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两代人的海峡梦
日期:2019-08-08 11:53
来源:郑妙玲

从津淮街往东走,一路可以看到很多的刺桐树,每到早春二月的时节,红彤彤的花朵挂在枝头美了整条街。每当路过这里,我就会想起我的第一本个人专集的发布会就在这栋大楼里,在民盟泉州市委会的主持下召开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温暖。
从2016年开始,泉州民盟发起并主办了泉州民盟讲坛活动,这是为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同时也为盟员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四讲。2016年泉州民盟讲坛开讲的时候,我的散文集《命运的交集》也出版了,于是便应邀担任泉州民盟讲坛第二讲主讲嘉宾,在发布会上我发表了《寻找家族的记忆》的演讲。
我的母亲也来参加我的新书发布会,只见台下的母亲泪光闪烁,我的演讲是以母亲到金门寻亲为故事来展开的,我知道母亲的泪光是因为感动,我也知道,母亲的泪光是因为她实现了一个在心中潜伏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梦。母亲特别高兴我能在民盟讲坛上与大家分享自己到金门寻亲的故事,因为民盟,两岸的故事才能够得以广泛传播。
母亲的梦是关于她父亲的往事。原来外公早年从大陆到金门做工当画匠,后来因为1949年国内的那场战争导致两岸近半个世纪的隔绝,时年60多岁的外公就这样滞留金门16年直到去世都没能再回到故乡见到亲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外婆去世了,她至死也没能盼来外公回家的那天,一生劳苦的外婆带着一辈子的遗憾离开人世!母亲目睹父亲与家人一辈子的隔绝,她的心愿是到金门寻访外公的往事,寻找外公的墓地,把外公的骨灰拿回家乡与外婆安葬在一起,完成外婆与外公“生,不能相依,死也要葬在一起”的心愿。
2011年年底金门向福建省的居民开放自由行,得到这样的消息,母亲和舅舅不顾年岁已高,他们决定到金门寻找外公的墓地,但遗憾的是经过一番寻找却无结果。从金门回来后,母亲的心一直未能平静,每一天她都在牵挂着外公在金门的这个墓地,看着从家门口往返泉金两地的航班,她非常难过。目睹母亲寻亲的过程,我知道母亲的年纪越来越大,寻找外公墓地的事对她来说也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因此寻找外公墓地的接力棒自然而然地传到了我的手上。
因为寻找外公墓地的事,我应邀参与台湾成功大学“金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一个关于“泉州、金门两地民间交流”课题的研究,后来在金门红十字会、金门一些地方学者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外公的墓地。2013年的清明节,母亲带着我们一行二十多个人分别从泉州、南安、厦门等地来到金门,来到外公的墓地为他扫墓并为他立墓碑。我们为外公举行了一个简朴而又严谨的立碑仪式,至此,母亲寻找外公墓地的心愿实现了,来日把外公的尸骨带回大陆与外婆葬在一起,也是指日不远的事情了。
在新书发布会上,我的演讲刚刚结束,场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民盟泉州市委会陈建通主委说,“郑妙玲的新书讲述的是惠安石匠到金门生活创业的故事,她讲的是家族的记忆,实际上家族的记忆也是国家记忆的一部分。现在海峡两岸还人为地分隔着,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家族的故事能够在两岸人民当中口口相传,能够通过民间的力量,为促进祖国统一做一些贡献”。是啊,如今母亲的心愿实现了,我也希望将来能够把研究的课题扩大,把与这段历史相关的事件记录下来。因为历史已经过去,无论有过怎样的恩怨也都将随着时间渐渐淡去,无论以前曾经有过怎样的隔绝,但愿有一天两岸人民能因着这些文字了解这段守助相望、相濡以沫的历史。
作者:郑妙玲
民盟丰泽区工委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