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70周年征文|我难忘的“红色”提案
日期:2019-08-23 16:06
来源:熊慎端
今年是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光辉历史值得回忆。我是第七届、八届 武夷山市政协委员,安排在文化体育新闻界,记得那时每年我都会撰写一两份提案,大多都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回复,产生积极的效果。但最令我满意而且难忘的是关于《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提升红色旅游档次》的提案,在2007年初的武夷山市政协八届一次会上提出后,经过相关部门的努力,如今武夷山红色旅游已呈如火如荼之势,令人欣慰。
武夷山(原崇安县)是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1930年5月,崇安县苏维埃政府就正式创建,1933年5月至1934年5月还直属中央苏区。这是闽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并成为闽北苏区中心。1930年开始,崇安人民抗租抗税,分田分地,选出了自己信任的苏维埃干部,人们生产和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生活越过越好,境内根据地遍及所有乡镇和449个基点村,先后有1.2万余名青壮年参加红军游击队。中央苏区主要创始人毛泽东都赞道: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然而,国民党反动政府极其仇视劳苦大众们建立的红色政权,对苏维埃政府和人民进行了疯狂的镇压、屠杀。在苏维埃时期,全县人口14.4万,到解放前夕仅剩6.9万,锐减的7.5万人半数为国民党杀害,其余被饿死、抓壮丁和背井离乡,全县被毁灭的村庄达549个,民房8.44万间,1.19万户人家成了绝户,被定为革命烈士的近4000人。武夷山是一块被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土地,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红旗不倒”的光荣赞誉,在全国革命老区具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
武夷山的洋庄乡坑口村是20世纪30年代中共福建省委所在地,大安村是“闽北红色首府”,赤石村曾是震惊中外的赤石暴动所在地,还有全省五大农民暴动地点之一的上梅暴动、列宁公园、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等一大批历史遗迹、遗址等,据统计,武夷山解放后留有50多处革命旧址和100多处战斗遗址,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相当丰富,但改革开放20多年来,前来武夷山的游客大都在核心景区进行山水游,很少有人涉足红色之旅,这应当是一种遗憾。为进一步了解实情,我于2006年底,深入大安、坑口、上梅、赤石等地调研。在老区乡村,我与当时仍健在的老红军、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接头户等“五老”交流,并与村干部座谈,倾听他们对发展红色旅游的意见与建议。当时,老区群众普遍反映,解放50多年来,虽然老区面貌有很大改变,但老区人民离小康生活水平还有相当差距,因大部分老区均地处偏远山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源贫乏,群众奔小康十分困难。如今国家对红色旅游发展高度重视,如果武夷山的红色旅游能够发展起来,将成为这些地方致富的一条好路子。他们还热情地领着我到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体验,对改善老区落后道路,修缮革命历史遗迹、遗址,利用现代传媒力量,扩大老区影响,组织红色旅游团,重走红军路,以红色之旅带动老区经济等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令我深受感动。
调研之后,我认真思考,慎重递了上述这份提案,就红色旅游景点统一管理规划和开发,修缮革命遗址、遗迹,修复乡村道路,培训红色导游员,建立专业导游队伍,出版红色旅游书籍,加大媒体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建议。武夷山市政协提案办十分重视,将提案转交到有关部门后,得到了积极反响。在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武夷山市成立了加快红色旅游项目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由时任武夷山市长胡书仁任组长,成员由市财政、旅游、国土、文体、景区、度假区等有关部门组成,将红色旅游纳入了全市旅游大盘子。2007年开始,武夷山市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投入数千万元,对红色旅游景点进行管理规划、开发,修缮了革命遗址、遗迹,培训了100多名红色旅游导游员,市党史研究室专门出版了《武夷山红色旅游导游词》等一系列书籍,该办还与武夷山旅游集团共同出版了《红色武夷 》书籍,时任南平市委常委、武夷山市委书记郭跃进、市长胡书仁等领导还为该书题词勉励,对红色旅游开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在市交通运输局、发改局等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2007年,武夷山市区通往大安的高等级公路已完工通行,前往坑口、上梅等地的道路经过改造拓宽也于2007年底竣工。