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网站!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战略思考
日期:2015-07-22 16:50 来源:李仲才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沿海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和重要通道。哪国在海洋领域拥有主动权、主导权,它就能在海洋经济和文化发展上处于领先地位和强势状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本文亦简称为新“海丝”)既是中国经济文化在21世纪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在全球政治、贸易格局不断变化形势下,中国连接世界的全新的经贸之路。而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时,除了以经贸为主体之外,文化亦是不能缺席的。文化既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思想能量和推力,也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议题和内容。只有文化的积极参与和作用发挥,新“海丝”才会走得更加顺畅,更加长远。
  一、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要义
  (一)有助于形成经贸交流的思想粘合剂
  今天新“海丝”的经贸交流必然是对古海丝的传承和发展。古海丝的经贸之路是文化交流与商贸交流并进,且相辅相成,今天的新“海丝”亦然。由于“海丝”沿线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发展水平各异,在经贸交流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习俗信仰、民族心态、宗教情结等之间的差异、不同,如果这些差异、不同没有得到很好的消解,没有获得彼此认同,没有得到相互尊重,没有达到彼此一定共识,就不能克服因彼此间不同历史文化宗教所带来的心理和情感的陌生、隔阂,这将势必会影响到经贸交流中人员的往来互动,不利于经贸交流的长期化、深度化,不利于经贸交流取得成效,因此加强“海丝”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是必须也是必要的。因为在文化交流中各国民众能够相互接近、认识彼此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会发现各自国家地域都有自己所独有的文化传统、文化心态,相互间可抱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来认可、接受彼此的文化,并寻找相互间的共同话语来求得心理和情感亲近感、和谐感,从而有助于形成经贸交流的思想粘合剂,即在经贸交流中各国民众能够以最底的思想落差和最少的情感隔阂来开展经贸活动,这样的经贸交流可以付出最低的时间成本、交流成本,使经贸交流更顺畅、更便捷,大大提升交易效率和成果,从而使经贸各国取得双赢或多赢局面。
  (二)有助于拥有海洋文化的主导话语权
  发展海洋强国是中国在21世纪的重要国策。而要发展海洋强国是离不开对海洋文化全面、全力的发展。海洋文化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思想支撑和内容构成。而在发展海洋文化时,中国必然要与沿海各国来往互动,开展海洋文化交流合作,扩大中国海洋文化的对外影响,打造中国要作为海洋强国的软实力,这就需要中国海洋文化理念、海洋文化产品、海洋文化产业必须走在其他沿海各国的前列,彰显中国海洋文化大国的风范和魅力,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引领世界海洋文化建设新潮。而今天的新“海丝”建设就是中国在21世纪发展海洋文化的重要机遇和挑战,只有在新“海丝”建设中才能以全球视野来看待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现状,评估中国海洋文化建设实力,明确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目标,才能全面挖掘我国海洋文化资源,积极使之转化为海洋文化发展优势,才能加强与其他沿海各国在发展海洋文化上进行密切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有了这些,中国在海洋文化建设和发展上就能够在继承传统海洋文化特色和吸收各国海洋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壮大中国现代海洋文化发展的能力和实力,大幅提升中国现代海洋文化的竞争力和引导力,从而使中国在世界海洋文化建设和发展中拥有主导性的话语权,发出中国的强音,形成中国的旋风,为世界海洋文化建设和发展做出独特和巨大的贡献。
  (三)有助于构建全球文化的新型共同体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以中国为起点,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沿边国家和地区,构筑起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跨区域、跨洲际的合作经贸圈。而在这个合作经贸圈中并存着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地中海文化等多元文化,是世界上多元文化的重要聚集带。在今天全球文化一体化的时代,如何使多元文化能够继续并存以及得到和谐发展,无疑考量着各国执政者。中国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说将是推动在全球文化发展的格局中实现多元文化和谐并存进而构建起文化命运共同体的一项重大国际战略策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主动走出去的一项重大对外战略,是把中国经济、文化主动推向世界,连接全球经济、文化的一项重大发展国策。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意味着中国文化将乘着经贸之船驶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与沿海各国开展全新的文化交流合作,它将带去优秀传统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成果,让这些沿海各国人民得到体验和分享,使他们对中国文化有着更深的认识和认同,深入到这些国家的文化生活中,并尽可能使之成为他们多元文化的一大构成;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意味着这些沿海国家文化也不同程度地涌入中国,为中国民众再认识再体会,这些文化也将在不同层面上融入到中国民众的文化生活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互动,必将在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跨区域、跨洲际合作经贸圈中构建起文化命运共同体。
