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合作的思考
日期:2015-07-22 17:18
来源:杨京钟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由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10月正式提出,随后“一带一路”升级为国家发展战略,进而形成了我国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经济发展平台。这无论是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金融危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互利多赢均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众所周知,泉州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其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泉州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而且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第一大港”、主要港口城市和中心地区。千百年来,泉州始终保持着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和友好往来,海上丝绸之路延绵不断,尤其是在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当下,泉州作为我国首次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从地缘区位和经贸合作的视角积极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丝”)战略,特别是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与时俱进,建设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值得认真探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泉州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合作的现实意义
(一)“海丝”发展战略为泉州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与发展契机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起点城市之一,泉州与“海丝”因缘独特,泉州是10到14世纪我国主要的沿海贸易中心,中外交通的中心枢纽。历史进程中有起有落,但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双向通航、贸易从未间断。宋元时期因“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而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港已进入国家亿吨大港行列,目前已与23个国家和地区开辟国际运输航线,特别是中东和东盟是泉州外资主要来源地。截至2014年底,泉州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41.5亿美元。泉州赴“海丝”沿线国家、地区投资或设立办事处27个。再者,泉州是我国著名侨乡,在外华人华侨有791万人,其中90%主要侨居东南亚等“海丝”沿线国家。由此可见,泉州主动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与建设,必将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也为泉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与发展契机。
(二)新世纪“海丝”战略为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加快创新转型,搭建了沟通协作平台
当前,泉州正积极融入“海丝”国家战略,参与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同时以“文化引领、经贸合作、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为主线,以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政策沟通、道(航)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举措为主要目标,大力先行先试:一是在东盟、中东等地区开拓新兴市场。泉州出口东盟的产品主要来自纺织服装、鞋业、机械装备制造等五大传统产业,而进口的多是煤炭、木材等初级产品,这些新兴市场的重要性在泉州的对外贸易中日趋凸显。二是构建面向“海丝”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地区间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建立更加开放的双向投资服务机制,拓展与“海丝”国家在石油化工、海工装备等领域的合作;三是共建互联互通便捷通道,将泉州建设成为内陆地区接驳“海丝”航路的重要出海通道;四是搭建“海丝”沟通协作平台。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交通、贸易、投资的便利化,能更加巩固泉州在该地区原本就紧密的经济联系。为此,泉州凭借其经济体量大,工业基础雄厚,民营经济发达,万商云集的比较优势,将充分释放国家金改区、民综改革的政策叠加效应,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创新能力,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通过“海丝”战略实施与建设,力争泉州成为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和深化“海丝”文化交流的窗口,成为我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试验区、海洋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国际多元文化交流的示范区,能够担当“海丝”建设的“排头兵”和“试验田”,加快自身的产业创新转型、实现跨越发展。
二、泉州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合作的主要优势
(一)贸易基础是泉州具备经贸合作的首选优势
早在宋元时期,泉州港就被称之为“东方第一大港”,与海丝沿线的东南亚和中东有着悠久的经贸历史往来。根据泉州海关2015年1月的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泉州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894.9亿元,占同期福建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7.4%,出口增幅超出全省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进口778.3亿元,增长0.97%,外贸顺差338.3亿元,位居福建省第3名。其中: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额超150亿美元,占泉州总量的55%。中东、东盟分别成为泉州第一和第四大贸易伙伴,两地区累计来泉州设立企业1389家,投资额达41.45亿美元(如表1内容)。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区域经济发展和融合赋予了“海丝”新的内容,双向投资和贸易畅通是泉州推进“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发展的共同愿景和目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与“海丝”沿线的经贸交流发展潜力巨大,且正焕发出蓬勃生机。
表1 泉州市2014年与海丝沿线国家进出口经贸一览表
单位:亿元人民币
(二)人脉资源是泉州具备经贸合作的侨亲优势