同时,还邀请大批来自省内外的新闻媒体前往武夷山红色旅游区采风,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使武夷山在入选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大安-赤石”红色旅游线路成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之后,更加声名远播。2007年7月1日,武夷山大安村的闽北红色首府陈列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北分区政府礼堂旧址等3个展馆已修缮完毕,并全面对外开放,大安源的龙归源景区正式接待游客,当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每天都有近千名游客前来这里参观考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的兴起,让老区人民开始尝到了甜头。
当年,大安村就接待1万多游客,并有力地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如大安街农家餐饮业就十分红火。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安村民的观念也在变化,以往他们将垃圾倾倒河中,影响武夷山市区下游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如今,他们把垃圾统一清运到市区,集中填埋,粪便也进行无害化处理,建立了公厕,大安老区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10年2月,我加入武夷山民盟,作为民主党派一员,我一直关注红色旅游发展,积极采访“红色”稿件,宣传武夷山老区光荣的历史。10年过去了,红色旅游开发给武夷山老区乡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地处大安源景区的大安村最偏远的自然村民,10年前还有一个生产条件落后,群众思想保守,户均收入千元上下的贫困村,这10多年随着生态游开发,附近原已迁移或外出打工的村民,又纷纷回到村子,有的办农家宴、有的建农家旅馆,生意十分红火。大安村党总支书记江秀萍说:“生态游开发之前,村民只能靠山吃山、靠砍树过日子。现在,发展红色和生态旅游业,森林面积逐渐恢复,并严格保护,来这里旅游的人们越来越多,尤其是闽浙赣边界的城里人,村民作梦也没有想到森林也能成为致富的工具。” 2018年,大安村接待境内外游客65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70多万元,从事旅游服务业的村民近300人,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
大安源景区森林旅游红火,带动了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推动了农副产品、土特产的销售,增加了农户收入,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如今,大安村民种植的玉米、地瓜、芋子、马铃薯、淮山、南瓜等都成为游客喜爱的食品,自产的红菇、香菇、木耳、笋干、白莲等土特产也十分畅销。来自浙江杭州的方冬坤先生携一家五口初次来大安源景区,感到这是一种心灵的放飞,他说:“我们旅游团都是听了当地旅行社推介,以家庭式组合慕名而来的,这里的瀑布,溪流、古树、泉水、鸟类等都给我们留下新鲜感,尤其农家宴的土鸡、土鸭、麻糍粿等充满乡村特色的佳肴,真让我们都市人酷爱不已,令人流连忘返。”
红色旅游开发,也增强了老区村民自觉保护生态的观念。大安村民很爱惜“红色”品牌,武夷山吴氏茗星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明星说:“红色是大安村的底色,红色文化是发展平台。为了配合红色旅游发展,村里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产绿色生态产品。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每次来武夷山讲课,村里都有很多人去听课,并向廖红教授讨教生态茶园管理问题。廖红教授指导村民在茶山套种大豆,建设生态茶园。农林大学免费提供大豆种子和种植技术。有了专家的帮助,茶青的品质就更好了,现在我们正努力提高制茶技术,生产高质量的生态有机茶。”
2018年,武夷山市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了上梅暴动陈列馆和坑口革命历史陈列馆,并在国庆前夕开馆,同时推出三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即“坑口—大安源生态旅游景区一日游”“红色首府大安—大安源生态旅游景区一日游”和“上梅暴动红色景区—上梅农业观光园—茶景村柳永故里一日游”。武夷山市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既让老区人民享受到红色红利,又让游客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同时享受绿色福利。
这些都是武夷山重视发展红色旅游,带来的可喜变化,武夷山红色旅游如火如荼的背后,离不开许多政协委员积极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辛勤汗水,今年是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协与共和国一道成长发展的历史履迹,政协委员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的故事风采,自然值得大书特书,作为当年参政议政,为红色旅游鼓与呼的一位政协委员,我现在回忆起来,仍感到骄傲和自豪。
