教授参加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开幕式)


  参政议政:心系农业,服务民生
   梁老师一再强调他是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一介书生”,面对追问个人事迹的采访,总显得有点无奈和不自然。对于许多问题,比如作为福建民盟省委成员而参政议政的话题,他总是抿嘴一笑,对于由自己来重说过往,表现有点不大“自在”。然而我们还是通过一些渠道,挖掘出了他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壮举”。
  2004年,他参加民盟福建省委组织的“闽江等水域水葫芦灾害问题”调研,对于严重影响福建水资源质量的水葫芦问题,深入实际地考察调研,并参与撰写了《闽江等水域水葫芦灾害问题调研报告》的呈阅件和提案。这个提案,得到省委的高度重视,时任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黄小晶均对此作出了重要批示。
  2005年,还是水域生态的问题。他主持民盟省委的“闽江——母亲河水环境的研究”课题,撰写了《关于加大闽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力度的对策建议》调研报告,被选作为民盟省委在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稿。
  2006年,梁老师又参加了民盟省委组织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调研,并执笔撰写了《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获得2006年省统战部优秀论文二等奖。
  2009年参与撰写的“关于加快发展我省农业新兴产业的对策建议”,作为省政协十届三次提案。而在2013年,他又主持了民盟省委组织的“福建省耕地地力现状的调研与建议”调研课题,并参与撰写了《福建省耕地地力现状的调研与建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梁老师几十年来一直从事于我省的农业和畜牧业领域,对于我省的农畜牧业的发展有着最质朴和深刻的情感,这许多次的调研,许多份的参政议政的报告看似简单,其中却无不融入了梁老师深深的“心系农业,服务民生”的学者情怀。

(梁教授陪同杨岳等福州市领导到远方牧业调研)

(梁教授介绍奶牛抗热应激综合秣体系)

(梁教授在牧业现场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手记:一次简短的接触,对于梁老师的采写应该还只是浮光掠影式的印象描述。然而其人数十载教学和科研的积累,以及点点滴滴的心路历程的积淀,都已在其言行举止之中呈露无余,不言自明。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谦逊真诚和无私奉献的为人师表的风范,以及一位敬业爱业、服务民生的学人情怀。梁学武老师是农大学子们熟悉且敬仰的师长,他为人朴素,治学严谨,教学真诚,奉献社会,恰如农大校园里观音湖中的荷花,不染于尘俗,吐露着芬芳。
  人物名片:
  梁学武,1960年出生于福建省屏南县,民盟福建省十一届、十二届省委常委,民盟民盟福建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科技专委会主任委员,民盟福建农林大学总支主任委员,福建农林大学三级岗教授,福建省重点学科-畜牧学学科带头人,福建农林大学培育学科-草学学科负责人。兼任农业部《奶牛养殖主推技术》编委会成员,农学会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分会常务理事,福建畜牧兽医学会草食动物学分会理事长,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近年先后主持并圆满完成“十五”国家奶业科技重大专项(2002BA518A21)、“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006BAD04A12)和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题(2006NZ0003-1)等项目,主持的科技部“十五”国家奶业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入选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出版专著3部,其中《现代奶牛生产》专著被东北农业大学作为奶牛生产与反刍动物营养研究方向2005~2013年博士招生指定参考书。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项(2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二,1项排名第六)、三等奖2项(排名第二)、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副主编),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1997年校获教学优秀奖二等奖,2004学年评为校优秀教师,2010年获中共龙岩市委、市人民政府嘉奖(岩委[2010]21号)。2008年被评为福建统战系统海西春雨行动先进个人。2005年和2010年2次被评为民盟福建省委员会优秀盟员。2011年度获校科技服务先进个人,2012年评为校师德标兵。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
  • 没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