山没有脉,无所胃雄伟,无所胃延绵万里;叶没有脉,难以亭亭玉立,难以遮凤挡雨;人若无脉如同离开水的鱼,无法乘风破浪,创造辉煌。因此,由人际关系而形成的人际脉络资源能顺风顺水,谋划大事,是通往财富、事业成功的入门票。泉州作为福建乃至我国久负盛名的侨乡,不仅是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而且分布在世界129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791万人,占福建省华侨总数60%;泉州不仅拥有影响广泛的“世界泉商”群体,而且体现侨商资源的人脉优势凸显,呈现“五个人脉泉州”的特点,即本地的泉州(836万)、海外华侨的泉州(791万)、台湾的泉州(900万)、祖籍是泉州(900万)、国内异地的泉州(100多万)。特别是泉州在海外的华侨华裔791万人中90%左右居住在东南亚等“海丝”沿线国家。这些旅居他乡的泉籍乡亲从商业贸易走向先进制造、现代服务行业,走向金融、商业地产、城市综合体开发、海洋新兴产业等领域,已成为“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支柱。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与泉州祖籍地保持相当密切的联系,是泉州建设“海丝”先行区,推动与“海丝”国家经贸文化交流合作赖以借助的重要力量与实际参与者。基于此,广阔而独特的人脉资源是泉州推动和建设“海丝”发展战略的优势之一。
(三)文化认同是泉州具备经贸合作的人文优势
泉州是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被誉为“世界宗教文化博物馆”。迄今为止,泉州是世界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国家首批(1982年)历史文化名城、首届(2013年)中日韩东亚文化之都等三大文化殊荣。文化的认同感增进了“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信任,必然推动“海丝”经贸、旅游、文化更加紧密的交流与合作。
(四)港口航运是泉州具备经贸合作的物质基础优势
泉州港自古久负盛名,历史上有三湾十二港之称,宋元时期的泉州港曾被誉为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最大贸易港口之一。在21世纪的今天,泉州现有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541公里,共有大小岛屿208个。现有泉州湾、湄洲湾、深沪湾、围头湾四大港湾,深水良港多,可建万吨以上的深水泊位123个,特别是位于湄洲湾南岸的惠安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国罕见的天然良港。目前泉州港成为海西三大港口(福州港、厦门港)群之一,已迈入亿吨大港行列,而且外贸航线和吞吐量均居福建乃至海西前列。由此可见,泉州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健全,与港澳台、东盟和西亚沿海各国的港口航运业合作发展潜力巨大,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建设中必将抢抓机遇,开拓外贸版图。
(五)新兴产业是泉州具备经贸合作的产业发展优势
泉州以纺织服装、鞋业等传统制造业闻名入世。截至2014年底,泉州纺织服装、鞋业、石化三大产业的销售收入占其制造业销售总收入的一半,已形成石化、纺织服装、鞋业等3个产值各超千亿元,装备制造、建筑建材、食品饮料等3个产值各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泉州的电子信息、光电、石化等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其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此外,生物制药业、船舶修造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配件、船舶修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和推进“海丝”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
(六)民营经济发达是泉州具备经贸合作的经贸优势
泉州的特色就是民营经济,经济总量中形成“十分天下有其九”的格局。作为福建省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一方面泉州民营经济发达,截至2014年6月,现有各类民营企业法人单位数达89091家,个体工商户数共计245805家,民营经济增加值高达2020.37亿元;另一方面,泉州各县市区均有自身特色的民营产业经济群。如晋江是中国鞋都;石狮乃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为中国建材之乡;泉港是崛起中的世界级石化基地;丰泽为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惠安则是中国石雕之乡等等,这些县域经济已形成了具有规模、品牌效应和系统优势、成本优势、竞争优势的民营经济产业集群。近年来泉州民营经济总产值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泉州GDP和民营经济总量连续16年位居福建省9地市之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完成额约占福建省的1/4。而且千年的丝绸之路给泉州注入了源远流长的商业活力,泉州的民营企业家有着“敢为天下先”和“爱拼才会赢”勇于拼搏的人文精神,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泉商经贸群体,使其在商业大潮中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经济地位,特别是在国内外经济困顿时期起到关键的支持、引导作用,成为建设“海丝”的强大支撑点。
三、泉州推进“21世纪海丝”经贸合作的思路
泉州以“文化引领、经贸合作、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为主线,重点以文化引领与经贸交流“两带动”为抓手,加快“做优一产、加重二产、壮大三产”的实施目标,先行先试。为此,提出泉州在“海丝”经贸合作中的具体思路。
(一)以“福建自贸园区”获批建设为契机,借当前实施“海丝”战略东风,泉州主动融入和同步对接福建自贸园区,对接台湾产业转移,创造泉台双赢
突出对台自由贸易是“福建自贸园区”和泉州产业对接最大的特色之所在,也是国家批准福建自贸园区的主要原因。为此,泉州应抓住机遇,借当前“海丝”发展东风,紧密同步对接福建自贸园区建设,创造泉台产业集聚合作双赢。目前,台湾正在规划建设以“六海一空”为核心的自由经济示范区,为对接台湾的产业经济转移,泉州应秉承“立足综改、借鉴上海、对接台湾、先行先试”的发展理念,主动对接台湾的“六海一空”自由经济示范区及其发展战略。在具体的产业对接中,一是实施政策和机制的对接。对台先行先试,扩大对台开放,深化泉台产业合作,以更加开放和特殊的政策措施,创新实施更加灵活而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实施泉台行业企业对接。泉州应积极对接台湾六大新兴产业和十大现代服务业中的代表性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同业公会机构,商讨对接合作等具体事宜,这是泉台产业合作对接的前提和基础。三是实施泉台产业对接。海峡两岸均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的现实发展问题,鉴于此,泉州需主动对接台湾重点发展的产业。台湾在其自由经济示范区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十大新兴产业和十大现代服务业,突出智慧运筹、国际医疗、农业加值、产业合作等四项优势产业作为对大陆合作的优先示范产业。而泉州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台经贸、国际贸易、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服务贸易等方面具有自身独特而雄厚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四是实施泉台产业深度合作对接。泉州在生物科技、金融服务、文化创意、观光旅游等新兴产业领域,与台湾均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如表2内容)。