  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作用
  (一)促进中华文化新传播
  今天,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已占有重要的一席,产生出巨大的影响,但是在文化发展格局中中国的声音、中国的话语、中国的形象、中国的影响还不是强有力,还不是很强势、很强大。中国要强大,要发挥大国的作用,在文化上也必须形成中国强音、中国旋风,让优秀传统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成果传播出去,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形成中国话语,产生中国影响,从而为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而今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无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传播中华文化,塑造中国文化全新形象的重要给予和途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重要通道,也是今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通道。在这条通道上,东南亚是我国华侨华人的重要和主要的侨居国,中华文化一些传统已在那些国家留存和扎根下来;北非是郑和下西洋的最远目的地,他到那里也把中华文化带过去,并留存一些下来;欧洲是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的重要来源地。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必然会极大促进中华文化新传播,因为它将以一种全新的眼光,一种博大的襟怀,一种开放的气度使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让优秀传统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成果能够给这些国家及其民众带来一种全新和多元的文化体验和分享,并最终形成21世纪中华文化传播热潮和影响巨浪。
  (二)促进中西文化新交流
  中西文化交流往来从古至今都已有。古海丝曾是中西文化交流往来的重要通道。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福建泉州更是见证。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各国使节、商人和传教士的频繁往来,古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诸多文化在泉州广泛传播,与中原文化、古闽越文化交汇交融、相生相长,孕育出了独具特质的闽南文化。当时泉州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传播的重要窗口。今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更应当超越古泉州的历史作为,是中西文化的一次划时代的新交流,具体来说有二:一是位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我国各城市必然加大提升其对外开放开发水平,借助新“海丝”强劲态势,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拓展与位于新“海丝”路上的各国城市的文化交流合作渠道和途径,以点与面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中国区域文化和中华文化异域国家的传播融合;二是位于新“海丝”路上的各国城市也将借助新“海丝”这一跨国度、跨洲际的通道,加强与新“海丝”路上中国各城市的文化交流互动,它们必然会带来多姿多彩的异域文化给中国民众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和享受,而这些异域文化也必然为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一股极为特别的推力,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全球化。可以说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必将促进中西文化在一种新的国际交流合作背景下进行更加密切的合作交流,并以此全方位推动沿线各国文化协同大发展。
  (三)促进海洋文化新融合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其中矿物资源是陆地的1000多倍,食物资源超过陆地1000倍,是地球上最大的 “宝库”,是当今人类重要资源的获取地。中国东南两面临海,有1.8平方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1.4万多公里的岛屿海岸线,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多个,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共同构成了我们人类文化。中国是人类海洋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人类海洋文化主要由大西洋文化、地中海文化、太平洋文化而构成的,中国海洋文化是属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区域海洋文化,是太平洋文化也是世界海洋文化的重要构成者。今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一项时代使命就是要促进中国海洋文化与世界海洋文化在当今全球文化一体化的格局中进一步交流融合,使中国海洋文化更具世界品质和风范,使世界海洋文化更具包容性、开放性、多样性。这意味着在建设新“海丝”中,中国必然要全面、深入地挖掘、梳理自身海洋文化的内涵、内容、要素和特质等,认真分析世界海洋文化在当下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并寻找中国海洋文化与世界海洋文化交流融合的最佳切入点,以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推动中国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鼓励其他区域海洋文化进行交流互动,从而促进东西方海洋文化在和平发展的高度上大融合大发展,为中国海洋文化新发展拓宽渠道和途径,为世界海洋文化的当代发展做出中国独有的贡献。