作者:熊慎端,民盟盟员,武夷山市委报道组副主任科员、记者,武夷山市第七届、第八届政协委员。
武夷山(原崇安县)是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1930年5月,崇安县苏维埃政府就正式创建,1933年5月至1934年5月还直属中央苏区。这是闽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并成为闽北苏区中心。1930年开始,崇安人民抗租抗税,分田分地,选出了自己信任的苏维埃干部,人们生产和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生活越过越好,境内根据地遍及所有乡镇和449个基点村,先后有1.2万余名青壮年参加红军游击队。中央苏区主要创始人毛泽东都赞道: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然而,国民党反动政府极其仇视劳苦大众们建立的红色政权,对苏维埃政府和人民进行了疯狂的镇压、屠杀。在苏维埃时期,全县人口14.4万,到解放前夕仅剩6.9万,锐减的7.5万人半数为国民党杀害,其余被饿死、抓壮丁和背井离乡,全县被毁灭的村庄达549个,民房8.44万间,1.19万户人家成了绝户,被定为革命烈士的近4000人。武夷山是一块被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土地,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红旗不倒”的光荣赞誉,在全国革命老区具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
武夷山的洋庄乡坑口村是20世纪30年代中共福建省委所在地,大安村是“闽北红色首府”,赤石村曾是震惊中外的赤石暴动所在地,还有全省五大农民暴动地点之一的上梅暴动、列宁公园、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等一大批历史遗迹、遗址等,据统计,武夷山解放后留有50多处革命旧址和100多处战斗遗址,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相当丰富,但改革开放20多年来,前来武夷山的游客大都在核心景区进行山水游,很少有人涉足红色之旅,这应当是一种遗憾。为进一步了解实情,我于2006年底,深入大安、坑口、上梅、赤石等地调研。在老区乡村,我与当时仍健在的老红军、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接头户等“五老”交流,并与村干部座谈,倾听他们对发展红色旅游的意见与建议。当时,老区群众普遍反映,解放50多年来,虽然老区面貌有很大改变,但老区人民离小康生活水平还有相当差距,因大部分老区均地处偏远山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源贫乏,群众奔小康十分困难。如今国家对红色旅游发展高度重视,如果武夷山的红色旅游能够发展起来,将成为这些地方致富的一条好路子。他们还热情地领着我到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体验,对改善老区落后道路,修缮革命历史遗迹、遗址,利用现代传媒力量,扩大老区影响,组织红色旅游团,重走红军路,以红色之旅带动老区经济等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令我深受感动。
调研之后,我认真思考,慎重递了上述这份提案,就红色旅游景点统一管理规划和开发,修缮革命遗址、遗迹,修复乡村道路,培训红色导游员,建立专业导游队伍,出版红色旅游书籍,加大媒体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建议。武夷山市政协提案办十分重视,将提案转交到有关部门后,得到了积极反响。在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武夷山市成立了加快红色旅游项目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由时任武夷山市长胡书仁任组长,成员由市财政、旅游、国土、文体、景区、度假区等有关部门组成,将红色旅游纳入了全市旅游大盘子。2007年开始,武夷山市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投入数千万元,对红色旅游景点进行管理规划、开发,修缮了革命遗址、遗迹,培训了100多名红色旅游导游员,市党史研究室专门出版了《武夷山红色旅游导游词》等一系列书籍,该办还与武夷山旅游集团共同出版了《红色武夷 》书籍,时任南平市委常委、武夷山市委书记郭跃进、市长胡书仁等领导还为该书题词勉励,对红色旅游开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在市交通运输局、发改局等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2007年,武夷山市区通往大安的高等级公路已完工通行,前往坑口、上梅等地的道路经过改造拓宽也于2007年底竣工。同时,还邀请大批来自省内外的新闻媒体前往武夷山红色旅游区采风,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使武夷山在入选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大安-赤石”红色旅游线路成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之后,更加声名远播。2007年7月1日,武夷山大安村的闽北红色首府陈列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北分区政府礼堂旧址等3个展馆已修缮完毕,并全面对外开放,大安源的龙归源景区正式接待游客,当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每天都有近千名游客前来这里参观考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的兴起,让老区人民开始尝到了甜头。