因此,泉州需要重点发展六大新兴产业和六大现代服务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海洋高新、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和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高端旅游、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中的高端产业。未来可建设两岸新兴产业创新研发示范基地和高端产品制造基地,扩大对接船舶、生物医药、大型基础设施设备业务;五是实施“福建自贸园区”同步对接。尽管泉州不属于福建自贸园区建设范围,但泉州对台合作由来已久,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产业经济、侨乡亲情、港口贸易等是开展对台合作和对接泉台产业转移具有与厦门、福州和平潭更具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和禀赋资源。泉州应充分利用对台地域、文化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同步对接“福建自贸园区”对台经济合作:(1)促使泉州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和“福建自贸园区”的金融服务同步对接,今后可建设泉台区域性融资租赁业集聚区,开展对台离岸租赁业务,发展融资租赁、保理等混业经营非银行金融业务;发展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和双向资金池业务,建设两岸货币清算中心;(2)建设两岸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基地。拓展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网购进口、保税直销、出口电子商务等业务,建设跨境电商保税进口仓储中心等。(3)建设泉台冷链物流中心。创新冷链物流市场合作机制,打造全程冷链物流管理体系和区域性进口冷冻食品物流配送中心。通过主动融入,敢闯拼、强融入、重建设,使泉州成为海峡西岸和“福建自贸园区”建设中必不可少、不可或缺,且最具竞争力的现代生产型服务业集聚区。通过泉州自身的不懈努力,未来促使国家将泉州纳入“福建自贸园区”建设范围,使之在更广泛的领域拓展泉台产业合作。
表2 泉台产业合作与产业对接一览表
台湾产业泉州产业合作领域
新一代信息
技术对接物联网、云计算、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动漫制作和信息服务业,打造泉州物联网通信传输产业基地、菜鸟网络“中国智能骨干网”东南核心节点、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海西(泉州)云计算产业园、泉州软件园等重要基地。推动以物联网、云计算、软件、信息服务为代表的新兴信息产业快速发展。(1)构建以OTN和IP承载网为核心的下一代固定宽带网;(2)建设政务云平台、容灾平台及统一的资源调度管理平台;(3)推进传统制造业“两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4)推进电子商务全面应用;(5)打造智慧旅游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6)构建智慧农业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
生物科技
对接生物医药产业;农产品(茶叶、花卉、果蔬等)种植与深加工制造业。(1)泉州(永春)生物医药产业园(天然植物药种植、生物制药加工、药品流通贸易);(2)台湾农产品培育、种植与、生产与贸易;(3)创造一批国内国际市场的知名品牌产品。
金融服务
对接泉州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服务实体经济建设,创新泉台金融合作。(1)构建泉台区域性融资租赁业集聚区;(2)开展对台离岸租赁业务,发展融资租赁、保理等混业经营非银行金融业务;(3)发展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和双向资金池业务;(3)建设两岸货币清算中心,便利经贸合作和货物清算。
文化创意
对接台湾影视、图文出版、流行音乐娱乐、设计创新、广告产业、设计产业、工艺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1)以创意设计和动漫产业为主建设鲤城183创意集聚区、M9艺术工厂。(2)对接“T淘园”、六井孔音乐、源和创意、领SHOW天地文化广告创意园、锦绣庄民间艺术园、晋江创意创业创新园、洪山文化创意产业园、五店市传统街区、中国包装印刷产业(晋江)基地;石狮星期YI服饰创意博览园;惠安雕艺文化创意产业园;安溪家居工艺文化产业园;南安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园;永春中国工艺香集中区(永春香品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
观光旅游
发挥“五缘”优势,积极开拓对台旅游市场,构建旅游行销共推机制,着力打造泉台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打造两地旅游品牌。合作开展宗教朝圣游、寻根谒祖游、名人史迹游、民俗风情游、台湾青年学生休闲游、闽南文化游、博物馆游、古城一日游、滨海度假游、健康生态游、品牌购物游等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吸引泉台游客双向旅游。
现代物流
对接泉州湾中心港区、肖厝港区、斗尾港区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引导和吸引台湾物流企业入驻泉州九大综合物流园区;力争将泉州建成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使现代物流业成为我市重要主导产业之一。(1)紧密对接我市的台商投资区临港物流园区、泉港石化物流园区、石湖物流园区、围头物流园区、晋江陆地港、南安观音山物流园区、惠安海铁联运物流园区、安溪陆地港、永春物流园区等九大综合物流园区;(2)建设海峡箱包物流商城、新华都物流中心、喜盈门建材家具物流商城等为核心的泉州市东部物流分拨中心;建设大中金属材料交易市场,泉州水果批发市场等为核心的泉州市西部物流分拨中心;建设晋江物流配送中心群为核心的泉州市南部物流分拨中心;建设双阳物流中心、红星美凯龙物流中心等为核心的泉州市北部物流分拨中心等四大物流分拨中心。
服务贸易
对接台湾服务贸易的对外输出,设立科学区、工业区生产商品出口;对接泉台“高价值劳力密集产业”集群。深化泉台服务外包、旅游服务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合作;建设金融、文化创意、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贸易;打造泉台贸易服务中心(如台湾商品营销中心、区域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服务贸易商大陆服务中心等)。 (二)“对接东盟和中东”是“海丝”经贸合作建设的重点,泉州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与东南亚国家深化国际贸易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泉州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指明了方向,也为泉州民企“走出去”开拓了新的市场和发展机遇。泉州在产业合作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产业发展互补,泉州企业不应只是地方企业,还应积极主动走出去,比如在非洲投资建厂,非洲当地的劳动力成本比国内低,泉州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新兴市场可大有作为。殊不知,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是:第一步进行贸易,第二步进行投资,泉州企业“走出去”恰逢其时。
