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宁波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建议
日期:2015-07-22 16:52
来源:闫国庆
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这对于我国开拓海陆大通道、深化区域交流与合作、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深化改革开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宁波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水上交通,自古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地之一,进入到新世纪后,宁波在港口环境、金融商贸、海洋文化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在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有着很强的综合优势。对接“一路一带”战略,参与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既是国家战略的要求,也是宁波全面深化改革必然需要。
一、宁波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外在环境不理想,区域竞争缺乏优势
就国家大环境来说,宁波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外在环境不甚理想。日本、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国与我国存在领土争端,非洲、中东的一些国家政治局势不稳定,这些都为投资带来了许多不确定的风险。就小环境来看,在区域竞争中同构化竞争明显且缺乏政策优势。宁波周边地区的上海自贸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都上升为国家战略,周边城市的政策优势,使得宁波在区域竞争中面临虹吸效应的政策劣势。
(二)贸易结构不合理,与国际市场衔接不够
从对外贸易格局上看,宁波前十位的贸易伙伴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而与东盟、中亚、南亚以及中东欧等国家贸易的规模不大且水平不高。从贸易结构转变上看,新时期全球贸易结构已由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而宁波服务贸易水平不高,旅游、保险、金融和信息等服务贸易领域进出口总额远低于全国11.5%的平均水平。不转型升级,寻找高端龙头产业,长足发展将难以为继。宁波企业对东盟自贸区政策的利用情况也不理想,今年上半年,宁波出口东盟贸易额同比增长14.3%。而同期宁波检验检疫局中国——东盟自贸区产地证签证率仅为23.3%,因未签证而导致的进口商损失关税减免额度较大,这反映了宁波企业对中国东盟自贸区政策的利用不足。
(三)临港工业布局不科学,不平衡现象突出
宁波临港工业布局不太科学,存在不平衡现象。港口直接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及港口集疏运结构失衡严重,集装箱公、铁、水占集疏运的比例分别为 42%、0.3%和 57.7%;临港工业发展不够平衡,产业链较短,关联度不强,没有以龙头企业或行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虽然港口基础设施比较先进,但港航服务业发展迟缓,呈现出散、弱、小的局面;国际贸易资源配置能力不足,大宗商品交易急需提升,高附加值商品交易市场有待开发,贸易网络体系尚需健全;对外开放环境制约明显,管理体制内政策差异较大;口岸政务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和标准化流程,与国际通行规则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口岸配套设施建设缺少统一合理的标准和条件,政出多门,口岸综合管理部门相对弱势,与日益艰巨繁重的口岸管理、协调工作任务不相适应。
(四)参与丝绸之路建设载体平台少,人才匮乏
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离不开沟通交流的载体平台,目前宁波虽然在2014年承办了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和中东欧国家特色产品展,还欠缺其他的平台载体拓展延伸新海上丝绸之路。同时关于新海上丝绸之路的人才严重不足,涉海科研机构以及从事海洋经济的专业分布单一,人才较少,从事海洋高新技术成果研究与应用开发的人才匮乏,能够从事海洋新兴产业尖端技术开发、市场预测、技术经济分析、产品营销研究以及情报信息处理的“软科学”人才更是屈指可数。
二、宁波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争取政策支持对接“一路一带”
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建立专门的调研机构或团队,进行调查研究,及早形成《宁波市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总体规划方案》防止无头绪的、盲目的一窝蜂现象发生。抢抓国家战略机遇,统筹陆海通道建设,拓展港口腹地,争取国家级海铁联运综合试验区。整合宁波特殊监管园区资源,以高科技为支撑,促进宁波临港大工业转型,打造高水平的临港经济圈。做好规划,形成辐射长三角、影响华东片区的“港口经济圈”,即:“三区五带”经济圈,并争取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积极拓展海运走廊,争取开辟丝路新航道。顺势而为,以自贸区试点为契机,申报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宁波协作区和宁波综合保税区。