  三、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容
  (一)大力推进新“海丝”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
  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海洋文化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是离不开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是文化内容展示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媒介。为此,大力推进新“海丝”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应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容之一。这需要我们新“海丝”沿线城市的文化工作者要高起点、高定位来重视和加强相关影视产品、舞台产品、出版产品等的创作和生产,一要在这些文化产品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我们文化工作者应当要深入挖掘中国丰富创作资源,要深入把握中国独有的精神风范,在作品中要把中国故事讲述得形象、生动、感人,把充满传统神韵和现代风范的中国精神传递出,让世界民众共享;二要通过有些产品来反映中国海洋文化特性以及其与世界海洋文化的共性,要体现出海洋文化中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开创意识,要表现出海洋文化中开放兼容、外向冒险和开拓进取精神,使这些产品能很好成为表现海洋文化的内涵、特色和魅力。总之新“海丝”文化产品应成为有影响、有品牌、超国界、跨洲际的文化产品。
  (二)打造新“海丝”文化活动品牌
  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要发挥文化聚人心、聚人气的作用,要让文化能够产生更加广泛、持续的影响作用,就必须积极打造出有规模上档次的文化活动品牌。现在我们新“海丝”沿线城市中有不少城市(如福州、泉州、广州等)正在积极筹办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节、文化论坛等,这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但是在围绕“海丝”创立、开展文化活动项目时首先要依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来开展有地方特色、可持续的“海丝”文化活动,切记不要一窝蜂地搞相雷同的活动,那样的话不容易产生好效果好影响;其次“海丝”沿线城市可采取资源整合的方式创办项目,使之做强做精,如我们“海丝”沿线城市可共同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节,并同时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参与联办,这样可使这个节庆活动产生规模效益和国际影响;再次,要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来调动“海丝”沿线城市的各方力量都来参与“海丝”文化活动品牌的打造,这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解决人力、财力、物力等问题,另一方面使所开展“海丝”文化活动项目做到深入人心,成为大众关心、爱护、参与的公共事务。
  (三)建设新“海丝”现代文化名城
  在今年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节点。而这些城市也无疑是今天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所要精心建设的中国“海丝”现代文化名城,具体来说,这些城市应当积极挖掘本城市现代海洋文化元素和要素,开发利用好这些元素和要素,一是要多建设具有海洋文化元素的文化场馆(如福建福州正积极筹办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通过这些场馆建设来突显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色彩,唤起公众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关注;二是要多开展与海上丝绸之路各城市及其他国家文化交流活动(如福建福州目前正在为今年9月将要举办的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做准备),为城市营造出浓厚的“海丝”文化氛围;三是要多创作生产反映本城市海丝文化内容的影视剧、舞台剧(如福建省歌舞剧院以泉州一带闽南为背景打造的舞剧《丝海箫音》,就于今年2月4日代表中国赴联合国总部演出),以此扩大本城市的“海丝”文化影响。
  (四)构建新“海丝”国际文化合作带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是跨国界、跨洲际的经贸之路,同时也是跨国界、跨洲际的文化交流之路。因此,在新“海丝”的文化建设发展中有必要构建起国际文化合作带,也就是要把海上丝绸之路各国联合起来共同开发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使文化在“海丝”建设中发挥出其独特和巨大的作用,因为有了国际合作带,海上丝绸之路各国就可以了解彼此的“海丝”文化现状和趋势,就可以共享彼此间的“海丝”文化资源,就可以整合相互间的文化合作开发力量,就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深度开展,从而提升海上丝绸之路各国的文化合作力度和广度,实现各国“海丝”文化资源向现实转化的效益最大化。而在构建新“海丝”国际文化合作带中中国要发挥大国作用,起主导作用,建立起新“海丝”国际文化合作联盟,积极联系海上丝绸之路各国参与进来,并定期召开联盟联席会议,共同探求、谋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合作项目和发展路径,本着平等相待、互惠互利的原则来共同开发利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共享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发展成果。
  (作者系为福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民盟福州市委会副主委,民盟福建省委会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
  • 没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