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网站!

播撒心灵阳光的使者
日期:2013-02-22 14:38 来源:陈知阅
  —— 记心理学家叶一舵教授
  

  叶一舵教授看起来不像个教授,至少不像通常人们所想象中的教授。首先他很年轻,非常开朗,看不出有任何矫饰的“学者风度”,倒像是个事业正升腾的企业家,乐呵呵的精神抖擞。其次他很亲切,温润如玉,让人感受不到一丝排斥,但也绝不敢欺他的肤浅。他是社会上的知名心理学者,也是权威学术团体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学家,更是学生们眼里的“舵哥”。这是一个既学术又“社会化”、既有学识又懂生活的人。
  叶一舵教授担任的学术与社会兼职之多,令人惊讶。他的“正职”是福建师大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除此之外,他还是福建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福州教育学院客座教授、福建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福建省职业技能鉴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分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情商研究会副理事长、福建省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民盟福建省委会常委,等等。他还曾任福建师大心理学系主任八年之久。百度百科介绍他的七百余字的文字,一串接着一串,全都用在罗列他的职位和头衔。
  因此,他很忙。我为了采访他,足足等了两个月。每次联系他,不是因为在飞机上关了机,就是人正出差在外地开会或讲学。在最后终于约定好的那次电话里,我用略带揶揄的语气说:“叶教授,您真是太忙了”。那个“太”字,我故意拉得有点长。然而我忘了电话的另一端是位心理学家,那时他正从机场开车往回赶,语气中带点匆忙地答到:“哎呀,真不好意思,不好意思了。”声音朗朗,却显然并不在意。
  熟悉叶教授的人都知道,本职工作之余,叶教授既是一个“辅导员”,又是一个“消防队员”。说他是“辅导员”,是因为这么多年来,他辅导过千千万万的青少年,从大中小学生到少管所里的孩子。他用心理辅导这盏小桔灯照亮了无数孩子的心房,许多孩子因此而快乐起来,他也因此被许多家长和青少年誉为“我们的知心朋友”。说他是“消防队员”,是因为这么多年来,基本上哪里需要“救火”,他就往哪里跑。08年汶川大地震,他协助共青团省委组织三批心理援助服务队,并亲自带领福建省青年志愿者第三批心理援助服务队深入灾区,依托服务队建立的“阳光心理学校”,开展针对灾后师生及民众的心理援助。因为此事,他被许多媒体称为“播撒心灵阳光的使者”。而当我问及此事的时候,叶教授的反应却相对呈现出一种平和的淡定。2010年,震惊全国的南平实验小学案件发生后,他第一时间带领危机干预小分队赶到现场,针对惶惶不知所措的学生、老师和家长,进行心理康复的帮助。此外,他还多年致力于福建省公务员队伍的心理健康建设以及针对许多企业基层员工的心理援助。他的确是很忙,他说,他这个“辅导员”、“消防队员”当得“非常辛苦,非常累,但也很值得。”
  叶教授是个心理学家,他说应该用一种“积极心理学”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他时常用积极心理学的箴言勉励学生: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向未来。他总结自己,说人的一生无非三种状态,一是苦中作乐,二是自得其乐,三是助人为乐。三个状态,都没有离开一个“乐”字。斯人斯言,可却又是何其精确。
  叶教授出生在福建省永泰县的一个小山镇,童年、小学和初中都在那里度过。父亲是当地的小学校长,他在家中排行老六。其时正值文革,物质尚匮乏,文脉截流,人心乖张。可显然,父母没有随潮流而动,而是耐心细致地教导他学习文化知识,使其自幼便“聪慧得与众不同”,学业出众。
  79年,年仅16岁的他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专业是“学校教育”,他主攻后来的心理学专业。那时他生活困难,每月哥哥寄来十块钱生活费,基本是个贫困生。于是穷则思变,他开始写文章。而第一篇文章就是新鲜事物,叫《青春期男女交往的心理》,发表在《福建青年》杂志。他当时自己未涉爱河,却留心观察学校里各式各样的恋爱现象,揣测其恋爱之心理,而成此篇。乐在其中,又能津贴生活。此后,文章之路,便逐渐铺展开来。如是岁月,大概便是他的“苦中作乐”了。
  83年本科毕业,他留校成为师大助教,次年,考上师大心理学研究生。正是在就读硕士期间,他开始崭露头角,名声渐远。《福建青年》杂志在85年开始一整年每期一篇刊登他的“青少年心理研究——一个心理学研究生的手记”的系列文章。同时,他也开始了授课和演讲。叶教授颇为乐滋滋地告诉我说,他当时的文章和演讲,因为主题新鲜,而且风趣幽默,在校园里大受欢迎。文科楼的管理员对他最有意见,因为每次他讲课都爆满,椅子根本不够用,走廊上,窗户外都挤满了学生和媒体记者。有一次,为了表示抗议,管理员还故意在他一次晚上讲课的时候,把日光灯给关掉了。他说,85年的一年,他收到了全国8000多封读者来信,其中有不少是来自女生的求爱信。而也是这一年,他编的第一本书《男女生学习心理差异》正式出版。
  我听着叶教授的讲述,却明白他并非意在吹嘘。因为80年代中国的文化氛围和现在是迥然不同的。当时的学术、文章、讲座,在人们心目中之地位,与现今的状况是绝然不可同日而语的。