(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走出去”战略
建议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根据海丝沿路国家要素禀赋并结合宁波实际,制定指标,明确宁波货物的热点、潜力点及方向,提高服务贸易水平,实施产业战略转移。探索推进与东盟国家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业务等方面的创新合作,构建贸易和投资互通体系,搭建金融机构交流对话平台,搭建跨境金融服务网络,推动金融机构在境外开设更多分支机构,促使相关政策得到更好地落实。设立宁波丝路基金,为“走出去”企业提供融资扶持,特别是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加快金融生态示范区建设,推进创新与海丝国家的金融合作。以人文交流引领经贸发展,大力提升服务贸易比例,通过制作宁波欢迎您、商贸宁波等宣传片,翻译成多种文字,到丝路沿途各国宣传,增强宁波在东南亚、中西亚和中东欧地区的影响,促成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高效对接、两种资源的高效流动。
(三)推进国际港口联盟建设,均衡临港产业布局
以智慧港口建设为依托,推进国际港口联盟建设,争取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港口联盟秘书处设在宁波。打造便捷高效的通关体系,提供行业领先的航运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消除贸易壁垒,降低成本,提高经济循环质量和速度,实现互利共赢。建设宁波交通枢纽网络,提供高速便捷的海陆空运输通道。完善宁波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提升宁波的服装品牌、杭州湾大桥的造桥品牌,重点打造象山的特殊造船品牌,助推宁波品牌走向世界。根据相关国家能源战略,围绕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将石油船、工装船、工程装备等做大做强,助推我市临港产业进一步发展。
(四)搭建各种载体平台,吸引“人财”入驻
在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和中东欧国家特色产品展的基础上,应积极争取建立“丝路贸易交易会”,使其逐渐发挥等同于广交会的功能。利用好电子商务平台的优势,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适时举办网上丝路贸易洽谈会,以网络丝绸之路建设带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通过政府沟通、民间交流等方式加强人才交流,参与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派留学生等等。建立丝路各国宁波商务代理处,在前几年可免费提供办公地点。吸引各国驻华大使馆在宁波建立商务领事馆或商务代理处。充分利用好“宁波帮”的优势,通过建立“宁波帮产业园区”和“宁波帮游子别墅区”等,进一步促进海外“宁波帮”商人回家乡投资,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作者系浙江万里学院副校长、商学院院长,民盟宁波市委会副主委)
一、宁波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外在环境不理想,区域竞争缺乏优势
就国家大环境来说,宁波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外在环境不甚理想。日本、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国与我国存在领土争端,非洲、中东的一些国家政治局势不稳定,这些都为投资带来了许多不确定的风险。就小环境来看,在区域竞争中同构化竞争明显且缺乏政策优势。宁波周边地区的上海自贸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都上升为国家战略,周边城市的政策优势,使得宁波在区域竞争中面临虹吸效应的政策劣势。
(二)贸易结构不合理,与国际市场衔接不够
从对外贸易格局上看,宁波前十位的贸易伙伴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而与东盟、中亚、南亚以及中东欧等国家贸易的规模不大且水平不高。从贸易结构转变上看,新时期全球贸易结构已由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而宁波服务贸易水平不高,旅游、保险、金融和信息等服务贸易领域进出口总额远低于全国11.5%的平均水平。不转型升级,寻找高端龙头产业,长足发展将难以为继。宁波企业对东盟自贸区政策的利用情况也不理想,今年上半年,宁波出口东盟贸易额同比增长14.3%。而同期宁波检验检疫局中国——东盟自贸区产地证签证率仅为23.3%,因未签证而导致的进口商损失关税减免额度较大,这反映了宁波企业对中国东盟自贸区政策的利用不足。
(三)临港工业布局不科学,不平衡现象突出