首先,泉州应建立常态经贸合作交流机制,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商务合作机制”联络机构。众所周知,泉州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品牌之都,拥有12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作为历史上东西方文化的聚集地、交汇点,应继续深化与新加坡、斯里兰卡、尼泊尔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会、使领馆、贸易促进机构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把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促交流、促合作主题延伸下去,积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其次,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贸易深化合作,走互惠互利的发展共赢之路。一方面泉州应继续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重点开展东南亚紧密合作和交流,积极开拓南亚、西亚、非洲东海岸等印度洋沿岸地区新兴市场;另一方面,泉州应充分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紧密合作,凭借工发组织与全球170多个成员国合作的前景,以促进和加速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目的。联合国工发组织可帮助泉州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强化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力争成为“海丝”建设的“排头兵”和“试验田”。
第三,在对外贸易方面,鼓励泉企到“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东盟参展、办展、设立贸易中心;每年度举办2-3场泉州特色优势出口产品贸易推介活动、“海上丝绸之路品牌博览会”、“泉州品牌海丝行”系列展销活动等。支持泉企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电子商务平台、设立境外仓库;积极推动服务贸易对“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鼓励企业参与东盟国家资源性、农业类项目合作。在双向投资方面,充分利用侨乡、侨商资源优势,推动生成一批“海丝”外资重点招商项目,重点支持机械、电子、纺织及农业、渔业等资源开发类企业“走出去”,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生产基地,大力开展“出境加工”等新型对外经济合作业务。
第四,政府要重视国别间和区域间经贸合作机制与平台建设,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参与,继续推进中国-沙特阿拉伯”石化产业合作泉州园区建设,中兴海丝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承载“海丝”贸易的园区和平台建设,打造海丝网上新兴市场,推动泉州21世纪新丝路品牌的国际化。设立海上贸易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和资源配置平台,扩大与“海丝”沿线国家在能源产品、工业原料等领域的国际贸易,努力将泉州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枢纽城市。
(三)架设“侨”梁、搭建“乡亲桥”,充分发挥泉商、华侨的人脉和侨务资源,联通内外,给力和助推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建设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要充分发挥华人华侨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如前所述,人脉资源是泉州具备经贸合作的侨亲优势。即本地的泉州(836万)、海外华侨的泉州(791万)、台湾的泉州(900万)、祖籍的泉州(900万)、国内异地的泉州(100多万)等“五个人脉泉州”。泉州应凭借得天独厚的侨亲人脉优势,围绕“以侨胞为桥梁、以经贸为主线、以联谊为纽带、以文化为载体”的总体发展思路,充分调动华侨华人资源,助推“21世纪海丝”建设。具体而言:一是以“侨”为中介,实施“走出去”战略。泉州侨亲可直接与华人华侨合作投资,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或者帮助国内企业克服投资进入障碍(如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发展,资源投入等),降低对外投资的政治、法律和安全风险;也可助力政府与丝绸沿线国家政府间的合作,推动“海丝”战略规划落地实施。二是以“侨”为渠道,织就市场营销网络。华人华侨在东南亚国家建立起大到跨国企业,小到便利店的市场流通网络,泉州诸如纺织服装、鞋帽和陶瓷等轻工业品生产发达、竞争力强劲,若自己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构建销售渠道网络的成本高、风险大,鉴于此,泉州行业企业可借助当地华商完善的营销渠道和企业品牌等迅速融入当地市场,获得认同,抢占市场。三是以“侨”为引领,开展海外招商引资引智。通过遍布海外的广大华侨,充分发挥泉商和闽商的作用推动海丝沿线国家产业转移和经贸合作,进一步打响了侨乡品牌,四是以“侨”为示范,发扬“丝路精神”。秦汉以来形成的“丝路精神”即是在恶劣的环境中强化交流与合作而发扬光大,枝繁叶茂。当今的泉州华商也应抓住新世纪丝绸之路建设的商机、搭乘中国与海丝沿线国家深化区域合作的快车,继续发扬“丝路精神”,既壮大自己的企业,又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
(四)优化港口资源,以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为载体,推进与“21世纪海丝”的互联互通,强化外向化经贸合作
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指出,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中华海洋文明的发祥地、核心区、富集区,现存丰富的海洋文化和海洋资源,是国内其它“海丝”城市无可比拟的。为此,整合泉州海洋资源,实施港口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为载体,推进“海丝”的互联互通。同时着眼功能外向化,坚持港口建设与城市服务“两提升”,大力实施港口、古城复兴计划,加快构建海铁陆空无缝衔接交通网,增强对外经贸文化交流的综合承载力。一是重振古海丝雄风,实施泉州古港复兴计划,加快港口重点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提升港航企业实力,拓展港口辐射圈。二是完善泉州临港复合交通体系,积极开辟国际航线。完善泉州—东盟、中东主要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和机制,共同促进环海丝相关国家港口竞合发展。根据国际经贸需求加密货运航线,加强与东盟各国港口城市间的互联互通,争取到2020年泉州港与“一带一路”的海上航线达30条以上,形成“海丝”货运快速通道。三是推动泉州、台湾和海丝沿线国家三地港口竞合发展,将在集装箱航线互补挂靠、多式联运、网络布局优化,以及现代物流、临港产业、保税物流、金融投资等港口物流增值服务不断拓深合作层次。同时探索实施区域大通关协作机制,实现“三互”,完善大通关管理体制,改善大通关整体环境,畅通国际物流大通道,扩大和 “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属地申报、属地放行”等区域创新通关模式,建设“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关贸港”一体化信息对接平台,提高管理效率。此外,打造对接泉州沿海面向东盟的进出口国际物流大平台和畅通东南亚、中东、非洲沿岸国家的沿海物流大通道,共同提高服务外贸水平,共同维护进出口贸易秩序。四是加大泉州口岸通关环节的疏导,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实效,吸引周边地区(龙岩、三明、南平、赣东南等)的“海丝”货源来泉中转,打造中转枢纽,为泉州乃至同我市实施“山海协作”地市的行业企业“走出去”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海洋航运建设,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互利共赢。