  自读研以后,叶教授的人生开始“自得其乐”。除了学习写作以外,他还忙于各种社会事务。从彼时至今,他先后在境内外举办过近2000场讲座或学术报告,足迹遍及大中小学、幼儿园、政府机关、部队、银行、监狱、劳教所、工厂、企业、医院等,听众累计达30多万人次。他的睿智、博学、激情和幽默风趣,使其课程极具感染力,总能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也使其真正成为社会承认的名师。当我在百度里搜索叶教授“足迹”的时候,不经意间跳出许多对他精彩讲课的评价,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会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福建师大的叶一舵教授。其人思维敏捷、运用语言技法纯熟、谈吐幽默风趣,他的经验之谈‘认真上好第一节课,给人一个下马威’及毕业生辅导——‘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能给人不少启发。但是更能引起人的思考的是,像这样既有学术功底,又口才出众、潇洒自如的人才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天性使然应该只是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我想也应该部分地归因为长辈一定程度上的娇纵吧?像我现在对孩子规定那么多的规矩,也未必是好事吧?”( 摘自“2007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研讨会”杭州专场参会者个人博客)一个好教师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80年代中后期开始,叶教授“专心、专业、专一”地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二十多年来,他在福建心理健康教育这块“处女地”上,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起草了福建省第一个“关于开展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建议”案,并参与起草了福建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第一个赴全省各地宣讲心理健康教育,足迹遍及八闽大地;第一个深入大中小学指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启动了第一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研究并制定了福建省第一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大纲》;主持培训了第一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负责承担了我省第一批国家级、省级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主编并出版了省内第一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材;主讲了省内第一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电视专题系列讲座并出版了该专题的第一套教师继续教育音像教材;主持开发了福建省第一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测评与管理软件(网络版),第一套大学生心理测评、预警与干预系统(网络版);率先在省内高校为本科生开设并主讲学校心理辅导课程;培养了福建省第一批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博、硕士研究生;等等。同时,他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术成果也颇为丰硕,独著或主编有《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小学生心理健康》、《中学生心理健康》等专著与教材30多种,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有多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他也因此被《中国教育报》等机构联合授予全国首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十佳专家”,被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美国,IPPA)授予“优秀社会贡献奖”。如今,他不仅是公认的我省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而且已经成长为这一领域的一名“国家队队员”。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名民主党派人士,叶教授近年来还很好地将专业研究与参政议政结合起来。他积极承担相关课题研究,在他熟悉的专业领域积极建言献策。仅2011-2012年,他所做的四篇调研报告中就有许多建议被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福建省教育厅等采纳到已经下发的多种文件中。
  为了更好的交流,也为了学习,我在采访叶教授之前,特地去了解了一些心理学大师诸如荣格和弗洛伊德的生平和学说,我甚至还准备跟他谈论一些宗教的教义及其社会价值。然而当问及这些时,叶教授很自然地只是一味冲着我笑,好像早已洞察了我的内心想法,也好像劝慰于我,不要谈一些飘在云端的玄虚理论。
  如今,助人为乐,已成为叶教授的人生取向。这自然并非高呼的口号,也非矫情的粉饰,因为其人其事,几乎是一路热情地乐呵呵走来,谁都能感受到,对于“利他”的意涵,他早已不只是表面的知其然,更是深刻了知其所以然。若非如此,这么多年来,人家又何必那么忙?
  叶一舵教授说:“帮助别人是最高兴的事情”,简单有力,诚哉斯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
  • 没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