宁波临港工业布局不太科学,存在不平衡现象。港口直接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及港口集疏运结构失衡严重,集装箱公、铁、水占集疏运的比例分别为 42%、0.3%和 57.7%;临港工业发展不够平衡,产业链较短,关联度不强,没有以龙头企业或行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虽然港口基础设施比较先进,但港航服务业发展迟缓,呈现出散、弱、小的局面;国际贸易资源配置能力不足,大宗商品交易急需提升,高附加值商品交易市场有待开发,贸易网络体系尚需健全;对外开放环境制约明显,管理体制内政策差异较大;口岸政务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和标准化流程,与国际通行规则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口岸配套设施建设缺少统一合理的标准和条件,政出多门,口岸综合管理部门相对弱势,与日益艰巨繁重的口岸管理、协调工作任务不相适应。
(四)参与丝绸之路建设载体平台少,人才匮乏
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离不开沟通交流的载体平台,目前宁波虽然在2014年承办了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和中东欧国家特色产品展,还欠缺其他的平台载体拓展延伸新海上丝绸之路。同时关于新海上丝绸之路的人才严重不足,涉海科研机构以及从事海洋经济的专业分布单一,人才较少,从事海洋高新技术成果研究与应用开发的人才匮乏,能够从事海洋新兴产业尖端技术开发、市场预测、技术经济分析、产品营销研究以及情报信息处理的“软科学”人才更是屈指可数。
二、宁波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争取政策支持对接“一路一带”
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建立专门的调研机构或团队,进行调查研究,及早形成《宁波市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总体规划方案》防止无头绪的、盲目的一窝蜂现象发生。抢抓国家战略机遇,统筹陆海通道建设,拓展港口腹地,争取国家级海铁联运综合试验区。整合宁波特殊监管园区资源,以高科技为支撑,促进宁波临港大工业转型,打造高水平的临港经济圈。做好规划,形成辐射长三角、影响华东片区的“港口经济圈”,即:“三区五带”经济圈,并争取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积极拓展海运走廊,争取开辟丝路新航道。顺势而为,以自贸区试点为契机,申报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宁波协作区和宁波综合保税区。
(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走出去”战略
建议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根据海丝沿路国家要素禀赋并结合宁波实际,制定指标,明确宁波货物的热点、潜力点及方向,提高服务贸易水平,实施产业战略转移。探索推进与东盟国家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业务等方面的创新合作,构建贸易和投资互通体系,搭建金融机构交流对话平台,搭建跨境金融服务网络,推动金融机构在境外开设更多分支机构,促使相关政策得到更好地落实。设立宁波丝路基金,为“走出去”企业提供融资扶持,特别是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加快金融生态示范区建设,推进创新与海丝国家的金融合作。以人文交流引领经贸发展,大力提升服务贸易比例,通过制作宁波欢迎您、商贸宁波等宣传片,翻译成多种文字,到丝路沿途各国宣传,增强宁波在东南亚、中西亚和中东欧地区的影响,促成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高效对接、两种资源的高效流动。
(三)推进国际港口联盟建设,均衡临港产业布局
以智慧港口建设为依托,推进国际港口联盟建设,争取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港口联盟秘书处设在宁波。打造便捷高效的通关体系,提供行业领先的航运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消除贸易壁垒,降低成本,提高经济循环质量和速度,实现互利共赢。建设宁波交通枢纽网络,提供高速便捷的海陆空运输通道。完善宁波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提升宁波的服装品牌、杭州湾大桥的造桥品牌,重点打造象山的特殊造船品牌,助推宁波品牌走向世界。根据相关国家能源战略,围绕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将石油船、工装船、工程装备等做大做强,助推我市临港产业进一步发展。
(四)搭建各种载体平台,吸引“人财”入驻
在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和中东欧国家特色产品展的基础上,应积极争取建立“丝路贸易交易会”,使其逐渐发挥等同于广交会的功能。利用好电子商务平台的优势,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适时举办网上丝路贸易洽谈会,以网络丝绸之路建设带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通过政府沟通、民间交流等方式加强人才交流,参与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派留学生等等。建立丝路各国宁波商务代理处,在前几年可免费提供办公地点。吸引各国驻华大使馆在宁波建立商务领事馆或商务代理处。充分利用好“宁波帮”的优势,通过建立“宁波帮产业园区”和“宁波帮游子别墅区”等,进一步促进海外“宁波帮”商人回家乡投资,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作者系浙江万里学院副校长、商学院院长,民盟宁波市委会副主委)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