综上所述,新丝路、新机遇、新挑战。当前,泉州正以建设“一带一路”尤其是“海丝”国家发展战略为历史契机,率先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宏伟目标,深化打造泉州经济升级版、改革创新示范区、生态宜居幸福城“三大战略”布局。这是国家发展战略与泉州区域定位的契合、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在“爱拼才会赢”闽南独特的精神指引下,泉州正以开放的气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广的胸襟实施“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合作共赢、互惠互通。力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成为21世纪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城市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为我国“海丝”战略实施与建设发挥自身应有的贡献。
课题指导:陈建通
课题参与人:黄金电、杨京钟、王锦延、王锦斌
课题执笔人:杨京钟
一、泉州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合作的现实意义
(一)“海丝”发展战略为泉州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与发展契机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起点城市之一,泉州与“海丝”因缘独特,泉州是10到14世纪我国主要的沿海贸易中心,中外交通的中心枢纽。历史进程中有起有落,但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双向通航、贸易从未间断。宋元时期因“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而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港已进入国家亿吨大港行列,目前已与23个国家和地区开辟国际运输航线,特别是中东和东盟是泉州外资主要来源地。截至2014年底,泉州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41.5亿美元。泉州赴“海丝”沿线国家、地区投资或设立办事处27个。再者,泉州是我国著名侨乡,在外华人华侨有791万人,其中90%主要侨居东南亚等“海丝”沿线国家。由此可见,泉州主动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与建设,必将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也为泉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与发展契机。
(二)新世纪“海丝”战略为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加快创新转型,搭建了沟通协作平台
当前,泉州正积极融入“海丝”国家战略,参与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同时以“文化引领、经贸合作、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为主线,以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政策沟通、道(航)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举措为主要目标,大力先行先试:一是在东盟、中东等地区开拓新兴市场。泉州出口东盟的产品主要来自纺织服装、鞋业、机械装备制造等五大传统产业,而进口的多是煤炭、木材等初级产品,这些新兴市场的重要性在泉州的对外贸易中日趋凸显。二是构建面向“海丝”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地区间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建立更加开放的双向投资服务机制,拓展与“海丝”国家在石油化工、海工装备等领域的合作;三是共建互联互通便捷通道,将泉州建设成为内陆地区接驳“海丝”航路的重要出海通道;四是搭建“海丝”沟通协作平台。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交通、贸易、投资的便利化,能更加巩固泉州在该地区原本就紧密的经济联系。为此,泉州凭借其经济体量大,工业基础雄厚,民营经济发达,万商云集的比较优势,将充分释放国家金改区、民综改革的政策叠加效应,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创新能力,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通过“海丝”战略实施与建设,力争泉州成为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和深化“海丝”文化交流的窗口,成为我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试验区、海洋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国际多元文化交流的示范区,能够担当“海丝”建设的“排头兵”和“试验田”,加快自身的产业创新转型、实现跨越发展。
二、泉州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合作的主要优势
(一)贸易基础是泉州具备经贸合作的首选优势
早在宋元时期,泉州港就被称之为“东方第一大港”,与海丝沿线的东南亚和中东有着悠久的经贸历史往来。根据泉州海关2015年1月的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泉州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894.9亿元,占同期福建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7.4%,出口增幅超出全省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进口778.3亿元,增长0.97%,外贸顺差338.3亿元,位居福建省第3名。其中: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额超150亿美元,占泉州总量的55%。中东、东盟分别成为泉州第一和第四大贸易伙伴,两地区累计来泉州设立企业1389家,投资额达41.45亿美元(如表1内容)。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区域经济发展和融合赋予了“海丝”新的内容,双向投资和贸易畅通是泉州推进“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发展的共同愿景和目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与“海丝”沿线的经贸交流发展潜力巨大,且正焕发出蓬勃生机。
表1 泉州市2014年与海丝沿线国家进出口经贸一览表
单位:亿元人民币
地区 | 进出口总值 | 进口 | 增长比例 | 出口 | 增长比例 |
泉州 | 1894.9 | 778.3 | 0.97% | 1116.6 | 9.3% |
沙特阿拉伯 | 525.1 | 430.4 | 2.4% | 94.7 | 6.8% |
东盟国家 | 207.7 | 43 | 0.9% | 164.7 | 5.5% |
中国台湾 | 60.1 | 45.3 | 6.1% | 14.8 | 7.6% |
非洲国家 | 77.4 | 41 | 1.76% | 36.4 | 5.2% |
(二)人脉资源是泉州具备经贸合作的侨亲优势
山没有脉,无所胃雄伟,无所胃延绵万里;叶没有脉,难以亭亭玉立,难以遮凤挡雨;人若无脉如同离开水的鱼,无法乘风破浪,创造辉煌。因此,由人际关系而形成的人际脉络资源能顺风顺水,谋划大事,是通往财富、事业成功的入门票。泉州作为福建乃至我国久负盛名的侨乡,不仅是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而且分布在世界129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791万人,占福建省华侨总数60%;泉州不仅拥有影响广泛的“世界泉商”群体,而且体现侨商资源的人脉优势凸显,呈现“五个人脉泉州”的特点,即本地的泉州(836万)、海外华侨的泉州(791万)、台湾的泉州(900万)、祖籍是泉州(900万)、国内异地的泉州(100多万)。特别是泉州在海外的华侨华裔791万人中90%左右居住在东南亚等“海丝”沿线国家。这些旅居他乡的泉籍乡亲从商业贸易走向先进制造、现代服务行业,走向金融、商业地产、城市综合体开发、海洋新兴产业等领域,已成为“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支柱。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与泉州祖籍地保持相当密切的联系,是泉州建设“海丝”先行区,推动与“海丝”国家经贸文化交流合作赖以借助的重要力量与实际参与者。基于此,广阔而独特的人脉资源是泉州推动和建设“海丝”发展战略的优势之一。