当年,大安村就接待1万多游客,并有力地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如大安街农家餐饮业就十分红火。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安村民的观念也在变化,以往他们将垃圾倾倒河中,影响武夷山市区下游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如今,他们把垃圾统一清运到市区,集中填埋,粪便也进行无害化处理,建立了公厕,大安老区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10年2月,我加入武夷山民盟,作为民主党派一员,我一直关注红色旅游发展,积极采访“红色”稿件,宣传武夷山老区光荣的历史。10年过去了,红色旅游开发给武夷山老区乡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地处大安源景区的大安村最偏远的自然村民,10年前还有一个生产条件落后,群众思想保守,户均收入千元上下的贫困村,这10多年随着生态游开发,附近原已迁移或外出打工的村民,又纷纷回到村子,有的办农家宴、有的建农家旅馆,生意十分红火。大安村党总支书记江秀萍说:“生态游开发之前,村民只能靠山吃山、靠砍树过日子。现在,发展红色和生态旅游业,森林面积逐渐恢复,并严格保护,来这里旅游的人们越来越多,尤其是闽浙赣边界的城里人,村民作梦也没有想到森林也能成为致富的工具。” 2018年,大安村接待境内外游客65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70多万元,从事旅游服务业的村民近300人,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
大安源景区森林旅游红火,带动了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推动了农副产品、土特产的销售,增加了农户收入,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如今,大安村民种植的玉米、地瓜、芋子、马铃薯、淮山、南瓜等都成为游客喜爱的食品,自产的红菇、香菇、木耳、笋干、白莲等土特产也十分畅销。来自浙江杭州的方冬坤先生携一家五口初次来大安源景区,感到这是一种心灵的放飞,他说:“我们旅游团都是听了当地旅行社推介,以家庭式组合慕名而来的,这里的瀑布,溪流、古树、泉水、鸟类等都给我们留下新鲜感,尤其农家宴的土鸡、土鸭、麻糍粿等充满乡村特色的佳肴,真让我们都市人酷爱不已,令人流连忘返。”
红色旅游开发,也增强了老区村民自觉保护生态的观念。大安村民很爱惜“红色”品牌,武夷山吴氏茗星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明星说:“红色是大安村的底色,红色文化是发展平台。为了配合红色旅游发展,村里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产绿色生态产品。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每次来武夷山讲课,村里都有很多人去听课,并向廖红教授讨教生态茶园管理问题。廖红教授指导村民在茶山套种大豆,建设生态茶园。农林大学免费提供大豆种子和种植技术。有了专家的帮助,茶青的品质就更好了,现在我们正努力提高制茶技术,生产高质量的生态有机茶。”
2018年,武夷山市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了上梅暴动陈列馆和坑口革命历史陈列馆,并在国庆前夕开馆,同时推出三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即“坑口—大安源生态旅游景区一日游”“红色首府大安—大安源生态旅游景区一日游”和“上梅暴动红色景区—上梅农业观光园—茶景村柳永故里一日游”。武夷山市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既让老区人民享受到红色红利,又让游客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同时享受绿色福利。
这些都是武夷山重视发展红色旅游,带来的可喜变化,武夷山红色旅游如火如荼的背后,离不开许多政协委员积极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辛勤汗水,今年是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协与共和国一道成长发展的历史履迹,政协委员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的故事风采,自然值得大书特书,作为当年参政议政,为红色旅游鼓与呼的一位政协委员,我现在回忆起来,仍感到骄傲和自豪。
作者:熊慎端,民盟盟员,武夷山市委报道组副主任科员、记者,武夷山市第七届、第八届政协委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