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网站!

我与人民政协|我与人民政协的30载缘分
日期:2019-08-15 10:37 来源:王东良
  我与人民政协的缘分可以说从我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年就开始了。上个世纪的1989年9月,我从厦门本地的高校毕业,分配进入我现在就职的民盟厦门市委会机关工作。同年10月,根据中共厦门市委组织部的安排,我们这一年新进入市级党政机关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均须下基层,开展为期一年的下基层锻炼,我恰巧被安排到了集美区政协机关,现在看来,也称得上是开启了我与人民政协的缘分。
  

  这一年中,我虽然被区里统一抽调从事了全省范围的驻村社会主义专题教育活动等其他工作,但大部分工作时间都是在区政协机关度过的,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对人民政协组织的性质及所履行的职能得到了初步的启蒙。尽管区政协也在这一年的3月份才刚刚成立,委员也才130多人,各项工作都在起步之中,但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政协基本上是由“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学术上有造诣,社会上有影响”的代表性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我深为能来到这样的组织中进行锻炼而感到高兴,也是因为政协组织里面集聚了为数不少的民主党派、无党派等党外骨干优秀人士,我经当时民盟市委主持工作副主委兼区政协副主席陈启发同志的一次谈话,不久也毫不犹豫地提出申请,加入了民盟组织。我在区政协机关主要从事一些文秘工作,也随同参加了政协组织的一些委员专题视察调研活动,认真做好记录,及时起草简报。当时我经历过的一项工作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当年社会上盛传台商王永庆的“901”工程(总投资约70亿美元的石化工厂)要进驻厦门海沧,区政协呼吁要在工程大开发之前规划保护好当地的风景名胜资源,为此开展了密集式的摸排视察调研活动,领导考虑到我有专业方面的优势,于是把记录整理风景名胜的文字介绍材料这一重任委派给了我,我也因此在这一段日子里多次赴集美图书馆查阅地方文献方志,进行史料佐证,完善材料。实践证明,今天厦门海沧区境内的大部分风景名胜得以较好的保护留存,与这一时期集美区政协的有效履职是分不开的。作为我本人,我在工作中得到了切实的锻炼,但比这更重要的是我对政协的了解,从理论层面开始走向了实践层面。
  

  从1991年开始到1999年为止,我作为民盟厦门市委会的一名机关专职干部,几乎每年都被市政协借调赴任一年一度的市政协大会会务工作人员,从中亲身感受了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在最高形式年会中的集中践行,充分领略了各界政协委员满腔热情共商国是,认真建言献策的精神风貌。记得有一位我熟识的老市政协委员,在1997年换届的市政协九届一次大会上遇到我时问,“这一届你也任了政协委员吗?”我说“不是”,而后他严肃地又对我说“不对,你应当算半个政协委员”。好一句“算半个政协委员”,我当时听了心里头确实是甜蜜的,总感到有这样一种难得的机会,与政协委员们一起旁听市领导的大政方针报告,聆听记录分组讨论中委员们的肺腑之言,目睹提案纸上的激扬文字,个人虽然只是以一个普通会务工作人员身份参与服务,但这仍然让我无法忘却。这是一段因接受政协熏陶而刻骨铭心的重要时光。近十年的会务经历,让我在一次又一次的耳濡目染中,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理解和思考。每当翻阅到相关材料,听到领导和委员们的有关讲话发言,或听说政协履职如何有力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我不禁由衷感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设立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的智慧和远见卓识,也不免萌生了有朝一日希望成为一名真正的政协委员的遐想。
  这一遐想到1999年终于得到了实现。是年1月,我经组织推荐,受聘担任了厦门市思明区政协第四届委员,2002年起又经组织推荐,受聘担任了厦门市政协第十届委员,以后又连任了厦门市政协第十一至十三届委员。掐指算来,从我1989年走上工作之日起到今天,正好是30周年工作生涯,我与政协组织不仅有缘,而且缘分不浅。以1999年为界,正好是前三分之一的10年有缘相识,后三分之二的20年则是因缘结份。
  

  担任政协委员,头上顶的是荣誉,但身上扛的却是责任。与政协结缘的30载里,因经常性参与民盟在市政协大会发言、集体提案的相关工作,以及常委会、主席会协商议题的前期调研和讨论工作,我多次见证了民盟市委会若干高质量的大会发言和提案获得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批示,并在采纳后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
  1993年,时任民盟厦门市委主委、盟内全国政协委员洪慧馨向全国政协呈提了《关于组建集美大学的建议》提案,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集美大学于次年的10月21日迅即组建完成;
  2001年,民盟市委在市政协九届五次大会上作的《缩小我市岛内外差别的五大对策》大会发言,引发了当时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及媒体的热议,开启了我市决策“跨岛发展”、“岛内一体化”发展的先河;
  2007年,民盟市委在十一届一次大会上所作的《推进“数字城管”建设,促进厦门城市发展新跨越》大会发言,该发言同时作为市政协重点提案,由时任市政府副市长的裴金佳同志督办。当年8月,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启动数字城管试点工作,时任市长刘赐贵任领导小组组长。
  ……
  民盟在文化、教育、科技、交通、海洋、精神文明、创新性城市、生态环保、垃圾分类等方面可谓多有建言,不胜枚举。这些典型事例,作为历史是值得记忆的,作为成绩是值得书写的,作为经验更是值得传承的。
  

  今年是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回想我与政协结缘30年里的不平凡经历,心情难以平静,心潮更加澎湃。作为一位还在任的政协委员,我在今后的履职尽责中,一定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协委员“勇于担当责任、着力提高能力素质、自觉保持良好形象”的三点要求,继续保持传统,把这份缘分永远传承下去。
  (本文作者系厦门市政协委员、民盟厦门市委秘书长王东良)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
  • 没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