(三)文化认同是泉州具备经贸合作的人文优势
泉州是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被誉为“世界宗教文化博物馆”。迄今为止,泉州是世界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国家首批(1982年)历史文化名城、首届(2013年)中日韩东亚文化之都等三大文化殊荣。文化的认同感增进了“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信任,必然推动“海丝”经贸、旅游、文化更加紧密的交流与合作。
(四)港口航运是泉州具备经贸合作的物质基础优势
泉州港自古久负盛名,历史上有三湾十二港之称,宋元时期的泉州港曾被誉为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最大贸易港口之一。在21世纪的今天,泉州现有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541公里,共有大小岛屿208个。现有泉州湾、湄洲湾、深沪湾、围头湾四大港湾,深水良港多,可建万吨以上的深水泊位123个,特别是位于湄洲湾南岸的惠安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国罕见的天然良港。目前泉州港成为海西三大港口(福州港、厦门港)群之一,已迈入亿吨大港行列,而且外贸航线和吞吐量均居福建乃至海西前列。由此可见,泉州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健全,与港澳台、东盟和西亚沿海各国的港口航运业合作发展潜力巨大,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建设中必将抢抓机遇,开拓外贸版图。
(五)新兴产业是泉州具备经贸合作的产业发展优势
泉州以纺织服装、鞋业等传统制造业闻名入世。截至2014年底,泉州纺织服装、鞋业、石化三大产业的销售收入占其制造业销售总收入的一半,已形成石化、纺织服装、鞋业等3个产值各超千亿元,装备制造、建筑建材、食品饮料等3个产值各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泉州的电子信息、光电、石化等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其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此外,生物制药业、船舶修造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配件、船舶修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和推进“海丝”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
(六)民营经济发达是泉州具备经贸合作的经贸优势
泉州的特色就是民营经济,经济总量中形成“十分天下有其九”的格局。作为福建省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一方面泉州民营经济发达,截至2014年6月,现有各类民营企业法人单位数达89091家,个体工商户数共计245805家,民营经济增加值高达2020.37亿元;另一方面,泉州各县市区均有自身特色的民营产业经济群。如晋江是中国鞋都;石狮乃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为中国建材之乡;泉港是崛起中的世界级石化基地;丰泽为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惠安则是中国石雕之乡等等,这些县域经济已形成了具有规模、品牌效应和系统优势、成本优势、竞争优势的民营经济产业集群。近年来泉州民营经济总产值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泉州GDP和民营经济总量连续16年位居福建省9地市之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完成额约占福建省的1/4。而且千年的丝绸之路给泉州注入了源远流长的商业活力,泉州的民营企业家有着“敢为天下先”和“爱拼才会赢”勇于拼搏的人文精神,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泉商经贸群体,使其在商业大潮中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经济地位,特别是在国内外经济困顿时期起到关键的支持、引导作用,成为建设“海丝”的强大支撑点。
三、泉州推进“21世纪海丝”经贸合作的思路
泉州以“文化引领、经贸合作、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为主线,重点以文化引领与经贸交流“两带动”为抓手,加快“做优一产、加重二产、壮大三产”的实施目标,先行先试。为此,提出泉州在“海丝”经贸合作中的具体思路。
(一)以“福建自贸园区”获批建设为契机,借当前实施“海丝”战略东风,泉州主动融入和同步对接福建自贸园区,对接台湾产业转移,创造泉台双赢
突出对台自由贸易是“福建自贸园区”和泉州产业对接最大的特色之所在,也是国家批准福建自贸园区的主要原因。为此,泉州应抓住机遇,借当前“海丝”发展东风,紧密同步对接福建自贸园区建设,创造泉台产业集聚合作双赢。目前,台湾正在规划建设以“六海一空”为核心的自由经济示范区,为对接台湾的产业经济转移,泉州应秉承“立足综改、借鉴上海、对接台湾、先行先试”的发展理念,主动对接台湾的“六海一空”自由经济示范区及其发展战略。在具体的产业对接中,一是实施政策和机制的对接。对台先行先试,扩大对台开放,深化泉台产业合作,以更加开放和特殊的政策措施,创新实施更加灵活而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实施泉台行业企业对接。泉州应积极对接台湾六大新兴产业和十大现代服务业中的代表性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同业公会机构,商讨对接合作等具体事宜,这是泉台产业合作对接的前提和基础。三是实施泉台产业对接。海峡两岸均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的现实发展问题,鉴于此,泉州需主动对接台湾重点发展的产业。台湾在其自由经济示范区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十大新兴产业和十大现代服务业,突出智慧运筹、国际医疗、农业加值、产业合作等四项优势产业作为对大陆合作的优先示范产业。而泉州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台经贸、国际贸易、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服务贸易等方面具有自身独特而雄厚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四是实施泉台产业深度合作对接。泉州在生物科技、金融服务、文化创意、观光旅游等新兴产业领域,与台湾均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如表2内容)。因此,泉州需要重点发展六大新兴产业和六大现代服务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海洋高新、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和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高端旅游、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中的高端产业。未来可建设两岸新兴产业创新研发示范基地和高端产品制造基地,扩大对接船舶、生物医药、大型基础设施设备业务;五是实施“福建自贸园区”同步对接。尽管泉州不属于福建自贸园区建设范围,但泉州对台合作由来已久,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产业经济、侨乡亲情、港口贸易等是开展对台合作和对接泉台产业转移具有与厦门、福州和平潭更具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和禀赋资源。泉州应充分利用对台地域、文化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同步对接“福建自贸园区”对台经济合作:(1)促使泉州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和“福建自贸园区”的金融服务同步对接,今后可建设泉台区域性融资租赁业集聚区,开展对台离岸租赁业务,发展融资租赁、保理等混业经营非银行金融业务;发展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和双向资金池业务,建设两岸货币清算中心;(2)建设两岸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基地。拓展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网购进口、保税直销、出口电子商务等业务,建设跨境电商保税进口仓储中心等。(3)建设泉台冷链物流中心。创新冷链物流市场合作机制,打造全程冷链物流管理体系和区域性进口冷冻食品物流配送中心。通过主动融入,敢闯拼、强融入、重建设,使泉州成为海峡西岸和“福建自贸园区”建设中必不可少、不可或缺,且最具竞争力的现代生产型服务业集聚区。通过泉州自身的不懈努力,未来促使国家将泉州纳入“福建自贸园区”建设范围,使之在更广泛的领域拓展泉台产业合作。
表2 泉台产业合作与产业对接一览表
台湾产业泉州产业合作领域
新一代信息
技术对接物联网、云计算、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动漫制作和信息服务业,打造泉州物联网通信传输产业基地、菜鸟网络“中国智能骨干网”东南核心节点、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海西(泉州)云计算产业园、泉州软件园等重要基地。推动以物联网、云计算、软件、信息服务为代表的新兴信息产业快速发展。(1)构建以OTN和IP承载网为核心的下一代固定宽带网;(2)建设政务云平台、容灾平台及统一的资源调度管理平台;(3)推进传统制造业“两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4)推进电子商务全面应用;(5)打造智慧旅游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6)构建智慧农业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
生物科技
对接生物医药产业;农产品(茶叶、花卉、果蔬等)种植与深加工制造业。(1)泉州(永春)生物医药产业园(天然植物药种植、生物制药加工、药品流通贸易);(2)台湾农产品培育、种植与、生产与贸易;(3)创造一批国内国际市场的知名品牌产品。
金融服务
对接泉州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服务实体经济建设,创新泉台金融合作。(1)构建泉台区域性融资租赁业集聚区;(2)开展对台离岸租赁业务,发展融资租赁、保理等混业经营非银行金融业务;(3)发展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和双向资金池业务;(3)建设两岸货币清算中心,便利经贸合作和货物清算。
文化创意
对接台湾影视、图文出版、流行音乐娱乐、设计创新、广告产业、设计产业、工艺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1)以创意设计和动漫产业为主建设鲤城183创意集聚区、M9艺术工厂。(2)对接“T淘园”、六井孔音乐、源和创意、领SHOW天地文化广告创意园、锦绣庄民间艺术园、晋江创意创业创新园、洪山文化创意产业园、五店市传统街区、中国包装印刷产业(晋江)基地;石狮星期YI服饰创意博览园;惠安雕艺文化创意产业园;安溪家居工艺文化产业园;南安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园;永春中国工艺香集中区(永春香品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
观光旅游
发挥“五缘”优势,积极开拓对台旅游市场,构建旅游行销共推机制,着力打造泉台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打造两地旅游品牌。合作开展宗教朝圣游、寻根谒祖游、名人史迹游、民俗风情游、台湾青年学生休闲游、闽南文化游、博物馆游、古城一日游、滨海度假游、健康生态游、品牌购物游等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吸引泉台游客双向旅游。
现代物流
对接泉州湾中心港区、肖厝港区、斗尾港区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引导和吸引台湾物流企业入驻泉州九大综合物流园区;力争将泉州建成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使现代物流业成为我市重要主导产业之一。(1)紧密对接我市的台商投资区临港物流园区、泉港石化物流园区、石湖物流园区、围头物流园区、晋江陆地港、南安观音山物流园区、惠安海铁联运物流园区、安溪陆地港、永春物流园区等九大综合物流园区;(2)建设海峡箱包物流商城、新华都物流中心、喜盈门建材家具物流商城等为核心的泉州市东部物流分拨中心;建设大中金属材料交易市场,泉州水果批发市场等为核心的泉州市西部物流分拨中心;建设晋江物流配送中心群为核心的泉州市南部物流分拨中心;建设双阳物流中心、红星美凯龙物流中心等为核心的泉州市北部物流分拨中心等四大物流分拨中心。
服务贸易
对接台湾服务贸易的对外输出,设立科学区、工业区生产商品出口;对接泉台“高价值劳力密集产业”集群。深化泉台服务外包、旅游服务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合作;建设金融、文化创意、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贸易;打造泉台贸易服务中心(如台湾商品营销中心、区域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服务贸易商大陆服务中心等)。 (二)“对接东盟和中东”是“海丝”经贸合作建设的重点,泉州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与东南亚国家深化国际贸易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泉州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指明了方向,也为泉州民企“走出去”开拓了新的市场和发展机遇。泉州在产业合作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产业发展互补,泉州企业不应只是地方企业,还应积极主动走出去,比如在非洲投资建厂,非洲当地的劳动力成本比国内低,泉州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新兴市场可大有作为。殊不知,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是:第一步进行贸易,第二步进行投资,泉州企业“走出去”恰逢其时。
首先,泉州应建立常态经贸合作交流机制,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商务合作机制”联络机构。众所周知,泉州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品牌之都,拥有12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作为历史上东西方文化的聚集地、交汇点,应继续深化与新加坡、斯里兰卡、尼泊尔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会、使领馆、贸易促进机构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把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促交流、促合作主题延伸下去,积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其次,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贸易深化合作,走互惠互利的发展共赢之路。一方面泉州应继续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重点开展东南亚紧密合作和交流,积极开拓南亚、西亚、非洲东海岸等印度洋沿岸地区新兴市场;另一方面,泉州应充分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紧密合作,凭借工发组织与全球170多个成员国合作的前景,以促进和加速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目的。联合国工发组织可帮助泉州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强化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力争成为“海丝”建设的“排头兵”和“试验田”。
第三,在对外贸易方面,鼓励泉企到“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东盟参展、办展、设立贸易中心;每年度举办2-3场泉州特色优势出口产品贸易推介活动、“海上丝绸之路品牌博览会”、“泉州品牌海丝行”系列展销活动等。支持泉企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电子商务平台、设立境外仓库;积极推动服务贸易对“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鼓励企业参与东盟国家资源性、农业类项目合作。在双向投资方面,充分利用侨乡、侨商资源优势,推动生成一批“海丝”外资重点招商项目,重点支持机械、电子、纺织及农业、渔业等资源开发类企业“走出去”,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生产基地,大力开展“出境加工”等新型对外经济合作业务。
第四,政府要重视国别间和区域间经贸合作机制与平台建设,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参与,继续推进中国-沙特阿拉伯”石化产业合作泉州园区建设,中兴海丝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承载“海丝”贸易的园区和平台建设,打造海丝网上新兴市场,推动泉州21世纪新丝路品牌的国际化。设立海上贸易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和资源配置平台,扩大与“海丝”沿线国家在能源产品、工业原料等领域的国际贸易,努力将泉州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枢纽城市。
(三)架设“侨”梁、搭建“乡亲桥”,充分发挥泉商、华侨的人脉和侨务资源,联通内外,给力和助推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建设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要充分发挥华人华侨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如前所述,人脉资源是泉州具备经贸合作的侨亲优势。即本地的泉州(836万)、海外华侨的泉州(791万)、台湾的泉州(900万)、祖籍的泉州(900万)、国内异地的泉州(100多万)等“五个人脉泉州”。泉州应凭借得天独厚的侨亲人脉优势,围绕“以侨胞为桥梁、以经贸为主线、以联谊为纽带、以文化为载体”的总体发展思路,充分调动华侨华人资源,助推“21世纪海丝”建设。具体而言:一是以“侨”为中介,实施“走出去”战略。泉州侨亲可直接与华人华侨合作投资,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或者帮助国内企业克服投资进入障碍(如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发展,资源投入等),降低对外投资的政治、法律和安全风险;也可助力政府与丝绸沿线国家政府间的合作,推动“海丝”战略规划落地实施。二是以“侨”为渠道,织就市场营销网络。华人华侨在东南亚国家建立起大到跨国企业,小到便利店的市场流通网络,泉州诸如纺织服装、鞋帽和陶瓷等轻工业品生产发达、竞争力强劲,若自己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构建销售渠道网络的成本高、风险大,鉴于此,泉州行业企业可借助当地华商完善的营销渠道和企业品牌等迅速融入当地市场,获得认同,抢占市场。三是以“侨”为引领,开展海外招商引资引智。通过遍布海外的广大华侨,充分发挥泉商和闽商的作用推动海丝沿线国家产业转移和经贸合作,进一步打响了侨乡品牌,四是以“侨”为示范,发扬“丝路精神”。秦汉以来形成的“丝路精神”即是在恶劣的环境中强化交流与合作而发扬光大,枝繁叶茂。当今的泉州华商也应抓住新世纪丝绸之路建设的商机、搭乘中国与海丝沿线国家深化区域合作的快车,继续发扬“丝路精神”,既壮大自己的企业,又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
(四)优化港口资源,以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为载体,推进与“21世纪海丝”的互联互通,强化外向化经贸合作
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指出,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中华海洋文明的发祥地、核心区、富集区,现存丰富的海洋文化和海洋资源,是国内其它“海丝”城市无可比拟的。为此,整合泉州海洋资源,实施港口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为载体,推进“海丝”的互联互通。同时着眼功能外向化,坚持港口建设与城市服务“两提升”,大力实施港口、古城复兴计划,加快构建海铁陆空无缝衔接交通网,增强对外经贸文化交流的综合承载力。一是重振古海丝雄风,实施泉州古港复兴计划,加快港口重点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提升港航企业实力,拓展港口辐射圈。二是完善泉州临港复合交通体系,积极开辟国际航线。完善泉州—东盟、中东主要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和机制,共同促进环海丝相关国家港口竞合发展。根据国际经贸需求加密货运航线,加强与东盟各国港口城市间的互联互通,争取到2020年泉州港与“一带一路”的海上航线达30条以上,形成“海丝”货运快速通道。三是推动泉州、台湾和海丝沿线国家三地港口竞合发展,将在集装箱航线互补挂靠、多式联运、网络布局优化,以及现代物流、临港产业、保税物流、金融投资等港口物流增值服务不断拓深合作层次。同时探索实施区域大通关协作机制,实现“三互”,完善大通关管理体制,改善大通关整体环境,畅通国际物流大通道,扩大和 “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属地申报、属地放行”等区域创新通关模式,建设“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关贸港”一体化信息对接平台,提高管理效率。此外,打造对接泉州沿海面向东盟的进出口国际物流大平台和畅通东南亚、中东、非洲沿岸国家的沿海物流大通道,共同提高服务外贸水平,共同维护进出口贸易秩序。四是加大泉州口岸通关环节的疏导,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实效,吸引周边地区(龙岩、三明、南平、赣东南等)的“海丝”货源来泉中转,打造中转枢纽,为泉州乃至同我市实施“山海协作”地市的行业企业“走出去”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海洋航运建设,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互利共赢。
综上所述,新丝路、新机遇、新挑战。当前,泉州正以建设“一带一路”尤其是“海丝”国家发展战略为历史契机,率先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宏伟目标,深化打造泉州经济升级版、改革创新示范区、生态宜居幸福城“三大战略”布局。这是国家发展战略与泉州区域定位的契合、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在“爱拼才会赢”闽南独特的精神指引下,泉州正以开放的气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广的胸襟实施“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合作共赢、互惠互通。力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成为21世纪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城市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为我国“海丝”战略实施与建设发挥自身应有的贡献。
课题指导:陈建通
课题参与人:黄金电、杨京钟、王锦延、王锦斌
课题执笔人:杨京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